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针灸理论

针灸理论

针灸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2700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金山、大自然探索、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等;针灸理论的相关文献由15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峰、赵京生、刘雨儿等。

针灸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12700 占比:99.13%

总计:12811篇

针灸理论—发文趋势图

针灸理论

-研究学者

  • 杨峰
  • 赵京生
  • 刘雨儿
  • 常小荣
  • 李素云
  • 胡薇
  • 谢慎
  • 刘清国
  • 卓廉士
  • 姜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卓廉士
    • 摘要: 《中国针灸思想史论》从诠释法和历史视角两方面入手,对传统针灸理论的一部分既有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赋予其新的意义;同时,通过梳理针灸学术的历史,总结海内外不断涌现的针灸新技术,提出针灸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为探索建立现代针灸理论新体系进行思考.
    • 张建新
    • 摘要: 经络是各种干细胞活动交流、协同进化的巨系统,主要表现为干细胞巢的出现以及不同种类干细胞巢的有序分布。在中医药物归经理论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启发下,应用取类比象、隐喻认知的思维方法,作者认识到干细胞巢及其群落,不但是大多数种类成体干细胞赖以长期生存、更新分化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决定大中小血管和神经等细胞组织为什么各自具有特定解剖结构功能形态的基本单位,神经和大中小血管等都可以细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细胞组织单元”,其主要构成细胞的新陈代谢及其结构功能是由特定的干细胞巢统辖决定的。反过来说,通过解剖观察大中小血管和神经等中存在的主要构成细胞,就能得知相应干细胞巢中的干细胞组成及其基本功能。作者以此为突破口,重新认识理解中医理论中真气(为全能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胚胎干细胞)和元气(为Embryonic germ cell,EG胚胎干细胞,划分为七种)在经络内的功能行为,进一步阐释了经络的形成与进化规律,初步探讨了循经感传现象的机理和传统针灸理论。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国内外干细胞研究者、经络研究者等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共同促进中西医理论逐渐融合为统一的科学理论。
    • 刘秀娟
    • 摘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针灸理疗联合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38例予以常规护理,设定为对照组,另外38例予以针灸理疗+康复护理措施,设定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VAS疼痛评分、JOA肢体功能评分与护理满意率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的疼痛与JOA肢体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干预中,采用针灸理疗+康复护理的模式,有利于提高治疗效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姜姗
    • 摘要: 《针闻书》是成书于16世纪的日本医书,以丰富的图像和"腹虫"病因论为特色。在分析、呈现《针闻书》的成书背景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其"腹虫"致病的图像特点、观念以及相应治疗方法,指出该书对病因的理解和想象与中国医学的差异及原因,提出其针灸理论具有"缺失经脉""脏腑为纲""重视补泻"三方面特点,讨论与中医针灸理论的承袭关系,并初步推断书中所隐含的多元文化影响因素。
    • 王锐卿; 吕九亨; 贾春生
    • 摘要: 从经络诊断和查体、腧穴的活动性、刺灸法及针刺层次、中医理论和技术的丰富与完善4个方面阐述海外针灸的发展和创新,总结其理法方穴术的可借鉴之处.国内针灸应在继承好古代针灸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容纳海内外先进的经验和理论,有助于更好地完善、重构针灸理论体系,实现针灸可持续发展.
    • 韩立杰
    • 摘要: 近年来,中医学理论开始被重新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上,并受到众多患者及家属的青睐.中医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承载着我国的医学传统文化,现今的很多医学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灵枢》作为一部研究针灸理论等中医方法的著作,其依据"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概念,对人体的结构、生理的活动以及病变等进行了阐述,并建立了利用针灸进行疾病治疗的体系,流传甚广,且被医学研究人员多次研究和分析.鉴于此,本文即对《灵枢》的针灸理论进行了分析与综述.
    • 方继良; 张东友
    • 摘要: 恰逢2020新年来临之际,我们迎来了杂志创刊以来最大的一次版面改动,这既是一次创新尝试,更是翻开了新的篇章。新的版面,新的开端!改版后首期重点内容聚焦于本刊的特色栏目--针灸影像学,它是利用医学影像学特有的形态与功能等多模态显像技术,结合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以定性、定量等客观信息研究腧穴、经络的生理功能、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揭示针灸理论的一门新的学科。
    • 赵京生
    • 摘要: 针灸临床上取治于体表非固定处虽是常法,但相对于固定施治处之腧穴,其理论提升却长期阙如."穴会"概念始见于《素问》关于孙络之会、谿谷之会的功能和意义等论述中.笔者基于对相关文本的深入分析,认为其内容性质当属对针刺非固定处的理论认识,进而从针刺施治处认识的角度分析穴会与经穴等在理论及其表达方面的关联与异同等,提出有关穴会的论述,是对非固定部位的一大类针灸施治处经验的理论升华,应成为当今针灸理论构建的资源,丰富对针灸体表刺激部位规律与本质的认识.
    • 陈霈璇; 莫炜维
    • 摘要: 本文从得气、选穴、补泻三个方面总结《标幽赋》体现的窦汉卿针灸理论:(1)针刺得气方有疗效,未得气则根据机体状态、病症属性、输穴部位、四时阴阳选择静留针法或动留针法候气,医患双方守神利于得气;(2)窦汉卿临床选穴精当,擅用特定穴,开八脉交会穴应用之先河,重用五腧穴,选穴配穴方法多样,如俞募配穴、原络配穴、远道取穴、缪刺法等,推崇按时取穴,如子午流注法和灵龟八法;(3)以补虚泻实为原则,认为补泻应依从输穴开阖次序,遵循日月消长,顺应四时阴阳,重视手指补泻,并首次详细描述手指补泻具体操作.窦汉卿针灸理论传承内难之精义,启发后世之医家,是针灸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