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608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中国文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53篇;相关期刊405种,包括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等;阶级意识的相关文献由64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端、张明、杨伍栓等。

阶级意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7 占比:52.2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553 占比:47.63%

总计:1161篇

阶级意识—发文趋势图

阶级意识

-研究学者

  • 王立端
  • 张明
  • 杨伍栓
  • 任岚峰
  • 吴中杰
  • 孙来斌
  • 徐崇温
  • 王浩斌
  • 王秋扬
  • 王薪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小月
    • 摘要: 韩国电视剧《鱿鱼游戏》揭露了资本主义统治下底层人民的生活处境,批判了资本主义统治制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从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运作的底层原则:利益至上和优胜劣汰。然而,由于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引,该作品并未指出阶级压迫下底层人民的出路,只能沦为一场无奈的控诉。其体现了资本主义统治下无产阶级整体意识形成所面临的困境,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改变广大劳动人民受压迫的处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 邵海伦
    • 摘要: 受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影响,文学青年詹澈踏上了左翼运动道路,并一直以主动姿态介入党外斗争运动。然而因为缺失“在地化”的群众基础,詹澈所实践的文化阵地争夺战屡遭挫败。经过知识分子主体站位的不断调整,詹澈完成“深入群众”左翼传统的一次“落地”。最终,经过农会生活磨练的他蜕变为超越现实苦难书写,在具体感知中把握历史动向,发现社会变革可能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领导十三万农民大游行的“农民诗人”。
    • 张家冀; 唐棣宣
    • 摘要: 五卅运动前后,上海工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演进并未遵循单一的线性逻辑,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制定的工运政策成为上海工人运动的风向标。在明确将帝国主义作为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主要对象后,中共多维度建构起反帝话语并在上海工人阶级中广泛宣传,使得该时期上海工人的阶级观呈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反帝话语的建构与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共阶级斗争的“语料库”,滚动的话语逻辑也深刻影响着上海工运的实践走向,上海工人的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竞相觉醒,并在反帝斗争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力量。
    • 邱华宇; 孙代尧
    • 摘要: 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主题: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指出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从“自在”到“自为”的关键;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和卢卡奇、葛兰西等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探索中,强调政党及知识分子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成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结构-意识-行动”模式进行了反思。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理论在21世纪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应从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动态看待无产阶级意识的演变,从联合和引导全球左翼力量的层面坚持工人组织的作用。
    • 文彬屹
    • 摘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机制研究是事关我国当前意识形态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厘清意识形态与阶级意识、意识形态与制度、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确立的以“人民立场”为核心的发展方向、以“制度保障”为重点的发展方式以及以“文化建设”为内容的发展方法,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后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韩秋红
    • 摘要: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非物质劳动、意识形态和新主体性的构建发出批判理论的时代强音,为人们分析当代社会现实状况提供了重要范式和思考框架。而这一众思想理论的源头无疑需追溯到卢卡奇。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奠基性地构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框架,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展开非物质劳动的人本主义批判提供理论基元;卢卡奇基于物化劳动批判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觉解,其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在认识无产阶级历史身份与历史使命的意义上,成为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百年历程的主线;而其进一步指明并强调的政党组织原则,又为革命主体的阶级自觉及其时代职责提供了理念支撑与理论根据,延展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关于无产阶级主体身份及其集体性的理论探讨。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与阶级身份的开新性的、始基性的理论建构具有突出的时代表征、革命意识与实践精神,始终投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之中,如影随形般地表征在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当中。据此,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都是卢卡奇的注脚。
    • 张恒; 朱炳元
    • 摘要: 卢卡奇阐述阶级意识时所表现出的思辨唯心主义倾向,体现在他早期的著作中,特别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著作中,他通过主客体的辩证法把无产阶级看作是同一的主客体,把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看作通往阶级意识的中介环节,认为无产阶级能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实现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变而成为决定历史发展的同一的主客体,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以阶级意识为前提,因此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取得了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地位。把无产阶级当作同一主客体的逻辑叙事是一种比黑格尔更加"黑格尔"的尝试,存在着复活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倾向,因此在其历史观和方法论上,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辩证法同样避免不了唯心主义无法克服的缺陷。由此不禁让人反思早期认为自己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卢卡奇,究竟在何种地方、何种程度上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对其批判方法即历史辩证法的若干思考。
    • 卢烁乐
    • 摘要: 阶级意识的觉醒是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劳动界》引导工人阶级觉醒,既是由于工人阶级意识不足而导致早期工人运动效果不佳这一现实的需要,也是早期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捍卫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要求。在这双重动因之下,《劳动界》同人以揭示工人现实处境的实质、阐明剥削的原理、指明斗争的方向为理论进路,层层递进,使工人理解了斗争的正当性,初窥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为此后共产党人领导工人阶级从分散的经济斗争走向有组织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从自在阶级蜕变成自为阶级打下了理论基础。
    • 田世锭; 高翔
    • 摘要: 根据“矛盾的阶级定位论”,赖特一方面在主观上消解了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却恰恰表明,要使无产阶级成为现实的主体,关键就在于激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这就使“矛盾的阶级定位论”具有了消解与反证无产阶级阶级意识重要性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启示我们,激发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迄今依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且依然十分艰难,而其根本出路在于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认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
    • 欧阳军喜
    • 摘要: “饻”作为工资计算单位是华北解放区军事工业由军事管理转变为企业化管理、军工企业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的产物,同时也是为应对经济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战时财政管理措施。饻工资的推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战时工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推动了解放区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推行以“饻”为工资计算单位的同时,向工人灌输阶级意识。工人工资饻数的变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不同阶层工人的工资待遇和工人运动政策调整的具体体现,也是解放区劳资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工人与农民之间利益关系变化的反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