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间质瘤

间质瘤

间质瘤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83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687篇;相关期刊329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肿瘤治疗新进展论坛、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等;间质瘤的相关文献由2326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松、高剑波、侯英勇等。

间质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1 占比:6.6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687 占比:93.32%

总计:11452篇

间质瘤—发文趋势图

间质瘤

-研究学者

  • 郑松
  • 高剑波
  • 侯英勇
  • 孙勇
  • 安建鹏
  • 李国新
  • 袁涛
  • 高忠科
  • 黄科儿
  • 吴志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佩; 何池义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女,83岁,因“腹胀2月余”于2021年3月31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伴有纳差,随后于2021年1月13日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内镜下可见胃底有一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灶,考虑胃底黏膜下肿瘤(见图1)。予以促胃肠蠕动等对症处理后,因症状持续不缓解再次来我院就诊,完善腹部增强CT提示胃体部小弯侧黏膜下占位,间质瘤伴囊变可能(见图2)。
    • 罗萍; 任权; 段香梅; 刘爱民; 杨丹; 况晶; 杨雪澜; 沈文拥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圈套器联合异物钳全层切除胃底小间质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于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诊断为胃底小间质瘤并行内镜下圈套器联合异物钳切除术的89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及1年随访结果。结果89例患者均1次性完成手术、术中均未见明显出血,中位手术时间为32 min(范围20~50 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测核分裂像均小于5个/50 HPF,1年后复查胃镜原手术部位无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圈套器联合异物钳全层切除胃底小间质瘤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手术步骤简单,该手术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初学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熊亮; 周霖; 李胜; 肖婧
    • 摘要: 副神经节瘤诊断较为困难, 特别是无高血压表现的无功能副神经节瘤诊断尤为困难。 本文报道1例十二指肠旁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术前误诊为十二指肠间质瘤,以供参考。1 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剑突下胀痛不适,为间断性胀痛,无阵发性加剧,不向肩部及腰背部放射,腹部不适与进食无明显关系。
    • 周爱平; 王春; 于骞
    • 摘要: cqvip: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由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肿瘤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种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位于直肠者约占5%[1]。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术前容易误诊为直肠癌、淋巴瘤等[2]。直肠间质瘤具有侵袭性较弱,很少沿肠壁浸润,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不敏感,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方案均不同于直肠癌和淋巴瘤,术前误诊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张文; 吴文秀; 李锋; 朱纯生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的空回肠间质瘤的MSCT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度进行对照分析,提高空回肠间质瘤术前危险度评估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空回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肿瘤的发生年龄、部位、形态、大小、囊实性、生长方式、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特点.依据病理分级把极低危、低危及中危险度归为中低危组,把高危险度归为高危险组.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病变大小、平扫及三期增强CT值进行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有意义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31例空回肠间质瘤均为单发病变,极低危险1例,低危险度4例,中危险度4例,高度危险度22例.男性16例,女性15例.病变位于空肠14例,回肠17例.肠腔内生长5例,肠内外跨壁生长6例,肠外生长20例.最小肿瘤大小约1.5cm×1.2cm,最大肿瘤大小约15.3cm×13.5cm.多数密度不均匀(25/31),呈囊实性改变,内部积气(5/31).空回肠间质瘤大小、囊实性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血管样强化及静脉期和/或延迟期CT值差异在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肿瘤大小、病灶增强后动脉期血管样强化、静脉期和/或延迟期CT值差异以及病灶内是否出现囊变、坏死,有助于术前空回肠间质瘤风险度的准确评估,从而可以为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 于芹; 陈晨; 周健文; 胡逸凡; 王强荣
    • 摘要: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影像增强表现,探讨其评估GIST危险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GIST患者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将影像增强表现与术后的病理相对照.结果 2例极低度危险性及18例低度危险性肿瘤直径均小于5 cm,形状规则,其中19例密度均匀,1例内部轻度囊变、坏死,增强后均匀强化17例,不均匀强化3例;12例中度危险性、15例高度危险性肿瘤直径>5 cm,形态多不规则,其中21例密度不均、病灶内囊变坏死,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3例;肿瘤大小与强化方式有统计学意义,>5 cm的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χ2=25.1,P<0.01).47例中,增强后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8例,明显强化33例,强化程度与肿瘤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χ2=5.31,P=0.07);低、中、高度危险组不均匀强化分别为2、9、14例,高度危险组不均匀强化明显多于中度危险组(χ2=13.3,P=0.0002),中度危险组明显高于低度危险组(χ2=12.7,P=0.0003).结论 MSCT多期增强检查可预测GIST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 林敏; 周晓丽; 黄锦
    • 摘要: Carney三联征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胃肠道间质瘤、肺软骨瘤、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大多数Carney三联征病例仅发现其中2种肿瘤,为不完全性Carney三联征。本文报道1例胃肠道多发间质瘤合并肺多发软骨瘤的不完全性Carney三联征病例。
    • 刘芸; 方维东; 张姣; 曾平; 刘军; 何昌银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组织中的Ki-67表达与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危险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影像学资料,探讨SIST组织中Ki-67表达与CT表现、危险分级的关系.结果 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Ki-67表达在部位、形态、大小、浸润转移、病理分组及核分裂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67表达5%~10%为亚组时,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0 cm分组OR值为7.698.>10%亚组,其中回肠与大小是影响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P10 cm分组OR值为7.698.结论 SIST组织中的Ki-67表达与MSCT征象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高危组、核分裂数较大的组织Ki-67表达更高,对SIST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辅导意义.
    • 蔡利强; 毛新峰; 陈春强; 赵育英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盆腔局灶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V-LCD)的CT表现,并与低度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比较,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HV-LCD14例和EGIST23例,分析两者临床及CT特征,并对两者的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与低度恶性EGIST相比,HV-LCD具有直径较大(5.77±1.38,t=2.409,P=0.021),病灶内低密度影相对少见(28.6%,χ2=5.450,P=0.020),呈裂隙样改变,钙化多见(42.8%,χ2=4.5,P=0.042),呈树枝状、弧形钙化影,强化方式主要表现为"速升缓降-平台型"(92.8%,χ2=15.53,P0.05).结论 腹盆腔HV-LC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 王田田; 孙婧; 尹江燕; 程重庆; 吴星烨; 张军; 贺雪梅
    •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腹腔转移的超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为间质瘤合并腹腔转移的超声表现.结果 56例腹腔转移灶累及部位:肝脏47例,网膜24例,腹膜16例,腹腔淋巴结4例,胰腺1例,脾脏1例,肾脏1例.图像多表现为边界清楚(71.4%),形态规则(94.6%),低回声为主(57.1%),伴有囊变(64.3%),血流不丰富(67.9%).转移灶与原发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及有无囊变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内转移灶与腹腔转移灶大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对间质瘤腹腔转移的检出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间质瘤腹腔转移特点,有助于间质瘤转移的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