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质

光质

光质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832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3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35599篇;相关期刊309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花卉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交流会、第六届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等;光质的相关文献由258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世琦、赖钟雄、徐志刚等。

光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3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5599 占比:99.77%

总计:336375篇

光质—发文趋势图

光质

-研究学者

  • 刘世琦
  • 赖钟雄
  • 徐志刚
  • 刘文科
  • 赖恭梯
  • 林碧英
  • 刘厚诚
  • 崔瑾
  • 李明军
  • 杨其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周媛; 朱强; 田丹青; 葛亚英
    • 摘要: 以紫萼、巴洛、黑莓、闪烁4个耧斗菜品种的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6组光质处理分别为黑暗、全光谱、红光、红蓝4∶1、红蓝1∶4、蓝光。结果表明,耧斗菜种子催芽8~10 d后开始萌发,之后的2~4 d有一个萌发高峰期;5种有光处理下种子萌发效率差异不显著,巴洛、黑莓、闪烁黑暗处理下种子发芽率明显低于有光处理;紫萼6种处理下种子发芽率均很高;以黑莓为例,显微镜下观察耧斗菜萌发种子的形态发现,红光处理下发芽的耧斗菜种子的根毛生长得更好。
    • 任跃英; 牛晨; 王京京; 杨鹤; 许永华; 刘志
    • 摘要: 人参主要依靠大田栽培,耗时长,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缩短育种年限,还可以用来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在组织培养中,光质对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以人参愈伤组织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光质(包括红光、红蓝光、蓝光、绿光、黄绿光)对人参愈伤组织生长状态、总皂苷及9种皂苷单体Rg1,Re,Rf,Ro,Rb1,Rc,Rb2,Rb3,R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光加速人参愈伤组织老化,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而蓝光对人参愈伤组织生长有促进作用;红光和绿光对总皂苷作用不明显,且蓝光、红蓝光(1∶1)、黄绿光(1∶1)对人参皂苷转化与合成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绿光处理后Rg1、Rf含量均偏高,其含量分别为4.063和1.194 mg·g^(-1),对Rg1、Rf人参皂苷单体含量有促进作用。表明不同光质对人参愈伤组织生长及皂苷含量有不同的影响,可以通过绿光处理来获得人参单体皂苷Rg1和Rf。该研究旨在探究光质对人参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的影响,提高人参皂苷含量,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赵盈盈; 秦晓晓; 韩莹琰; 郝敬虹; 刘超杰; 范双喜
    • 摘要: 【目的】分析叶用莴苣MYB44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为研究光质调控叶用莴苣生长代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本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MYB44,通过克隆技术获得MYB44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MYB44基因在不同光质处理下的表达量差异。【结果】克隆得到的cDNA序列长度为807 bp,编码268个氨基酸,命名为LsMYB44。LsMYB44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29.341 kDa,等电点为8.37。平均亲水数-0.512,不稳定系数为60.19,属于不稳定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域,且不存在信号肽。结构域分析显示LsMYB44具有MYB保守结构域,启动子顺式原件预测表明LsMYB44与光响应、激素响应、逆境胁迫等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LsMYB44在不同光质处理下有明显下调。【结论】LsMYB44可能通过响应不同光质处理,从而负调控叶用莴苣花色苷的合成。
    • 谢佐沐; 蔡英健; 余若莹; 俞超; 汪财生; 付美; 郭斌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光质补光对火龙果茎生理特性的影响,该文采用红光、白光、蓝光3种不同光质对火龙果进行夜间补光,测定火龙果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线粒体蛋白、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分裂素(CTK)、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并统计茎长、开花数、果实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3种光质补光均可提高火龙果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补白光效果最佳;3种光质补光均可显著提高火龙果植株可溶性糖的含量,补蓝光效果最佳;补白光有利于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补红光对其影响不显著,而补蓝光会降低其含量;补白光和蓝光均能显著降低CTK含量,补白光和红光均能显著提高IAA含量,补红光和蓝光均能显著提高GA含量;补白光显著降低线粒体蛋白含量,3种光质补光对线粒体膜电位均无明显影响;3种光质补光对火龙果茎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补红光和白光能显著提高开花率,补红光能显著提高果实产量。综上认为,补红光与白光对火龙果茎代谢产物、叶绿素、内源激素含量及开花数、果实产量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光质调控技术促进火龙果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提供借鉴。
    • 代艾林; 张永刚; 艾强; 滕熙超; 杨利民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光质对朝鲜淫羊藿生长、生理和黄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确定适宜朝鲜淫羊藿栽培生产的光质条件,使用4种LED光源(白光、红光、黄光、蓝光)对盆栽朝鲜淫羊藿进行处理,以白光处理作为对照(CK),测定了各光质处理下朝鲜淫羊藿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叶鲜重、叶干重等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以及黄酮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蓝光处理下朝鲜淫羊藿的叶面积、叶鲜重、叶干重、叶绿素含量等显著增加,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光质处理;且促进了叶片黄酮类成分的积累,其中,总黄酮、淫羊藿苷和总黄酮醇苷含量较对照白光处理分别提高了12.9%、14.3%、8.6%。红光、黄光处理不利于朝鲜淫羊藿叶中黄酮类成分的积累。综上所述,在朝鲜淫羊藿栽培过程中可通过覆盖蓝色透光膜或在夜晚补充LED蓝色光源来提高叶产量和黄酮类成分含量。
    • 郭佩瑶; 邓斯颖; 张艺帆; 许璐; 于晓英; 李炎林
    • 摘要: 该试验以红花檵木叶片诱导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以黑暗(CK)为对照,分别进行白光(W)、红光(R)、蓝光(B)、蓝紫光(BP)、蓝光+UV-A(B+UV-A)和UV-A处理15 d和30 d,通过对愈伤组织的生长、生理指标、花色素苷和总黄酮含量的比较分析,探讨光质对红花檵木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CK相比,几种不同光质处理均可提高愈伤组织的干、鲜重,其中R更有利于愈伤组织鲜重的增加,B+UV-A和UV-A更有利于干重的增加,而且光质对愈伤组织干重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2)R、B和W处理可显著提高红花檵木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含量,其中R处理的增加最高,B和W处理其次,其他短波处理与0 d相比稍变化。(3)短波长的光质处理显著提高了红花檵木愈伤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其中B+UV-A处理的增值最高。(4)短波长的光质更有利于提高红花檵木愈伤组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其中BP和B+UV-A处理的增效最为显著。(5)短波长的光质(B、BP、B+UV-A和UV-A)可促进红花檵木愈伤组织花色素苷和黄酮类物质的合成,但R处理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短波光质B、BP、B+UV-A和UV-A处理可促进红花檵木愈伤组织花色素苷合成,B+UV-A和B处理更有利于总黄酮含量的提高,而且在愈伤组织干重、花色素苷与总黄酮含量方面光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差异。
    • 张虎; 朱瑞鸿; 谭英南; 邓仟; 周宏亮; 高保燕; 张成武
    • 摘要: 光是影响微藻光自养生长的最重要因素。LED光质在调控微藻生长及目标产物积累方面的巨大优势已经引起了诸多研究者及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基于LED光质调控技术开发的微藻培养工艺有望革新现有生产技术,促进微藻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本文阐述了微藻可吸收利用的光谱范围及光受体、不同LED光质对微藻生长及目标产物积累的影响、基于LED光质调控策略实现微藻高效生产目标产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LED光质调控技术在今后微藻培养技术方面的4个重点发展方向,包括LED升级换代提高电—光及光—生物质转化效率实现微藻经济高效生产、基于LED光质调控技术实现微藻高效培养助力“碳中和”、新型内置LED光源光生物反应器(PBR)开发助力微藻“工业化”生产以及不同LED光质作为信号分子促进微藻异养或混养时光依赖型产物的高效生产,以期为利用LED光质调控技术高效生产微藻源相关产品提供参考,从而加速微藻产业的发展。
    • 林晓宇; 朱强根; 刘慧; 曾姜意; 姚伟; 李波
    • 摘要: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综述了光照强度和光质对植物枝叶生长特征、生物量大小及分配的影响,并针对植物生理特征、对光照响应的机理和不同植物对同一光照条件的响应差异等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期为开展光照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李红; 闻高娜; 杨永红; 普岳红; 杨志
    • 摘要: 【目的】探明不同光质条件下,臭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var.volubilis(Nannf.)L.T.Shen]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变化情况,以及臭参种苗生长的最佳光质环境。【方法】以白膜为对照,设置黄膜、绿膜、红膜、蓝膜和黑膜拱棚覆盖处理,分析臭参幼苗的株高、根长、根直径、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在农膜不同光质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结果】黄膜处理的臭参幼苗株高显著高于白膜,红膜处理也高于白膜但差异不显著,黑膜处理的株高最低;白膜处理幼苗根最长,红膜次之,蓝膜处理的根最粗,显著粗于红膜、黄膜、绿膜和黑膜;黄膜和红膜处理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白膜,类胡萝卜素含量也高于白膜但差异不显著;黄膜和红膜处理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显著高于白膜;红膜处理的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最低,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也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黄膜处理的实际量子产量[Y(II)]最高并显著高于白膜,光合活性(qP)各处理的差异不显著,绿膜和蓝膜处理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高于白膜,其他处理与白膜差异不显著,黄膜处理的电子传递速率(ETR)最快,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结论】黄膜处理有利于臭参幼苗株高的增长;白色和红色农膜有利于臭参幼苗根的生长,蓝膜有利于幼苗根增粗但会抑制根增长;黄膜和红膜处理有利于臭参幼苗叶绿素的积累,绿膜不利于臭参幼苗叶绿素含量积累;黄膜处理下臭参幼苗的PSII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实际量子产量[Y(II)]较高,电子传递速率(ETR)最快,红膜处理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较低。由此可见黄膜处理提供的光质最利于臭参幼苗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进行,在臭参苗期可以采用黄色农膜覆盖来调控光质促进臭参幼苗的生长。
    • 吕喆; 刘杰; 张靖华; 万云; 冷欣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底质及光照条件对轮叶黑藻组培苗生长发育和种植的影响,开展了轮叶黑藻在4种光质(白光、红光、蓝光、红蓝混合光)和3种光周期(8、12、16 h/d)条件下的组织培养研究,及组培苗在3种底质(泥土、沙子、泥沙混合)和3种遮光程度(不遮光、40%遮光、80%遮光)条件下的种植研究。结果表明:红光显著提升了轮叶黑藻组培苗的干重和可溶性糖积累量,显著降低了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蓝光促进叶绿素a的合成,抑制叶绿素b的合成;12 h/d光周期下干重最大,茎长最长,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光周期的增长提高轮叶黑藻组培苗抗氧化酶活性。泥土底质比沙子底质更有利于轮叶黑藻生长,且80%的遮光有利于提升株高和茎部干重。研究不仅补充和完善了轮叶黑藻组织培养体系,同时也为组培苗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