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雨水管理

雨水管理

雨水管理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8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359341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风景园林、绿色科技、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2017海峡两岸城市双修+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地下空间科技创新与融合发展论坛、2015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等;雨水管理的相关文献由57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俊奇、车伍、王建龙等。

雨水管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59341 占比:99.92%

总计:359623篇

雨水管理—发文趋势图

雨水管理

-研究学者

  • 李俊奇
  • 车伍
  • 王建龙
  • 赵杨
  • 刘姝宇
  • 宋代风
  • 马建武
  • 余佳敏
  • 吴小刚
  • 张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涛; 闾邱杰; 曹景怡
    • 摘要: 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技术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尽管国外已有大量的出版著作、详细的指导手册,国内各个地方也相继发布了相关设计指引,但仍然无法避免在实际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文章从实践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低影响开发建设所出现的偏差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低影响开发设施在地性演绎的必要性和方法,通过璞驿酒店花园项目的建设实践,实现符合地方文化、审美要求、美育教育等的低影响开发景观。
    • 李新建; 杨丽丽; 聂俊英
    • 摘要: 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对场地主要元素水体进行有效疏导,采用系统治理思路,遵守自然做功、自然排水的原则,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布置海绵及景观设施,同时满足雨水径流有序净化、蓄存、排放.项目采取三大策略:循环+重构+弹性边界;改造内容涉及三大方面:生态修复+场地利用+雨水管理.在生态学和海绵城市概念的指导下,对场地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通过多个节点的串联,将绿化展示、生态讲解、活动体验融为一体.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以期通过相关技术应用及实践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设计.
    • 王勇
    • 摘要: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增加,盐城市射阳县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受到了压力。废水排放量的增加、非点源污染和河岸植被的丧失导致水资源缩减,在雨水系统中使用绿道来保护生态凸显其重要作用。示范河流是排水约16 km2的二级城市河流,该流域正在迅速发展为商业、工业、多户和单户住宅区。在示范的初始阶段,将环境科学与工程结合起来,对河流进行了评估,包括评估河流中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树木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水文/地貌条件,以分析河流提供的生态服务。
    • 杨雷
    • 摘要: 低影响开发(LID)被认为是通过将城市雨水径流,转化为适应性资源,来增强基于排水的城市设计,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马里兰州一门新型的雨水管理技术。LID作为一种城市排水设计工具,专注于控制城市雨水,目的是复制自然水文功能。LID旨在加强现场储存、渗透和蒸发,从而延迟和减少聚集水体。LID被引入国内,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方案之一,海绵城市计划将城市区域改造成一个灵活的系统,该系统在不透水表面附近储存和渗透雨水径流,在暴雨期间产生径流。雨水管理模型(SWMM)是一种常用工具,用于模拟径流、入渗、蒸发和流经城市区域的非均质子流域、封闭管道、明渠和各种不同覆盖结构系统的水流路径。现利用SWMM证明两种基于LID的城市设计对水平衡成分的影响,这些水平衡成分由使用现场降雨数据模拟,用于重现期为100年一遇的短期极端降水事件E1(4小时内71mm),以及长期降水事件E2(7个月降水量392mm)。根据各种水平衡成分(排放、泄洪、蒸发和渗透损失,以及储存)的相对比重,研究两种低影响开发设计在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作用。
    • 陈博; 詹芹
    • 摘要: 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是目前成都市践行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将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引入成都市TOD建设模式中,通过对基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绿色TOD建设相关技术展开论述,对成都市绿色TOD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
    • 刘焘玮
    • 摘要: 文章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内涝现象出发,基于雨水管理的视角,在理论层面、实施层面以及管理和评估层面对LID与WSUD作了对比研究.然后分别选取了典型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在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城市雨水管理的启示,这对于国内推进和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贺弋桓; 王建龙; 仝贺; 赵梦圆
    •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面积逐年增加,导致城市洪涝风险加剧、径流污染负荷增加等突出雨水问题,也给流域的水安全及水环境带来严重影响.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基于流域管理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流域尺度城市单元土地开发前后峰值流量和雨水径流污染负荷变化的分析,提出以受纳水体过流能力和水环境自净容量为约束条件的流域尺度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方法,建立基于水量、水质总量控制为主要目标的多层级雨水径流控制方法,构建流域-城市尺度的场地可持续开发雨水管理模式,并以某开发区为例,分析区域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削减及径流污染控制等目标的实施途径,以期为未来流域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提供支撑.
    • 张英朝; 袁伟平; 郑镇雨; 王国华; 沈淳
    • 摘要: 汽车在雨天行驶时,落到侧窗表面的雨水会影响驾驶员的侧向视野和后视野,从而危及行车安全,故侧窗雨水管理对于整车安全非常重要.但迄今为止对于侧窗雨水管理问题尚未有一个统一而有效的评价方法.为此,本文中应用液膜模型和拉格朗日粒子模型对某款SUV进行了雨水仿真,基于人机工程学和粒子束轨迹技术提出了侧窗雨水管理的评价方法,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 王俊; 梅国雄; 黄山; 黄递胜; 刘佳亲
    • 摘要: 绿化屋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建筑能耗、城市绿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低影响开发实践,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通过系统回顾和综述国内外绿化屋顶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指出了不同气候条件和绿化屋顶类型雨水年滞留率约为50%~90%,并能将室内温度降低约3°C~4°C,为绿化屋顶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点从植被选择、基质土壤和排水层建设探讨了绿化屋顶试验研究进展和实用化建设方法,归纳了绿化屋顶对降雨径流量和径流峰值的衰减、径流开始时间和径流峰值时间的延迟作用,指出了绿化屋顶雨水滞留性能主要受气象因素和结构配置影响,并受荷载、成本、维护管理、径流污染和渗漏风险等条件限制.同时,探讨了绿化屋顶雨水滞留过程动态模拟的建模方法和发展方向.最后围绕绿化屋顶潜在效益开发、结构性能综合优化、机理模型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绿化屋顶研究建议和趋势.
    • 刘文玲
    • 摘要: 目前,国外许多高校大力开展雨水管理项目建设,实际应用效果显著。选取美国3所高校作为代表性案例,从校园项目背景、雨水管理应用方式、监测内容和结果分析雨水管理策略构建与实施途径。对案例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美国高校的雨水管理布局方式及应用特点,可为我国高校雨水管理实践途径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