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鲁迅小说

鲁迅小说

鲁迅小说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3篇;相关期刊893种,包括齐鲁学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等;鲁迅小说的相关文献由1912位作者贡献,包括许祖华、王吉鹏、孙淑芳等。

鲁迅小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58 占比:94.7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23 占比:5.16%

总计:2384篇

鲁迅小说—发文趋势图

鲁迅小说

-研究学者

  • 许祖华
  • 王吉鹏
  • 孙淑芳
  • 石在中
  • 朱崇科
  • 古远清
  • 吴翔宇
  • 李平
  • 茅宗祥
  • 谢会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希
    • 摘要: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鲁迅及契诃夫对现实镜像的刻画,显示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超越性。阅读鲁迅的小说,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鲁迅自身对社会的深刻反思,聚焦于人物身份与社会现实交合的撕裂。从《呐喊》的后期创作,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鲁迅对自身"青年思想导师"这一身份的排斥,这种对社会,对自身的思想反思是贯彻于鲁迅的创作之中的。即便文中多以"我"为第一人称视角,来纵观全篇事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并非是创作者,其更像一个冷眼旁观的看客,来描叙文中的主人公的经历。因此,鲁迅小说的大体方向是呈客观公正的。
    • 陈占玲
    • 摘要: 宋朝黄庭坚称赞苏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先生也可当此美誉。先生的杂文是纸上的战斗檄文,先生的小说是立体的诉说和呐喊。先生将社会现实中的各色人等写入小说,化作各式主角与配角,观察细微,鞭辟入里。试从小说中主角与配角写作方面,分析鲁迅先生小说的写作特点。
    • 摘要: 王永兵,男,1968年生,安徽马鞍山人,文学博士,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四川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
    • 陈艺璇
    • 摘要: 鲁迅的小说《白光》在创作题材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传统。陈士成这一因科举致疯的人物形象,作为小说主线的掘藏情节以及小说结尾的浮尸公案,均能在古代小说中找到来源。《白光》还运用了《儒林外史》的叙事模式和白描手法,对“志怪”的偏好则反映出鲁迅与乾嘉知识分子具有相似的创作心理。同时,《白光》对叙事题材的重新组合,叙述者全知叙事能力的丧失,也赋予了小说传统以新的生命,表达了新的创作思想。
    • 陈虹
    • 摘要: ◆教学目标1.明确“看客”的含义,了解看客心理。2.结合鲁迅小说《祝福》《孔乙己》《药》《阿Q正传》《示众》,分析鲁迅笔下“看客”形象并探究鲁迅刻画“看客”形象的用意。3.反观当今社会中的“看客”现象,探讨“看客”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做冷眼旁观人。
    • 孙淑芳
    • 摘要: 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如果与原著相比较,都会存有因改动而与原著之意不符之处,从而引发批评和争议。但是,不少改编因其所具有的戏剧艺术强烈的感染力和直接的审美效果而引起广大观众的好评。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作品所引起的强烈反响说明了观众对名著改编的内在需求。就戏剧改编的本体而言,观众的喜爱、欢迎和认可是衡量改编成功的重要因素。艺术媒介的不同使小说与戏剧具有相异的艺术特性。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改编,还应该从被改编成的艺术样式的审美特点去衡量一部改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之所以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归根结底在于改编者将鲁迅小说舞台化过程中以观众接受为核心的制约因素所形成的改编机制。
    • 韩思琦; 董娟
    • 摘要: 显化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本文利用语料库,选取杨宪益和蓝诗玲两个鲁迅小说英译版本,从强制性、选择性、语用性显化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译本中的显化现象。两位译者在强制性和选择性显化方面相对一致,而在语用性显化方面则有较大不同。本研究将为中国汉语小说英译提供些许借鉴。
    • 胡平
    • 摘要: 鲁迅的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而驰誉文坛,其格式之特别,不仅表现为白话文的创新,也包括对文言文在内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继承,本文以若干鲁迅经典小说为语料选取对象,从文字和训诂角度抉发传统语言文字之学如何“编码”入鲁迅的小说创作,读者、受众如果了解到其中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将有助于“解码”鲁迅的创作意图,从而有助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语文教学。
    • 李求君
    • 摘要: 《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首篇作品,创作于1927年,真实而深刻还原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面貌,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未被完全摧毁,底层人民仍然受到封建礼教以及宗法观念之束缚。这一时期的鲁迅从辛亥革命成功的狂喜中转入对革命的失望以及怀疑,从他将小说集命名为《彷徨》就可以看出鲁迅当时的内心世界。
    • 王飞霞
    • 摘要: 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里的人物,教材虽多次修改,但这篇小说从未离开,可见其经典性。作为小说的主角——闰土,一直被视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典型,闰土从“我”心目中的偶像、作者笔下的少年英雄、读者眼里的完美少年,演变成一个“木偶人”,可谓赚足了读者的同情。但是文中的杨二嫂就没那么幸运了。她往往成了读者所不齿的人物,批判者有之,嘲笑者有之,憎恶者亦有之。似乎越批判、越嘲笑、越憎恶,越接近鲁迅的用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