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晶合金

非晶合金

非晶合金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535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电工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5篇、会议论文150篇、专利文献420807篇;相关期刊412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上海钢研等; 相关会议112种,包括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全国电力系统配电技术协作网第二届年会、200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等;非晶合金的相关文献由674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涛、张法亮、汪卫华等。

非晶合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5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15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20807 占比:99.72%

总计:421982篇

非晶合金—发文趋势图

非晶合金

-研究学者

  • 张涛
  • 张法亮
  • 汪卫华
  • 丁鸿飞
  • 张士岩
  • 胡昌才
  • 李奉珪
  • 张海峰
  • 王爱民
  • 凌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丛成明; 马焰议; 王海燕; 张宇鹏; 赵鸿金; 余陈; 徐望辉
    • 摘要: 目的探究激光焊接参数对非晶合金焊接接头的组织演变、焊缝成形、晶化程度等的影响规律,以及控制接头晶化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碟片激光器对Zr_(58)Nb_(2.76)Cu_(15.46)Ni_(12.74)Al_(10.34)Y_(0.5)非晶合金进行激光焊接,对比分析不同激光功率下,焊接速度对接头熔宽和晶化组织形成的影响规律,并对接头各区域微观组织特征及硬度分布进行测试分析。结果非晶合金激光焊接接头成形良好,焊缝区组织整体为非晶,存在少量纳米晶,热影响区则发生明显晶化现象。当功率为1200 W时,逐渐提升焊接速度,接头晶化率由28.9%降到13.76%,熔宽由2.04 mm收窄至1.8 mm。当功率为4500 W时,逐渐提升焊接速度,接头晶化率从9.99%下降为7.47%,焊缝晶化现象消失,熔宽从1.10 mm降到0.98 mm。结论调节关键焊接参数可实现焊缝区晶化现象的消失,使热影响区晶化程度降低。大激光功率以及高焊接速度更有利于形成熔宽小、晶化程度低的焊接接头。焊缝区硬度与母材基本保持一致,热影响区由于发生晶化,硬度最高。
    • 冯月磊; 刘洋; 李琳; 杨富尧; 宋文乐
    • 摘要: 由于非晶合金优异的节能特性,在变压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比于三相五柱式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立体卷结构的铁心具有完全对称的磁路,抗短路能力更强。但由于非晶合金材料磁致伸缩效应比传统硅钢大,铁心的振动噪声问题突出。本文对一台设计容量为200 kV·A的立体卷非晶合金铁心进行有限元建模,考虑非晶合金的磁致伸缩效应,基于磁-机械耦合理论,计算不同工况下铁心表面振动位移分布,并结合铁心振动实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非晶合金立体卷铁心振动规律,为立体卷铁心减振降噪设计提供基础。
    • 乔吉超; 张浪渟; 童钰; 吕国建; 郝奇; 陶凯
    • 摘要: 非晶合金弛豫/晶化、玻璃转变、塑性变形等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都与其固有的结构非均匀性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淹没在亚稳的长程无序结构中,探究非晶合金的结构非均匀性十分困难.尤其,非晶合金微观结构非均匀性与其力学性能之间的本征关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多尺度时空下的力学激励阐述非晶合金微观结构非均匀性特征与演化规律.从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方面出发,梳理了非晶合金微观结构非均匀性与弛豫机制和力学行为之间的关联.最后,针对非晶合金微观结构非均匀性与其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 孙澄川; 周香林; 卢静; 林建鹏
    •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冷喷涂制备非晶合金涂层的现状,总结了喷涂工艺参数对铁基、铝基、铜基及镍基等非晶合金涂层制备的影响,详细阐述了涂层晶化及沉积机制,并在冷喷涂涂层硬度、耐磨及防腐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最后对冷喷涂技术在非晶合金制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刘亚丕; 石康; 石凯鸣; 石凯翔
    • 摘要: (续上期) 6磁粉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软磁磁粉芯是研究开发最早的软磁材料之一,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80年以后,软磁磁粉芯开始在电源领域中大量应用。这里的“磁粉”,不仅仅是“金属软磁磁粉”,也包括非晶合金和纳米晶合金磁粉,甚至有可能包括金属氧化物磁性颗粒。
    • 裴烈飞
    • 摘要: 首次采用铁基非晶合金作为渗透反应墙材料联合电动法(EK)修复冶炼厂周边受铜污染的农田土壤。在模拟土壤试验中,首先进行了以Fe_(78)Si_(9)B_(13)^(AP)非晶粉末和零价铁(ZVI)为渗透反应墙以及无渗透反应墙的电动反应。通过土壤连续浸提分析电动过程中Cu^(2+)的迁移转化性能。Fe_(78)Si_(9)B_(13)^(AP)-EK修复后总铜去除率最高可达82.7%,ZVI-EK可达74.9%,而单纯EK仅为67.5%。通过反应机理的探究发现,Fe_(78)Si_(9)B_(13)^(AP)表面的产物层存在大量的垂直于反应界面的孔道结构,能够将Cu^(2+)快速传递到反应界面并被还原为稳定的Cu0,及时消除了由于Cu^(2+)的积累所产生的反向电势。在此基础上选用最佳试验组Fe_(78)Si_(9)B_(13)^(AP)-EK修复实际铜污染土壤。结果显示,此方法的修复效果受污染土壤中铜的化学形态的影响较大,迁移态中铜的去除率仍保持在65.2%。因此,Fe_(78)Si_(9)B_(13)^(AP)有望取代ZVI作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应用于土壤修复领域。
    • 葛嘉城; 刘思楠; 兰司; 王循理
    • 摘要: 非晶态结构本质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中最有趣和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非晶合金因其简单的金属键结合及密堆积结构而成为研究非晶物理的理想材料模型。研究发现,非晶中存在着不同尺度的局域有序结构,其中5~20埃米尺度范围对应中程序。近来研究揭示其在非晶合金的相变和形变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现有的理论或者实验结果难以确定非晶态材料与其对应的晶态材料间是否存在中程或更大尺度范围的结构联系,同时现有的表征手段难以精确解析其短程到中程尺度有序结构,导致中程序结构解析问题十分复杂。最近在经典大块非晶合金体系钯-镍-磷中通过对一种独特的亚稳立方中间相进行解析,发现了一种桥接非晶态与晶态的手性中程序结构基元六元三帽三棱柱(6M-TTP)。该结构的短程序团簇以一种奇特的手性结构构成约12.5埃米的中程序结构基元,其在铸态为长程无序堆积,而在一定温度可以转变成有序堆积的亚稳立方相。中程序结构的捕获和解析为揭示非晶态结构本质提供了新的结构模型,并且对非晶合金亚稳态中间相的析出动力学规律提出了新的解释。这些发现将有助于阐明非晶合金在中程序以及更大尺度上的结构排列,为解析非晶态的结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 乙姣姣; 岳李桥; 王益豪
    • 摘要: 以Zr_(72.5)Al_(10)Fe_(17.5)为基础合金,系统研究了Ti元素添加对其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i元素添加量的增加,Zr_(72.5)Al_(10)Fe_(17.5)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当Ti元素添加量达到4%原子分数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从基础合金的1050μm升至2000μm。从原子堆垛结构的角度发现,随着Ti元素添加量的增加,合金中自由Zr原子含量先减小后增大,且在Ti含量为4%原子分数时自由Zr原子含量降至最低,意味着此时非晶合金具有最高原子堆垛效率。这说明,与Ti元素含量相关的Zr_(72.5)Al_(10)Fe_(17.5)的非晶形成能力是由其原子层次堆垛效率决定的。
    • 余蓓; 李晓露
    • 摘要: 作为一种高磁导率、高频损耗低的软磁材料,非晶合金已广泛应用于高频变压器等电磁装置。如何准确、快速模拟其固有的磁滞特性对设备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经典Preisach磁滞模型数值求解耗时、分布函数辨识复杂、模拟非晶合金磁滞特性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准确快速模拟非晶合金磁滞特性的解析Preisach模型。首先针对非晶合金不可逆磁化分量分布函数,基于非晶合金磁滞特性曲线实验数据利用特殊解析函数进行拟合,然后在基于积分法得到闭合形式Everett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了非晶合金不可逆磁化分量。引入了含参双曲正切函数表征非晶合金可逆磁化分量,继而通过线性叠加的方式得到了解析Preisach模型。将该模型对非晶合金磁滞特性模拟结果以及损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相对误差小于10%,并且该模型数值求解简单、易于仿真实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理工大学陈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孙军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位新院士均在非晶合金领域有深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