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降温效应

降温效应

降温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林业、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71166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中国科技投资、生态学报、中国农业气象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3中国南京·世界屋顶绿化大会、2012中国杭州·世界屋顶绿化大会、2015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等;降温效应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孔繁花、孙斌祥、尹海伟等。

降温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1166 占比:99.87%

总计:71262篇

降温效应—发文趋势图

降温效应

-研究学者

  • 孔繁花
  • 孙斌祥
  • 尹海伟
  • 王有宁
  • 王荣堂
  • 董秀荣
  • 刘海轩
  • 吴鞠
  • 孙然好
  • 徐程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仇宽彪; 杜涵蓓; 张龙江; 张卫东; 李海东
    • 摘要: 基于城市绿地的降温效应这一重要的生态功能,结合遥感影像,采用缓冲区分析及统计分析方法,对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27个核心城市的城区绿地的节能减碳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各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绿地均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城区绿地斑块的平均地表温度(LST)较城区平均低2.18 K,降温幅度在2.9~8.3 K之间,绿地斑块的降温距离则在270~450 m之间。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区27个核心城市绿地节能减碳量为267656.12 t·d^(-1),每个城市绿地平均节能减碳量约9913.19 t·d^(-1)。各大城市中,上海市城市绿地节能减碳量最大,达47374.83 t·d^(-1),其余依次为温州、宁波、南京、杭州、台州、苏州、无锡和合肥,宣城、绍兴、嘉兴、池州、马鞍山和安庆等市城市绿地节能减碳量均在2000 t·d^(-1)以下。此外,随着到绿地距离增加,城区绿地节能减碳量从0~90 m范围内的3562.54 t·d^(-1)逐渐减少到>180~270 m范围内的54.20 t·d^(-1)。研究结论可为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周宏轩; 炎欣烨; 李童欣; 孙婧
    • 摘要: 城市化使城市下垫面属性改变,人工表面取代自然地表,导致室外热环境恶化,其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引发的异常气候问题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研究已证实植被可以通过遮阴和蒸腾等作用产生降温的生态效益,但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与植被的规模或种类或分布方式等之间的联系仍没有明确量化掌握。目前,通过不同指标对绿地特征进行概括,从而精准量化绿地对室外热环境的调节作用已成为研究重点。对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乔木覆盖率、三维绿量以及天空可视度六种指标调控室外热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分析各绿化指标之间的区别,并分别论述各绿化指标与热环境相关研究,总结各指标在量化降温效应的特点及局限性。其次,提出绿化指标互补量化研究方法,从三维空间视角为完善绿量指标研究提出三维绿量体以及三维绿量体与热环境关系研究的相关方式,从而精确地对三维绿量在空间中的具体分布进行表达,更加真实地反映绿地的植被特征。根据以往针对三维绿量的研究提出三维绿量阈值,结合三维绿量的空间分布及树种差异性,挖掘影响绿地降温效应的潜在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量化绿地降温效果,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后,论述绿视率这一新的量化指标在量化绿地降温效应的潜力,以期推动绿视率与热环境相关研究的发展。
    • 刘建军; 姜腾龙; 孙开争; 刘贵芬; 孙军
    • 摘要: 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如何对城市不同地物类型热缓解能力进行空间上的准确量化,对城市规划决策至关重要。以山东省济南市城区为例,结合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气温数据,探讨了InVEST城市降温模型(urban cooling model)的适用性,分析了影响降温效应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降温区最大辐射范围为350 m时,模型运算的热缓解指数(heat mitigation index,HMI)与气温监测数据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817,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城市地表温度。林地和耕地是济南市城区热缓解的主要用地类型;绿地面积与降温效应呈对数正相关,面积达到0.5 km^(2)左右时降温效应不再显著提升;形状规则的绿地具有更好的降温效应,但影响区域较小,在绿地规划中要结合实际综合考量。模型的应用能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 博文静; 沈钰仟; 王馨悦; 肖燚; 欧阳志云
    •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区域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植被的降温作用逐渐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有的研究多从样地尺度分析不同类型植被的降温效应。而区域尺度的研究多从定性的角度揭示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的关系,对评估植被的实际降温效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内蒙古为研究区,以MODIS地表温度数据为基础,采用近邻分析法,将森林、灌丛和草地的MODIS地表温度与相邻5km范围内的低覆盖地表作为对照,分析植被的降温效应以及植被覆盖度对降温效应的影响。从2015年7月地表温度平均值的结果来看,降温度数在蒙东、蒙中和蒙甘区均呈现森林>灌丛>草地。森林的降温范围在0.67-1.03°C,灌丛为0.60-0.95°C,草地为0.47-0.86°C。植被降温度数与植被覆盖度的回归拟合为对数分布,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在不同的植被覆盖度范围内植被降温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植被覆盖度水平较低时(<40%),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更显著地降低地表温度。从整体来看,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森林降温0.12-0.39°C;灌丛降温0.1-0.2°C;草地降温0.049-0.075°C。综上,内蒙古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植被的夏季降温效应能够为内蒙古的气候调节服务评估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及案例参考。
    • 马宁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墨镜是否会通过激活“酷”的身份图式,对人际间温度的感知,以及物理温度的感知产生“降温效应”。研究共包括2个实验,两个实验的自变量都为眼镜的类型(墨镜/平光镜),实验1使用独裁者博弈游戏和人格印象量表作为对人际温度的测量,实验2通过被试对饮料的选择意愿以及房温的评定作为对物理温度的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实验1和实验2都无显著结果,但通过对控制变量的分析,发现不同性别被试选择饮料意愿有显著结果。结果表明,由于现场实验的影响因素太多,墨镜引发的“酷”的图式并未产生心理冷漠感以及物理温度的感知的下降。
    • 连欣欣; 刘兴诏; 李倩; 林赛男; 陈玥忻
    • 摘要: 水体和绿地作为城市的"蓝绿空间",具有一定的降温功能,能较好的缓解热岛效应.国内外学者们对城市绿地、水体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发现,城市绿地景观的降温效应与绿地的面积、形状、植被覆盖率、景观格局和太阳辐射量、空气湿度等因素有关;城市水体景观的降温效应主要与水体的面积、形状、宽度、布局和气候、周边环境等因素有关;另外,水体和绿地在降温效果上具有协同作用,水体和绿地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的发挥其降温效应.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优化,系统开展多个尺度上降温效应的研究;注重水体与绿地在降温方面的协同效应研究;加强水体和绿地降温效应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研究.
    • 简燕; 付海明; 董玉芳
    • 摘要: 为研究植被冠层降温效应并预测植被叶片温度和冠层温度,建立了一种绿色植被热平衡模型;根据土壤、冠层和大气的能量平衡,对模型进行理论求解和回归分析,给出了植被冠层叶片温度和冠层温度的显性函数表达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取8种校园常见植被进行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验模型所预测植被叶片温度、冠层温度与试验测试结果较吻合;存在环境空气临界温度Tc,当TaTc时,植被叶片具有降温作用;Tc主要受植被叶片形态、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以及太阳辐射影响.
    • 王妍; 张樱子
    • 摘要: 本文围绕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公园对于公园内部温度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通过成都市范围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提取公园特征数据与内部平均温度数据,研究城市公园内部平均温度与景观特征、形状特征指标相关性;经79个样本研究得到其结论为:无水体影响的公园内部平均温度同绿地面积、绿地面积比、ndvi均值、植被类型组合相关性显著,有水体影响的公园内部平均温度同水体面积、水体面积比影响显著,绿地面积次之;公园、周长、形状指数对公园内部平均温度影响不大,当绿地面积比达到0.38以上时,公园面积与公园内部平均温度、景观密度相关性显著.
    • 连欣欣; 刘兴诏; 李倩; 林赛男; 陈玥忻
    • 摘要: 水体和绿地作为城市的“蓝绿空间”,具有一定的降温功能,能较好的缓解热岛效应。国内外学者们对城市绿地、水体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发现,城市绿地景观的降温效应与绿地的面积、形状、植被覆盖率、景观格局和太阳辐射量、空气湿度等因素有关;城市水体景观的降温效应主要与水体的面积、形状、宽度、布局和气候、周边环境等因素有关;另外,水体和绿地在降温效果上具有协同作用,水体和绿地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的发挥其降温效应。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优化,系统开展多个尺度上降温效应的研究;注重水体与绿地在降温方面的协同效应研究;加强水体和绿地降温效应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研究。
    • 张周逸林; 申广荣; 张婧颖; 杨伟才
    • 摘要: [目的]探究超大型城市地表温度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特征,为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上海市为例,运用2007,2013,2017年夏冬季共6期Landsat系列多光谱及热红外影像数据,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并反演地表温度,基于900 m×900 m网格分析了夏季和冬季上海市外环内外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温度影响特征。[结果]夏季上海市地表温度空间特征为外环外冷内热,平均温差4.86°C;冬季上海市地表温度空间特征为外环外热内冷,平均温差0.17°C。夏季外环外非渗水地表比例每增加10%可升温1.22°C,外环内升温0.97°C;绿地及水体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外环外绿地比例每增加10%可降温1.01°C,外环内林地比例每增加10%可降温1.06°C;水体比例每增加10%最大降温0.85°C。[结论]夏季绿地的降温效应在外环内大于水体而在外环外小于水体,水体在不同季节不同圈层降温效应均一稳定,上海市形成冷岛所需水体和绿地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