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压压汞

高压压汞

高压压汞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92550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地质论评、现代地质、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等;高压压汞的相关文献由44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卫、卢双舫、姜振学等。

高压压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2550 占比:99.95%

总计:192652篇

高压压汞—发文趋势图

高压压汞

-研究学者

  • 孙卫
  • 卢双舫
  • 姜振学
  • 宁正福
  • 严强
  • 付晗
  • 唐洪明
  • 姜美玲
  • 张云峰
  • 张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毅; 张恒荣; 袁伟; 杨冬; 胡德胜
    • 摘要: 基于常规物性、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实验分析资料,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乌石凹陷X油田始新统流沙港组常规砂岩与砂砾岩储层分形特征,分析分形曲线特征,分形维数及其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评价分形维数对不同类型砂岩储渗能力表征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比常规砂岩,砂砾岩高压压汞分形曲线呈现分段特征,指示发育大孔、小孔、微孔三套尺度不同的孔喉系统,分段分形表征结果显示大孔与小孔分形维数大于常规砂岩,表明砂砾岩孔隙结构最复杂;常规砂岩分形维数与储渗性能相关参数关系较好,而砂砾岩样品分形维数仅与储集能力参数具有一定相关性。综上所述,研究区砂砾岩相比常规砂岩孔渗关系更复杂,孔隙类型多样,不同类型孔隙连通性差异较大,分形维数可表征其储集能力,但对渗流能力表征具有一定局限性。
    • 宁凡; 赵欣; 邹妞妞; 谢渊; 许安东
    • 摘要: 柴北缘侏罗系大煤沟组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大,准确评价储层孔喉结构是油气科学开发的基础。选取大煤沟组典型砂岩样品进行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结合高压压汞孔喉分布特征,采用岩石横向表面驰豫率经验值将岩心100%饱和水核磁共振T2谱转化为核磁孔喉分布曲线,并计算可动流体百分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大煤沟组砂岩储层孔隙度为1.4%~13.5%,渗透率为(0.019~14.632)×10^(-3)μm2;核磁孔喉半径为0.0004~78.1900μm,主体分布在0.063~6.300μm;T2截止值为2.56~24.39 ms,平均为16.73 ms;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80%~30.26%,平均为21.28%。柴北缘大煤沟组砂岩储层主要为低孔超低渗储层,其次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中小孔喉为主,但分布均匀且连通性较好,有利于油气渗流。研究丰富了对该地区大煤沟组砂岩储层孔喉分布特征的认知,对后期油气开发有利。
    • 卢振东; 刘成林; 臧起彪; 吴育平; 杨熙雅; 阳宏; 曾晓祥; 李闻达
    • 摘要: 孔隙结构制约着油气在储层中的储集能力和流动能力,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致密储层为例,结合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对储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①利用常规方法,线性最小二乘法将核磁共振T_(2)谱转换孔隙半径时,这种通过线性关系得到的结果精度较低,相关系数为(0.87~0.98)/0.92,通过分形理论,计算出压汞曲线对应的拐点,进行分段换算出对应的T_(2),以此为界限将核磁共振T_(2)谱分段转换,结果显示转化后曲线叠合程度高,相关系数(0.97~0.99)/0.98;②通过分析流体可动性的影响因素,岩石的物性具有直接的关系,其中孔隙度更适合表征储层的储集空间大小,相关性为0.9,和可动流体饱和度的相关性更好;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可动流体参数相关性较好,致密的孔隙结构制约着流体的可动性。
    • 韩月卿; 赵红琴; 张丽霞
    • 摘要: 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分析及评价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高压压汞实验,结合岩心描述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对砂岩孔隙结构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对川东北地区须二段砂岩储集层空间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川东北地区马路背构造带砂岩储层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同时,高压压汞实验进汞–退汞曲线结果显示目的层段砂岩储层主要以微孔和中孔为主,排驱压力平均值为1.33 MPa,定量结合高压压汞孔喉结构参数与扫描电镜评价储层质量,认为川东北地区马路背构造带砂岩类型主要为细砂岩,发育大量的裂缝和次生孔隙,属于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质量较好。本次研究为川东北地区储层评价及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 卢杰林; 傅雪海; 康俊强
    • 摘要: 为研究准南地区中低阶煤孔径结构特征,采集6块中低阶煤样,采用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分别测试不同煤样的孔径结构,研究不同测试方法之间的衔接孔径,并对准南地区中低阶煤进行全孔径表征。结果表明,液氮吸附法与高压压汞法平滑过渡衔接应满足阶段体积增量相等,且阶段体积增量与孔径的一阶导数相等,即dV_(Hg)/dD=dV_(N2)/dD。准南地区中低阶煤孔径结构40 nm用高压压汞法表征。全孔径结构的联合表征结果表明,阶段孔体积的大孔>微孔>介孔,阶段比表面积的微孔>大孔>介孔。准南中低阶煤的惰质组含量与孔比表面积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对孔隙比表面积有重要贡献;镜质组含量与孔比表面积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对比表面积贡献较弱。研究结果对中低阶储层煤层气的赋存和运移具有理论意义,对中低阶储层煤层气的开发也有指导作用。
    • 王伟; 许兆林; 李维振; 侯涛; 李亚辉; 白云云; 朱玉双
    • 摘要: 致密砂岩由于滑脱效应的存在,其气测渗透率存在一定误差,测定绝对渗透率对明确致密砂岩渗流特征有重要意义。高斯过程回归方法是目前最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在处理石油领域非线性和多维数复杂问题具有优势。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将平方指数(SE)和马特恩(Matern)函数作为高斯过程回归模型中两个协方差函数,通过高压压汞测试的孔隙度、未饱和汞体积比、门槛压力和分形维数来预测致密砂岩的绝对渗透率,并结合误差分析来研究不同协方差模型预测渗透率的效果。结果表明,马特恩协方差(Matern)模型的相对误差均值(MMRE)、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偏差(STD)分别为32%,0.16和0.57,准确度较高,尤其当渗透率小于0.1×10^(-3)μm^(2)时,马特恩协方差(Matern)模型精度明显好于平方指数协方差(SE)模型和Winland经验公式。致密砂岩用马特恩模型预测渗透率精度更高。此外,敏感性分析表明孔隙度对渗透率正影响最大,门槛压力对渗透率负影响最大;杠杆值和标准化残差证明高斯过程回归模型预测渗透率的有效性。综上,马特恩协方差(Matern)模型对渗透率小于0.1×10^(-3)μm^(2)致密砂岩适用性好,对微纳米级孔喉发育的致密砂岩勘探评价有重要意义。
    • 柳青兵; 蔡忠贤; 薛玉芳; 何君毅
    • 摘要: 白云岩全孔径的孔隙结构特征难以在单一实验手段分析中得到表达,高压压汞实验和微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实验在表征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时存在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加精细地刻画孔喉分布特征,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周缘地区露头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储层为例,提出了多方法协同表征多尺度孔径孔喉结构的方法。采用传统拼接方法,联合高压压汞和微米CT实验结果,通过相同孔径条件下流过孔隙结构的流体体积变化相等的拼接原理确定不同岩性样品的拼接点位置,进而确定完整孔隙大小。由于分形维数是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重要参数,根据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提出分形拼接的方法,分析分形维数相近、孔隙结构相似的孔径尺度。结果显示:结合传统拼接的融合点验证分形拼接的有效性,岩心样品的全孔径传统融合点均处于分形拼接段范围内,多尺度孔径表征范围扩大0.015~1417.128μm;分形拼接后亦可得到总分形维数表征多尺度孔径整体的孔隙结构特征。
    • 郑娟; 蔡晟; 蒋志煌; 赖秀英
    • 摘要: 基于核磁共振的原理,推导横向弛豫时间T_(2)与孔喉半径的关系,并结合高压压汞法获得的孔喉半径分布曲线,利用插值和最小二乘法,将100%饱和状态的核磁共振T_(2)谱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曲线。通过整合同类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认识:1)高压压汞法与核磁共振法获取的孔喉半径分布不能直接进行对比分析,应去除高压压汞法无法分析的孔隙部分;2)核磁共振T_(2)谱与孔喉半径分布符合幂函数规律。核磁共振T_(2)谱转换后获得的孔喉半径分布曲线与高压压汞法获得的孔喉半径分布曲线的趋势一致,而两条曲线吻合程度的高低与试验样品孔喉半径、渗透性能有关,喉道半径越小,渗透率越低,两条曲线差异就越大。反之亦然。
    • 白云云; 师洋阳
    • 摘要: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岩性油气藏,微纳米孔隙发育、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如何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对气田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48区块盒8_(上)作为研究目标,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对研究区的岩性、物性、孔隙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分选性中等,孔隙类型以次生加大-孔隙式为主,喉道类型多样,渗透率和孔隙度差异大,属于特低孔-特低渗气藏;利用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极差系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以及钻遇率等参数表明研究区具有中等-较强非均质性;研究区储层空间主要以溶孔、残余粒间孔和晶间孔为主,利用毛管压力曲线对微观孔隙的排驱压力、中值压力、最大孔喉半径、最大进汞饱和度、分选系数进行定量表征,并以此为基准将储层分为四类,研究区以Ⅱ类和Ⅲ类为主,是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通过研究,可以为致密砂岩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 钟红利; 张凤奇; 赵振宇; 魏驰; 刘阳
    • 摘要: 为分析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微观孔喉分布对可动流体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和长8油层组为例,将高压压汞与核磁共振技术结合,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微观孔喉分布特征,将离心实验与核磁共振T2谱分析技术相结合,探讨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的分布特征,两者结合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分布对可动流体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半径分布范围宽,分布在0.6~3050.8 nm,主体分布在10~500 nm,表明该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微、纳米级孔喉,主体为纳米级孔喉;致密砂岩储层中可动流体饱和度为9.83%~25.64%,平均值为17.53%,普遍较低.储层孔隙度和储层渗透率与可动流体孔隙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储层物性条件对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分布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大于50 nm孔喉占全部孔喉比率、大于100 nm孔喉占全部孔喉比率、最大孔喉半径、峰值孔喉半径等参数与储层可动流体孔隙度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储层中相对较大孔喉,尤其大于100 nm孔喉的分布对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含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孔喉的分选系数与可动流体含量表现为正相关,这主要与致密砂岩储层中孔喉半径分布较宽且分选好的致密砂岩主要以细小孔喉为主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