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会意

会意

会意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318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3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264种,包括政府法制、天中学刊、群文天地等; 会意的相关文献由26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山、岳山岳、张世程等。

会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3 占比:98.43%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1.57%

总计:318篇

会意—发文趋势图

会意

-研究学者

  • 徐山
  • 岳山岳
  • 张世程
  • 张学城
  • 汤一介
  • 七娃
  • 冯雪冬
  • 刘咏涛
  • 刘晓环
  • 刘科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英杰
    • 摘要: 《说文解字》中“从某某”与“从某从某”会意字之别,在于“从某某”之第二个“某”字为取“某”之形或义,而“从某从某”的两个“从某”都是“凡某之属皆从某”的意思,即与“某”具有共同的意指,在《说文解字》中不是例外。《说文解字》“从某”类术语与六书不是对应关系,但有配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从某”类术语提示文字孳乳各阶段的节点,而六书说明了文字孳乳各阶段的途径。在“从某”类术语与六书的配合之下,《说文解字》展现出一幅巨大的文字孳乳衍生图景。
    • 刘晓杰; 郭勇(指导)
    • 摘要: 我们在语文书《有趣的形声字》中,了解到汉字形体的产生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方法,统称为“六书”。前四种属于汉字的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属于汉字的用字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有趣的造字法吧!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外部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在远古时期,先民运用图画来记录东西或事情,渐渐地,这些图形就成了文字。在我们常见的象形字中,关于天文地理的有“山”“水”“日”“月”等,关于人的有“子”“手”“目”“心”等。
    • 祝蕾
    • 摘要: 【教学目标】1.以“木”为切入点,了解汉字造字历程,理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的原理。2.通过时空回溯,在情境中领悟汉字造字与古人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3.拓展运用,在游戏中运用造字规律正确理解运用汉字。
    • 任今梦
    • 摘要: 基于汉字的表意性质,将传统汉字构形理论引入到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紧密结合汉字的形、音、义三者,化抽象为形象,有效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 刘晓环
    • 摘要: 小学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关键时期。为将识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开展"汉字三规律在识字写字与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发现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与学生识字能力,应基于汉字规律运用多元识字教学方法,即用图形演示的方法学习象形字,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学习指事字,用分析字形的方法学习会意字,用对比辨析的方法学习形声字。这些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对于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刘晓环
    • 摘要: 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遵循汉字规律,渗透多元识字方法。通过用图形演示的方法学习象形字、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学习指事字、用分析字形的方法学习会意字、用对比辨析的方法学习形声字,这一系列方法能够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与发展学生识字能力,使识字教学进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
    • 张世程
    • 摘要: "潮",形声字,但"朝"也与"水"合起来会意。篆书作"■",省掉了"月",其实就是日出草中,当然是早上,还是会意。不管怎样,都是"早上"与"水"的会意,表示早上的河海涌水。那么,我们自然想到,这个"潮"也有傍晚发生的呀,不禁要问,那又叫什么呢?
    • 张世程
    • 摘要: "徙",这是一个怎样的造型?有些云里雾里吧?转换成篆体是这样子的:■。是不是就明白许多?左边是"辵",读chuo,跟今天的"■"一模一样,表行走之意。只是后来的书写发生了一点挪移——三撇下边的部分挪到了右下角,像"徒""從"("从"的繁体)等字也是这样。右上部分的"止"表声,兼会意("止"即"趾",表"足")。两部分合起来表示"迁移"之意。
    • 葛亮
    • 摘要: 无,大概是古汉语里最难"画出来"的一个词了。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形态,恐怕不能用象形、会意等方式来表现。"无"在上古时代的读音接近ma,如果我们生活在汉字诞生的前夜,急需给口头常说的否定词ma配一个形、造一个字,该怎么办呢?古人实际所用的方法非常简单:找一个已经造好的、同样念ma的字来表示,就可以了。这就是所谓的"假借"。
    • 程燕
    • 摘要: “扁”除了从“户”从“册”的会意结构外,在战国文字中还有另一种会意结构:从“首”从“册”,表示题于门户之署文。清华简“扁”及从“扁”旁之字从“自”,乃“首”之讹形。秦文字中从“自”从“■”的偏旁皆为“扁”。另外,“翩”传抄古文“■”应分析为从“羽”“扁”省声。战国文字中这类多元结构的会意字可以为我们考释文字提供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