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冻结法

人工冻结法

人工冻结法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8914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建井技术、低温建筑技术、四川水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3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等;人工冻结法的相关文献由22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磊、唐益群、张松等。

人工冻结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8914 占比:99.87%

总计:69005篇

人工冻结法—发文趋势图

人工冻结法

-研究学者

  • 王磊
  • 唐益群
  • 张松
  • 李方政
  • 蔡海兵
  • 岳祖润
  • 张军
  • 张勇
  • 温汉宏
  • 石荣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卜文杰; 李栋伟; 张潮潮; 王泽成; 安令石; 贾志文
    • 摘要: 通过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围压和不同温度对福州地铁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邓肯-张模型建立考虑围压和温度影响的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本构模型,分析模型参数与围压和温度的关系,并对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破坏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不同围压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应变硬化型,主应力差最大值与围压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模型参数与围压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且线性关系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破坏比在0.83~0.91之间,均值为0.86。
    • 李孟凯; 蔡海兵; 洪荣宝; 李玉潇; 胡修玉
    • 摘要: 冻结壁发育不良是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而发育完全的冻结壁是联络通道开挖施工的前提和保障,研究冻结温度场的演化规律对联络通道的顺利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以福州地铁5号线农林大学站~洪塘路站区间某平面斜交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工程为依托,考虑土层分层情况,对各层土样进行热物理力学性能试验,获取土体的冻结参数;考虑土体的相变过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联络通道积极冻结期的温度场发展规律进行研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对该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可靠性评价。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3个典型剖面冻结壁平均温度分别经历急速降低、缓慢降低和趋于平缓3个阶段。积极冻结45 d后,冻结壁发育良好,平均厚度均大于设计值,平均温度均小于设计值(-13°C)。现场实测数据表明:5个测温孔的数值模拟温度与实测温度基本一致,最大偏差仅为2.4°C。该研究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说明了冻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且现场冻结效果显著,产生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 陈骏; 张祥; 王千星; 赵康普
    • 摘要: 受高精度小倾角斜井冻结孔钻机缺乏的限制,斜井冻结施工多采用竖直孔冻结方案,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通过建立大型三维冻结模型试验台,研究了采用竖直孔和倾斜孔两种冻结方式下斜井冻结壁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施工阶段的冻结壁扩展和解冻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积极冻结期,竖直孔冻结方案中冻结壁较快达到设计要求,整个冻结范围内温度分布均匀、冻结范围更大;在维护冻结期,竖直孔冻结方案中冻结壁顶板和底板的解冻厚度在100mm左右,而倾斜孔冻结壁解冻范围比较稳定,受开挖影响小。轴向冻结冻结壁顶板平均温度均能维持在-6~-5°C,而且在连续开挖后,依然能够保持长期稳定。而竖直孔冻结时,顶、底板平均温度为-4~-2°C,侧帮平均温度为-5~-4°C。
    • 李嘉晨; 张勇
    • 摘要: 通过温度场数值分析研究了冷媒温度对联络通道冻结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实测与数值模拟得出的温度曲线走向相同,降温速率相近,数值模拟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使用新型冷媒冻结时,各侧冻结壁厚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时间较使用传统冷媒冻结时缩短了3~20 d,平均温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时间较使用传统冷媒冻结时缩短了5~13 d。
    • 李喜娟
    • 摘要: 为了解决地下水发育的强透水砂砾层条件下,盾构常压开仓施工地层加固和止水问题,以某区间隧道为例,在分析场区基本施工现状基础上,基于液氮人工冻结技术,对盾构常压开仓所需的土层加固范围和强度进行计算,并对加固效果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冷冻期间地层温度控制和地表沉降变形控制良好,形成了加固体和止水帷幕,保障了盾构常压开仓清理土层和更换维修刀具。
    • 洪春欣
    • 摘要: 地铁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们的正常出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其施工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文章立足我国城市地铁的建设现状简略阐述了研究背景,介绍了人工冻结法的应用原理及施工工艺,并从应用要点和优化策略两方面着手,对人工冻结法在城市地铁建设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王延廷; 王磊; 李方政; 刘志强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新建地铁隧道采用人工冻结法下穿地面建筑等工程数量逐年增加。冻结过程中,人工冻土冻胀容易引发上覆地表和相邻建筑物出现不均匀变形,造成上覆结构损坏。为保证双线隧道冻结施工中上覆结构安全,需要研究冻结下穿过程中的冻胀规律以选取最优施工方案。基于上海地铁18号线双线隧道冻结下穿地铁10号线国权路运营车站工程,开展冻结隧道下穿上覆车站相似模拟试验,并采用传感器对上部10号线国权路车站底板变形进行自动化监测,研究了上覆车站底板在全长冻结和分段冻结2种模式下的冻胀抬升规律,得出了工程施工过程中上覆车站底板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分段冻结模式对上覆结构产生的最大抬升量为20.5 mm,出现在下行线隧道冻结期间,小于全长冻结模式产生的最大抬升量30 mm。车站底板在分段冻结模式下出现整体抬升,下行线隧道在积极冻结期间的抬升速度为0.12 mm/d,大于上行线隧道冻结时的抬升速度0.08 mm/d。采用分段冻结、分段开挖方案时,冻胀抬升和开挖沉降交替产生,车站底板抬升位移曲线呈锯齿状。实际工程中采用分段冻结、取土卸压等方法降低冻胀量,实测车站底板最大抬升量为25.41 mm。试验得出车站底板抬升规律与施工数据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有效地指导了工程施工。
    • 王磊
    • 摘要: 为解决人工冻土水分迁移规律不明确等问题,基于两端控温的开放系统水分迁移试验,对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人工冻结水分迁移量进行了定量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上覆荷载是影响水分迁移的最显著因素,其次分别为含水率和冻结温度。土体水分迁移量随着上覆荷载的增大而减小,冻结温度为-28°C、土体含水率为25%时,上覆荷载增加1 kPa,水分迁移量减小约0.8%。土体水分迁移量随着初始含水率增大而增大,冻结温度为-28°C、上覆荷载为71.44 kPa时,土体含水率增加1%,水分迁移量增加约1.7%。土体水分迁移量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土体含水率为25%、上覆荷载为71.44 kPa时,冻结温度降低1°C,水分迁移量增加约4%。分层测定了试样未冻土含水率,得出未冻土区含水率略有降低,开放系统中未冻土主要承担水分迁移通道的作用。研究成果可以为富水地层人工冻结水分迁移量估算提供参考,也可为冻胀引发上覆地层计算模型提供依据。
    • 刘树明
    • 摘要: 为了研究软硬交错地层的联络通道冻结加固工程温度场演化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计算方法,对于淤泥质土-砾质黏土-强风化花岗岩3种地层下的冻结温度场进行分析,讨论了温度场、冻结壁厚度、冻结扩展速度和交界面锋面形态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①软硬交错地层的冻结效果差异明显,工程中需要区别对待.②软硬交错地层的冻结壁厚度差异主要集中于积极冻结前期,在冻结后期这种差异性将得到保留,但不会过度扩大.③计算结果显示冻结锋面在软硬过度段呈明显改变,呈近似折线型分布.
    • 向亮; 叶飞; 梁兴; 欧阳奥辉; 赵汝亮
    • 摘要: 冻结法施工中,冻结管的布置间距往往大于单管冻结锋面半径,且考虑到冻结管影响范围有限,为增强冻结温度场计算的准确性,基于势函数叠加原理,推导双管冻结叠加稳态温度场的计算公式,并将其周期化得到单排等距多管稳态温度场.结合依托工程的地层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对推导公式进行验证.研究表明:1)考虑相邻冻结管叠加影响范围有限性的双管稳态温度场计算公式能较准确地预测出一般冻结期内的温度分布规律;2)在双管温度叠加区内,冻结管连线中点为中垂线温度的最低点,且随着冻结管间距的减小,该点温度不断下降,但中垂线上冻结壁厚度并不改变;3)随着冻结壁厚度的增加,双管稳态温度场接近加强单管稳态温度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