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黏温特性

黏温特性

黏温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9064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洁净煤技术、油气田地面工程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2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生物摩擦学与内植物工程学术研讨会、2017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 、2017年度全国钻井液完井液技术交流研讨会 等;黏温特性的相关文献由426位作者贡献,包括孔令学、李文、白进等。

黏温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9064 占比:99.87%

总计:109206篇

黏温特性—发文趋势图

黏温特性

-研究学者

  • 孔令学
  • 李文
  • 白进
  • 李怀柱
  • 白宗庆
  • 郭振兴
  • 于广锁
  • 刘霞
  • 尉迟唯
  • 梁钦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松林; 刘安刚; 刘青海; 周庆福
    • 摘要: 文中对沥青进行改性处理,使沥青同矿料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拌和,从而得到温拌沥青混合料。通过选择常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SBS改性沥青,并选取3种类型的温拌改性剂LQ1102、TEGO168和LX450,分别根据改性剂添加掺量的范围同SBS改性沥青混合生成不同种类不同掺量的温拌改性沥青。采用布氏旋转黏度和旋转平板黏度研究温拌改性沥青的黏温特性。试验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添加0.7%LQ1102后,拌和温度降低24.0°C,压实温度降低21.9°C;添加0.7%LX450后拌和温度降低17.1°C,压实温度降低16°C,且添加0.7%LX450和添加0.5%得到的温拌改性沥青的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降低程度相差不大,其降黏效果十分接近。
    • 唐元; 李寒旭; 王芳杰
    • 摘要: 为将成浆性差、成浆浓度低的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宁夏)有限公司自有煤矿煤种A作为水煤浆气化的主力煤种,提高经济效益,研究了煤种A及周边地区煤种B、煤种D的基础性质、复配成浆性能、黏温特性及煤气化反应特性,并对煤种A1、煤种A2和煤种B的三元配煤技术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种A单独制浆最高成浆质量分数仅为58%;多元配煤制浆实验中,煤种A1、煤种A2和煤种B质量比为5∶3∶2时,配煤成浆性较好,最高成浆质量分数为61%,配煤气化反应性较好且气化总成本最低。
    • 李程
    • 摘要: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发动机油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进了发动机油规格的不断发展。国际上主流的汽车制造商结合自身发动机的技术特点也制定了各具特点的发动机油规格并不断更新。通用汽车(GM)于2009年5月发布了第1代DEXOS1发动机油规格,2015年6月发布了第2代DEXOS1发动机油规格,2021年4月发布了第3代DEXOS1发动机油规格,并要求在2022年9月1日实施。为此从发动机油的黏温特性,橡胶相容性,理化性能,台架试验及主要特点等方面对GM第3代DEXOS1发动机油规格进行了解析。第3代DEXOS1规格更加关注发动机油的低温泵送性能,蒸发性能及基础油的品质,对橡胶相容性的评估更为全面,对发动机油抗氧化性能的要求更高,同时更新了评价发动机油在涡轮增压器上结焦趋势的台架试验,更新了燃油经济性和低速早燃(LSPI)评价方法。尽管第3代DEXOS1规格在磨损保护和油泥控制方面稍有不足,但从综合性能来看,第3代DEXOS1规格仍然是一个很全面且很出色的发动机油规格。
    • 金愿; 朱绚华; 乔家广
    • 摘要: 为提高非标准环境实验室内工作黏度计校准检测精度,依据实验定值的黏温数据,系统地分析了所选精制石油产品和精制甲基硅油标准黏度液的黏温特性。选择优化了Walther方程、Arrhenius方程,采用20、25°C定值结果作为参考点,对精制石油产品标准黏度液的运动黏度-温度、精制甲基硅油标准黏度液的动力黏度-温度建立了黏温修正关系式。结果表明:该修正方法计算结果较定值结果最大偏差为0.65%。经验证,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工作计量器具校准的需要,实现了在非标准环境实验室内较为准确的黏温修正。
    • 韩小霞; 冯永保; 谢建; 魏列江; 王亚强; 魏小玲
    • 摘要: 高集成电静液作动器(EHA)在减小体积和质量的同时,带来散热能力差、系统油温上升快等问题,导致油液黏度降低而使EHA的流量死区具有时变特性,给EHA的精确控制增加了难度。针对上述问题,考虑油液黏温特性,建立了EHA流量死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流量死区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系统模型信息的流量死区动态逆补偿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转速和负载下所提方法的补偿效果,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EHA的流量死区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提出的动态逆补偿方法在轻载条件下能够较好地补偿EHA的流量死区,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 鲍金源; 冯长志; 淡树林; 刘臻; 方薪晖; 安海泉
    • 摘要: 煤灰的黏温特性对气流床气化过程的稳定排渣有重要影响,使用高温旋转黏度计Theta研究了西湾煤、小保当煤及二者混煤的黏温特性,结合灰组分的三元相图分析,确定了适合气流床气化技术的配煤比例。结果显示,西湾煤灰渣为结晶渣,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T_(c)后,灰渣黏度急剧上升,造成排渣困难。在西湾煤中加入小保当煤,灰渣的酸碱比和硅铝比逐渐降低,灰成分由黄长石向钙长石转变,灰渣形态由结晶渣向玻璃渣转变,最佳硅铝比在2.35~2.97、酸碱比在1.05~2.08、钙铁比在0.70~1.98。随着混煤中小保当煤的质量分数超过30%,灰渣在黏度为2.5~25.0 Pa·s对应的温差高于100°C,且渣型变化趋于稳定。同时,气化工艺要求灰渣的临界温度T_(c)不在灰渣黏度2.5~25.0 Pa·s对应的温度区间,以便确保排渣稳定,因此适合气流床气化应用的混煤中西湾煤与小保当煤质量比为3∶7或7∶3。
    • 王光耀
    • 摘要: 以催化裂解油浆(DCC)、山东渣油(SDR)、中低温煤焦油重馏分(TAR)和塔河渣油(THR)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条件下油煤浆表观黏度变化规律,研究了油煤浆的流体性质和黏温特性,探讨了制浆过程中不同性质重油对煤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性质的重油组分差距较大,THR与TAR中饱和脂肪烃含量低,含有大量氢键缔合结构。分析结果表明THR中沥青质的分子母核结构更大,重油胶质体系稳定性差,极易缩聚,在升温过程中容易结焦。煤粉浓度为30%条件下,随剪切速率提高,DCC,SDR和TAR油煤浆体系黏度下降幅度均小于10%,这与三种重油均呈牛顿流体性质有关。添加煤粉增强了THR剪切稀化的能力,黏度下降高达26.80%。四种重油配制的不同浓度油煤浆体系lnμ与1/T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8。在相同温度和煤浆浓度条件下,THR油煤浆体系黏度>SDR油煤浆体系黏度>TAR油煤浆体系黏度>DCC油煤浆体系黏度。SDR与TAR配制的油煤浆黏度适中,且在输送过程中受温度波动影响较小,油煤浆稳定性较高,是比较适宜的制浆原料。
    • 何旭远
    • 摘要: 料性是成型工序重要的黏温特性,决定成型产品缺陷的可控度和良品率。以普通Na;O-CaO-SiO;玻璃成分为例,拟定了料性评估的量化指标,探究了相关成分在不同置换调整模式下对料性指标的影响。
    • 梁青秀; 胡宇锋
    • 摘要: 为了实现清洁生产、提高产能、降本降耗,对煤炭进行不同煤种的试烧,以及不同比例的掺烧。通过工业分析、灰熔点、灰成分、黏温特性、元素分析等指标的选型为四喷嘴气化炉选取了最优的掺烧方案。
    • 吕斌; 李腾山
    • 摘要: 气化用煤成为气化炉长周期运行的关键制约因子,高灰熔点、黏温特性差的煤严重影响气化炉运行,采用灰含量较低、热值较高的煤掺配一定比例的灰含量较高、热值及价格低廉的煤能够满足气化运行需求。配煤不仅可调整煤灰酸碱比还可降低运行成本,本文结合气化炉配煤后水煤浆质量变化情况展开论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