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俄国革命

俄国革命

俄国革命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55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世界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3篇、专利文献12篇;相关期刊313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等; 俄国革命的相关文献由553位作者贡献,包括俞良早、王旭章、周懋庸等。

俄国革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3 占比:97.88%

专利文献>

论文:12 占比:2.12%

总计:565篇

俄国革命—发文趋势图

俄国革命

-研究学者

  • 俞良早
  • 王旭章
  • 周懋庸
  • 张广翔
  • 王双金
  • 罗保国
  • 郑异凡
  • 丁笃本
  • 余伟民
  • 侯云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冰
    • 摘要: 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新知识分子在重新解读民主的时代语境下,为俄国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能够快速进入知识界的舆论场域搭建起了舞台;借助报章杂志的舆论空间频繁刊载有关俄国革命的新闻通讯、观察游记和专著文论。各种报道、议论和评价无不彰显出中国知识界对俄国的态度与反应的变化;知识界眼中的俄国由“革命”到“俄乱”再到“革命”的形象转变,隐约透着一种国人“自我想象”的逻辑思绪。随着对俄国革命认知的不断深化,知识界逐渐凝聚出“联俄”、“友俄”的讨论主题,以及“学俄”的思想倾向。与此同时,知识界内部亦因对俄问题而渐显群体分化的迹象。
    • 赵睿夫; 郇庆治
    • 摘要: 19世纪中后叶,以赫尔岑、巴枯宁、特卡乔夫等为代表的"工农对立论"者将农民视作天生的社会革命主体,夸大俄国村社制度的优越性,宣扬工人阶级不可靠论,主张放弃武装斗争而寻求所谓的"本能解放",妄图破坏工农关系、分化革命力量。马克思与恩格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刻批判了"工农对立论":以经验事实批判其论据虚构,以唯物史观批判其唯心史观,以积极革命观批判其消极革命观。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农关系的具体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了工人引导农民、工农联合互助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策略,以"工农联盟论"完成了对"工农对立论"的超越。在今天,重温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工农对立论"的批判与超越,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思想、正确认识社会阶层关系与共同体治理问题、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杨泰龙
    • 摘要: 根据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和俄国的实际情况,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反复的说明和论证。在1905年俄国革命过程中,列宁发展了民主革命理论,建构了“一般民主革命”和“彻底民主革命”的两重意境。前者为工人阶级和一切反专制制度者共同进行的“全民性”民主革命;后者则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实行的民主革命,具体表现为农民革命、土地革命。列宁对民主革命理论设想的演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为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对中国革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 安启念
    • 摘要: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在生命最后阶段从总体上对俄国革命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孟什维克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强调落后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条件,指责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们主张先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条件成熟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提出一种可以概括为“先夺权,后创造条件”的设想,即没有客观条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是可以先取得政权,然后利用无产阶级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列宁的思想是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发展,不仅对俄国革命做了科学论证,而且为一切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对一个多世纪来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 周昊炜
    • 摘要: 哥萨克是俄国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是1917年俄国革命时每一方都想争取的力量。在二月革命时,哥萨克没有再像1905年革命时保卫沙皇政府,而是开始支持新建立的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日益减少的权威和苏维埃在哥萨克地区发动的土地革命,使得哥萨克开始走上谋求独立的道路。但十月革命的发生终结了一切,大部分军区的哥萨克面对苏维埃日益增长的影响,加入了白卫军,而一些城市中的哥萨克宪兵,决定支持苏维埃政府,并被派到哥萨克军区来击败反革命势力。哥萨克军区复杂的不稳定因素所导致的混乱状况,是哥萨克谋求独立失败的主要原因。
    • 庄宇
    • 摘要: 近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海外留学生群体逐渐在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中发挥重要影响力。20世纪初,正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探索国家制度的关键时期。此时,国内进步的知识分子早已对传承欧洲社会主义的俄国虚无党人有所关注。“十月革命”之后,苏俄更是在建设独立自主、反抗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树立了积极正面的形象。20世纪初留俄的中国学生凭借地缘优势,将俄国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详尽介绍给国内外的华人,成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中坚力量,为正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当时的中国留俄学生或以亲身经历或出于“以俄为师”的革命同路人之愿景,身体力行地为20世纪20年代中苏外交联盟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苏俄党政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
    • 王佳; 鲁京京
    • 摘要: 赴俄华人华工在俄国历史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华侨华人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十月革命期间,赴俄华人华工中的一部分成为了战士,组成了一支支中国军团,在一战战场上,以中国人精神中的顽强与不屈,在俄国土地上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抒写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永载史册的战斗诗篇.为保卫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成果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杨志臣
    • 摘要: 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问题,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在对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前景的认识上,恩格斯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正日益呈现出瓦解的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仍存在继续向前发展为高级社会形式之可能.在对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之关系问题的认识中,恩格斯侧重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视角,马克思侧重俄国革命视角.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总体上是一致的,二人研究的侧重点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形式差异性与本质一致性的辩证统一.换言之,恩格斯视阈中的俄国农村公社之瓦解趋势不等于全无继续向前演进之可能,而他侧重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也不等于忽视俄国革命.
    • 俞良早
    • 摘要: 恩格斯19世纪90年代初提出,欧洲面临着帝国主义大战的危险,反对和防止战争的关键在于俄国革命.而且西欧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也有赖于俄国发生革命并推翻沙皇政权的统治.同时他对俄国的社会条件作研究后提出,俄国存在农村公社不是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它不可以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即俄国不可以走与西方已经走过的且正在走的道路不同的道路.但他从社会发展途径的可变化性和多选择性的思想方法出发,提出了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途径的另外一种设想,即俄国革命引发西方革命,西方先于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西方社会主义为俄国树立榜样和提供支援,俄国可以中止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走向社会主义社会.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恩格斯思想及设想的正确性.
    • 俞良早; 李宝国
    • 摘要: 恩格斯提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处于痛苦的境况中。可是俄国农民由于其孤立性的阶级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反对沙皇甚至对沙皇抱有种种希望的心态,使沙皇专制制度得以稳固和延续。这个阶级并非像民粹主义者所说的,是“本能的革命者”,比西欧人民“更接近于社会主义”;俄国不具有相对于西方而言的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但也许有一种可能性:西欧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俄国人民在西欧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即将爆发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意义十分重大。恩格斯的这一思想观点,在当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及精神;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但不能够急于求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