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六书

六书

六书的相关文献在1944年到2022年内共计62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6074篇;相关期刊437种,包括科教文汇、辞书研究、汉字文化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等;六书的相关文献由566位作者贡献,包括党怀兴、韩伟、何茂活等。

六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0 占比:1.3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074 占比:98.66%

总计:46698篇

六书—发文趋势图

六书

-研究学者

  • 党怀兴
  • 韩伟
  • 何茂活
  • 王平
  • 任文波
  • 冯玉涛
  • 刘敬林
  • 商中
  • 孙鹏飞
  • 宋均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英杰
    • 摘要: 《说文解字》中“从某某”与“从某从某”会意字之别,在于“从某某”之第二个“某”字为取“某”之形或义,而“从某从某”的两个“从某”都是“凡某之属皆从某”的意思,即与“某”具有共同的意指,在《说文解字》中不是例外。《说文解字》“从某”类术语与六书不是对应关系,但有配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从某”类术语提示文字孳乳各阶段的节点,而六书说明了文字孳乳各阶段的途径。在“从某”类术语与六书的配合之下,《说文解字》展现出一幅巨大的文字孳乳衍生图景。
    • 马秀月; 孔德琴
    • 摘要: “六书”是古人总结的六种造字方法,“转注”是“六书”之一种。东汉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后,关于“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的定义皆无争议,但是对“转注”的争议不断。原因主要在于许慎对于“转注”除了定义中举了“考”“老”两个例字,《说文解字》正文中没有一个字分析为转注。文章在总结前人关于转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许慎的八字定义以及所举例字,阐述了许慎转注的涵义,并提出了对许慎转注定义的质疑以及个人的转注观。文章认为转注是根据义类确立一个首字为字根,创造同义或者意义相通的新字就拿这个字根作为基础,添加新的部件,这种造字方法就叫转注;转注字就是亦声字。
    • 胡庆
    • 摘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与写字”提出了目标要求,因此,为落实教学阶段的识字目标,除了采用常规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将“六书”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各种造字法,让学生学会通过字形猜测字义、了解部分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汉字的偏旁组合情况,掌握分析偏旁猜生字读音与字义的方法,克服阅读中遇到生字而产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帮助小学生解决生字学习困惑,找准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孙伯君
    • 摘要: 作为中国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古文字不仅丰富了文字的定义,其中很多汉字系文字采用汉字字形和笔画,并创造性地借用“六书”造字法造字,也丰富了汉字“六书”理论。同时,民族古文字在行款、雕版与活字印刷等方面均受到汉字书写的广泛影响。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辽、夏、金三朝创制了仿照汉字设计的全新文字,元朝创制的八思巴文也仿汉字采用方块形式,这些文字作为“官方文字”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使用,同时用来翻译了许多儒家经典教化百姓,反映了汉字所承载的儒家文化与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对少数民族的积极影响。
    • 王石中; 邓奕辉; 李定祥
    • 摘要: 汉字是中医基本概念的载体,汉字“六书”是理解汉字造字法的工具,运用汉字“六书”剖析字形的结构意义,可以从文字角度加深对中医基本概念的理解。以五脏、冲任督脉、腠理、精津液等为例,从中医生理、病理的角度,展示汉字“六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初学者在把握汉字形、音、义的同时,追根溯源地了解、领会中医医理。
    • 李晓雷
    • 摘要: 我国的汉字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出现至今,虽然文字的形态有所变化,形成了不同字体,但是蕴藏在其中的基本的造字理念和文化底蕴却始终未变,比如我们都熟悉的6种造字方式: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注、假借,也称“六书”。通过“六书”我们可以找到每一个汉字的造字方式,进而推导出字的意义。
    • 贾春华; 李湛; 赖敏
    • 摘要: 语言与认知/思维总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20世纪重要的语言理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力主“语言决定思维论”,维特根斯坦也说,“我的语言的限度就是我的世界的限度”。若语言的作用果真如此,从语言入手探讨中医学思维,则成中医思维研究之不二法门。中医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以汉字或符号的形式呈现,汉字的创立体现了中国古人的隐喻思维。从汉字的形成方法来划分中医学中的隐喻类型,沿其名、用其意而不袭其实,依次第名曰象形、象事、象意、象声隐喻。研究发现中医思维的独特性根基于汉语言的特殊性,是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医思维的特殊性,因而学习中医就必须学习中医语言。中医的语言犹如一座老城,一座由小胡同和广场、旧的和新的房屋和带有不同时期的扩建物的房屋构成的迷宫。只有走入并走出迷宫的人,才能从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语言中发现另一个人体世界。
    • 王迪
    • 摘要: 陈茂仁突破了“四体二用”的框架,把文字的构造和使用综合起来,将“六书”看作“立字之本”。他的“六书”观力图从许书定义出发,还原“六书”本意,其对于“假借”的阐发符合许慎原意,但其“形声”观夸大了声符的表义作用,未能正确看待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地位。
    • 摘要: 展览由"六书之尚""六书之内""六书之外"三个板块构成,以探讨汉字艺术的情绪表达。展览分为2个展厅,1号展厅:在梳理和提炼"六书"传统内涵的基础上,以馆藏17位名宿大家的书法珍品为蓝本,通过展示百年来中国文人书法的墨宝真迹,解读文人书法的情绪表达。2号展厅:聚焦徐冰等7位当代先锋艺术家以文字为创作元素的"实验性"作品,将展览语境延展至"六书之外"的文化视域,探讨当代艺术中文字多重情绪表达的更多可能。
    • 王静颖
    • 摘要: 以木部字的本体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传统"六书"理论与现代对外汉字教学之间的关系,旨在帮助汉语学习者高效地学习木部字.分析运用"六书"理论教学木部字的难点,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出教学建议并做出教学设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