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亚砷酸

亚砷酸

亚砷酸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0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44625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现代肿瘤医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四次乳腺病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等;亚砷酸的相关文献由136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晋、王勇、黄雪琴等。

亚砷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0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44625 占比:99.68%

总计:145087篇

亚砷酸—发文趋势图

亚砷酸

-研究学者

  • 周晋
  • 王勇
  • 黄雪琴
  • 叶家才
  • 吴万垠
  • 张月飞
  • 张秀萍
  • 李红
  • 柴小姝
  • 胡俊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薇
    • 摘要: 目的:将亚砷酸与沙利度胺联合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44例与B组44例。B组应用沙利度胺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亚砷酸治疗。对比两组血液指标、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水平与B组相比,均相对更高(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与B组的45.45%相比,相对更高(P<0.05);A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B组相比,均相对更低(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6%,与B组的40.91%相比,相对更低(P<0.05)。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用亚砷酸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安全有效,可减少不良反应。
    • 雷林子; 王耀美; 刘玉章; 刘丽娜; 房佰俊
    • 摘要: 目的:观察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联合亚砷酸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01月在我院血液科收治的44例PV和E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IFN-α联合亚砷酸(观察组)以及单用IFN-α(对照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液学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88.5%,高于对照组。至随访截止时,观察组达血液学及分子生物学缓解的ORR均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的情况。结论:亚砷酸能加速并增强IFN-α抗肿瘤作用,二者联合治疗能提高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和ET的临床缓解率和疗效持续时间,且安全性高。
    • 杨晓
    • 摘要: 目的:探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诱导化疗在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ATRA+蒽环类药物诱导化疗的45例复发性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将同期我院接受ATRA+蒽环类药物+亚砷酸诱导化疗的45例复发性APL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包括血液学、遗传学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28d后,观察组血液学完全缓解率、遗传学完全缓解率为95.56%、86.87%,高于对照组的80.00%、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联合亚砷酸及诱导化疗可显著提高复发性APL患者血液学遗传学疗效,且未增加化疗不良反应。
    • 金英
    • 摘要: 目的探究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AP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维甲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亚砷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TAT、TM、PIC)、临床指标(临床症状缓解、高白细胞血症持续和异常凝血指标恢复时间)、血液指标(白细胞计数、早幼粒细胞比例)、治疗后1年和2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APL效果确切,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白细胞计数和早幼粒细胞比例,缩短临床症状缓解、凝血功能异常恢复以及高白细胞持续时间,且不会增加临床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潘成林; 李护君; 闫志凌; 姚瑶; 姚若斯; 李艳杰; 徐开林; 李振宇
    • 摘要: 目的探讨亚砷酸联合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地塞米松(CTD)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亚砷酸联合CTD化疗方案治疗的32例既往多次化疗后复发或多次化疗未缓解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体反应率(ORR)、临床获益率(CB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生存期(OS)、不良反应。结果32例患者全部能评价疗效,ORR为53.1%(17/32),CBR为68.7%(22/32);15例既往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应用亚砷酸联合CTD方案评估疗效,ORR为53.3%(8/15),CBR为80.0%(12/15)。32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3~33)个月,至随访截止,20例存活,中位PFS、OS时间分别为6.0(95%CI 4.52~7.48)、24.0(95%CI 17.14~30.8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手足麻木等。结论亚砷酸联合CTD化疗方案对于部分RRMM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且对硼替佐米耐药的MM患者有一定疗效。
    • 王艳秋; 薛娟; 陈梦露
    • 摘要: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21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初诊APL患者92例(男50例、女42例),年龄40(12,77)岁,其中ATRA、ATO单独诱导38例(单独诱导组),联合诱导54例(联合诱导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联合诱导组和单独诱导组CR时间分别为27(20,38)d和35(25,5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周期),其中23例接受超1周期ATRA联合ATO巩固化疗,3例(13.0%)发生肝功能损害。ATRA联合ATO巩固治疗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联合诱导治疗(P0.05);EFS率为85.7%(24/28)和90.5%(3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与ATO联合诱导方案可有效缩短APL患者达CR时间,同时也增加了肝功能损害风险,不过多数患者为一过性肝功能损害,接受ATRA联合ATO的巩固、维持治疗方案患者较联合诱导期肝功能损害比例显著下降。此外,ATO造成的肝损害并不影响患者预后。
    • 贺雏椀(综述); 于洁(审校)
    • 摘要: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占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10%[1]。APL的发病机制相对较明确,已有相关文献阐明[2-6]。APL临床表现与AML相同,但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10%~20%的患者死于早期出血。近年来,口服复方黄黛片(realgarindigo naturalis formula,RIF)代替静脉亚砷酸治疗APL得到临床的应用和肯定,不仅可以获得相当的缓解率、复发率及生存率,还可以显著缩短住院时间。
    • 赵俊伟; 华辰凤; 尚平平; 谢复炜; 李翔
    • 摘要: 目的:探讨亚砷酸As(Ⅲ)对人肺癌A549细胞氧化应激的诱导作用。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亚砷酸As(Ⅲ)溶液(以砷浓度计分别为0、2.5、5、10和20μg/mL)中培养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2.5和5μg/mL的亚砷酸As(Ⅲ)溶液染毒A549细胞24 h,并设对照组(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亚砷酸As(Ⅲ)溶液染毒浓度的升高,A549细胞的存活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r=0.99,P<0.05)。2.5和5μg/mL亚砷酸As(Ⅲ)溶液染毒24 h后,细胞培养液中SOD的浓度分别为(0.72±0.05)、(1.10±0.16)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0.56±0.03)ng/mL(P<0.05);细胞内ROS的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169.31±6.13)%和(242.60±2.35)%,均高于对照组的(100±2.80)%(P<0.05)。结论:A549细胞暴露于亚砷酸As(Ⅲ)溶液可致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培养液中SOD和细胞内ROS浓度均升高;氧化应激可能是亚砷酸As(Ⅲ)致A549细胞毒性的机制之一。
    • 张顺姬; 高玉娟; 苏雁华
    •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B细胞分化终末阶段的恶性血液病.尽管新药的研发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MM的治疗效果,但是复发、耐药等的频繁发生使得MM仍不可治愈.目前应用亚砷酸治疗MM受到广泛关注.亚砷酸可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产生抗MM的效应,且其单药及联合方案均得到一定效果.但是,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产生较大地削减了亚砷酸的治疗效应,而近来研究显示p38通路的活化在亚砷酸引发的骨髓瘤细胞耐药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亚砷酸抗MM机制及p38通路在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亚砷酸治疗MM的效果,为MM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赵俊伟; 华辰凤; 尚平平; 谢复炜; 李翔
    • 摘要: 目的:探讨亚砷酸As(Ⅲ)对人肺癌A549细胞氧化应激的诱导作用.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亚砷酸As(Ⅲ)溶液(以砷浓度计分别为0、2.5、5、10和20μg/mL)中培养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2.5和5μg/mL的亚砷酸As(Ⅲ)溶液染毒A549细胞24 h,并设对照组(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亚砷酸As(Ⅲ)溶液染毒浓度的升高,A549细胞的存活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r=0.99,P<0.05).2.5和5μg/mL亚砷酸As(Ⅲ)溶液染毒24 h后,细胞培养液中SOD的浓度分别为(0.72±0.05)、(1.10±0.16)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0.56±0.03)ng/mL(P<0.05);细胞内ROS的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169.31±6.13)%和(242.60±2.35)%,均高于对照组的(100±2.80)%(P<0.05).结论:A549细胞暴露于亚砷酸As(Ⅲ)溶液可致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培养液中SOD和细胞内ROS浓度均升高;氧化应激可能是亚砷酸As(Ⅲ)致A549细胞毒性的机制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