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适应性管理

适应性管理

适应性管理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4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农业经济、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809893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农业经济、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适应性管理的相关文献由592位作者贡献,包括闵庆文、夏军、丁陆彬等。

适应性管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09893 占比:99.97%

总计:810115篇

适应性管理—发文趋势图

适应性管理

-研究学者

  • 闵庆文
  • 夏军
  • 丁陆彬
  • 洪思
  • 葛怀凤
  • 赵亮
  • 赵新全
  • 陈凯麒
  • 何思源
  • 刘小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俊强; 李游坤; 刘毅; 彭期冬; 张迪; 靳甜甜
    • 摘要: 水库调控下的水文情势、河道环境与鱼类行为之间如何驱动响应,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反馈调节机制如何科学建立,现有水库生态调度方案如何优化调整,是近年来我国试验性生态调度工作中面临的一连串新问题,也是我国马上步入后水电时代水库可持续运行与适应性管理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系统调研和梳理总结,综述了水库调度环境下的鱼类生态响应与生态调度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适应性管理闭环的顶层设计、人工调度环境下的鱼类行为响应机理、刺激鱼类行为响应的水文过程反馈调节机制,以及生态调度实践初期面临的小样本问题,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下一步亟待攻克的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驱动力—状态—响应”这一逻辑链条有机串联和系统研究“水文过程—河道环境—鱼类行为”之间复杂响应与互馈关系的设想,并对未来生态水文学、生态水力学和鱼类生态学等多学科的贯通发展,以及新一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本领域的尝试应用进行了展望。
    • 摘要: 1研究意义价值本研究尝试为中国当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战略提供新的政策启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完整地提出了“适应性应急管理”的概念框架、理论命题和政策框架,系统地探索了应对新兴风险挑战的新机制。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适应性应急管理”的概念框架和内在逻辑为预判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变革的走向提供了理论参照;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背景下,发展适应性管理的整合性政策框架可为解决实践中“应急失灵”问题提供政策工具,为探索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安全风险的新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 王成芳; 吴子超
    • 摘要: 我国唐朝里坊制到宋朝街坊制的更替是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变革,也是“街”和“市”走向开放共享、品质提升的关键节点,对于提升现代商业街道适应性管理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倡导恢复街道经济活力更有深远意义。结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的多视角解读,从建筑形式和功能改变审视市坊制度的瓦解、从各类“侵街”现象总结商业空间的延伸与扩张模式、从街市广告招牌形式反映宋朝夜市经济的繁荣等,深入解析从唐朝里坊制到宋朝街坊制的空间变革及动因,并基于此提出提升现代街道适应性管理的相关建议:商业街道规划管治应遵循韧性原则,“侵街”现象需要政府部门适度控制和引导,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和依法监管应双管齐下。
    • 张丽娜; 姜林; 贾晓洋; 夏天翔; 梁竞; 朱笑盈; 刘文晓
    • 摘要: 由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非均质性、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多样性、修复技术应用的局限性等原因,地下水修复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出现修复时间和资源的消耗与修复预期不匹配等问题,对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和场地再开发利用带来压力.美国提出了地下水修复技术不可达性的概念,推行了技术不可达豁免政策,将技术不可达评估纳入地下水修复管理程序中,并提出适应性管理、低风险结案、长期监测等一系列管理要求,以保障场地修复后的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我国尚未建立技术不可达情景的应对措施和技术体系,在复杂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中仍存在修复目标、修复周期、修复效果评估周期等各方面的挑战.本文围绕地下水修复的技术不可达性,借鉴美国污染场地管理经验,提出了修复技术不可达情景下的应对策略,包括建立修复过程跟踪管理技术体系、适时开展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严格落实污染场地后期管理等建议,以期为保障修复后场地再开发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摘要: 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修复与适应性管理创新团队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平台,以周华坤研究员为核心带头人,共11个核心成员组成。成员学科背景涵盖植物学、草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气象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针对三江源区高寒草地退化现状和生态恢复的迫切需求,在团队负责人的组织和带领下,通过项目合作,在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和适应性管理方面。
    • 周旭; 陈妍; 周妍; 张丽佳
    • 摘要: 面对严峻的生态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形势,中国陆续出台了诸多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工程。上述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项目系统性不强、保护修复措施缺乏针对性、生物多样性改善成效不足、各类行业标准难以协调、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等一系列问题。在调查梳理已有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参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核心内容,从管理角度梳理中国当前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主要的瓶颈以及该标准的“本土化”方式,并分别从技术、资金以及项目管理3个方面提出管理策略:1)围绕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标准体系;2)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入保护修复领域的机制;3)从完善项目评审、加强部门合作、引入适应性管理及确保有效公众参与方面优化项目管理机制。以期为今后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政策制定与管理机制优化提供借鉴。
    • 夏军; 陈进
    • 摘要: 从分析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总结长江大保护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讨论生态环境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科学解决方法和管理对策,对未来长江保护提出对策建议。分析表明:长江河流型水质改善明显,但湖泊型水质及生态系统恢复较慢。珍稀特有物种的恢复和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修复、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等都是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长江生态系统演变机制及修复技术、充分考虑生态需求的水利工程群联合调控方法、流域综合监测与数字孪生技术发展、长江保护各项机制的完善是未来科学研究和流域保护的重点。只有通过系统观测和分析,采用适应性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才能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 张引; 杜春兰; 苏杨
    • 摘要: 对于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不宜采用禁区式的保护形式,必须既满足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需求,又尽可能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因此需要适时、适地、适策的适应性管理。综述了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应性管理的概念和框架,分析了适应性资源管理、捕猎管理和影响管理3种类型,以保护地、非保护地2种典型模式进行案例分析,从原则、对象、体系和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应性管理框架,以及其在法律法规、规划规范、科研监测、多方合作上的应用,以期为《国家公园法》提供参考,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依据。
    • 梁友嘉; 刘丽珺
    •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制定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策略时存在复杂性和方法挑战。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本文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动态评估框架和社会调查方法开发了一个可用的适应性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矩阵。发现:1) 矩阵集成了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元认识;2) 适应性矩阵具有动态更新功能,会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动态评估的不确定性;3) 庆阳市应以提升文化服务和加强水土资源调节为优先调控方向,推进文旅产业和生态修复系列工程措施的深入实施。本研究有助于促进当地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平衡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肖汐; 张翔; 刘建; 程西方; 高仕春; 肖宜
    • 摘要: 生态流量是保障和维持河流健康的基础,在全球变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变化环境下,生态流量的计算和生态流量实施效果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本文介绍了适应性管理的概念,结合生态流量管理的需求,讨论了生态流量适应性管理的框架。以淮河流域的沙颍河为研究对象,从生态保护目标的确定、生态调度方案实施、实施效果监测、调整生态流量方案的过程探讨了沙颍河生态流量适应性管理方案。论文研究成果体现出适应性管理方法对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促进我国河流管理模式的完善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