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越赤道气流

越赤道气流

越赤道气流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5966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浙江气象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越赤道气流的相关文献由2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曾中、孙照渤、赵小平等。

越赤道气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5966 占比:99.62%

总计:26066篇

越赤道气流—发文趋势图

越赤道气流

-研究学者

  • 李曾中
  • 孙照渤
  • 赵小平
  • 何芬
  • 何金海
  • 倪东鸿
  • 刘向文
  • 张庆云
  • 方翔
  • 李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Xuelei Jiang; Yuanyuan Guo; Zhiping Wen
    • 摘要: 本文通过对1979–2017年夏季925 h Pa经向风异常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研究了亚澳季风区内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的第一模态表现为亚澳季风区内不同通道间的同相变化,即一致加强或减弱;第二模态表现为孟加拉湾和澳大利亚越赤道气流的反相变化,其中新几内亚和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的反相变化最显著.该反相模态分别对应着赤道以南地区海洋性大陆东西两侧的海温异常,其纬向偶极型的空间分布直接导致海洋性大陆西部(东部)出现沿赤道非对称的异常热汇(热源),它可以激发跨越赤道的南风(北风)异常,从而有利于该反相模态的出现.
    • 田永丽; 彭启洋; 黎文懋; 王秋华
    • 摘要: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CMAP全球逐月降水数据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季风指数资料,对2019年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前后的年、季气候特征,以及东亚冬季风、澳大利亚季风和越赤道气流的月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澳大利亚大陆表现出高度一致的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特征.火灾爆发前的3—8月,新南威尔士州林火区气温偏高0.8°C ~1°C,降水偏少20% ~40%;火灾爆发期间9月至次年1月,林火区气温偏高1.0°C~1.5°C,降水偏少40% ~60%.2019年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指数偏强,历时偏长,夏季风建立偏晚;北半球秋季到初冬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弱.2019年环流转换期间(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105°E越赤道气流偏弱偏东;南半球低纬偏强的高低空风场配置对越赤道气流的季节转向产生了阻滞作用.
    • 白学琴
    • 摘要: 利用2017年7月29日02:00~30日08:00每6 h一次的1°×1°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09号台风"纳沙"登陆台湾以及再次入海后的转向路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南气流对"纳沙"的移动有很大的引导作用;(2)风场不对称结构的变化是造成"纳沙"路径转折的主要原因;(3)500 hPa变高场对"纳沙"路径有良好的指示作用;(4)越赤道气流的偏南风分量减弱也有利于"纳沙"的路径转折.
    • 梁嘉俊; 孙即霖
    • 摘要: 利用1981-201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美洲冬季高纬度冷空气对南美洲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美洲冬季高纬度冷空气通过影响向南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影响南美洲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南美洲天气的变化.北美洲冬季冷空气的南下过程能够引起80° ~70°W的向南越赤道气流明显加强,导致2011年南美洲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异常偏南,强度异常偏强,是造成降水异常偏多的重要成因.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北美洲冬季冷空气对南美洲ITCZ位置的影响更明显.
    • 梁嘉俊; 孙即霖
    • 摘要: 利用1981—201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美洲冬季高纬度冷空气对南美洲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美洲冬季高纬度冷空气通过影响向南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影响南美洲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南美洲天气的变化。北美洲冬季冷空气的南下过程能够引起80°~70°W的向南越赤道气流明显加强,导致2011年南美洲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异常偏南,强度异常偏强,是造成降水异常偏多的重要成因。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北美洲冬季冷空气对南美洲ITCZ位置的影响更明显。
    • 张凌云; 刘蕾; 苏小玲
    • 摘要: 运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9-15日发生在桂北地区的持续暴雨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暴雨过程发生在500 hPa中高纬两槽一脊的形势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在15°N附近、西脊点稳定在110°E以西,副高的阻挡使西风槽前与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形势得以长时间维持,为桂北持续暴雨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条件.季风涌增强北推,与南半球冷空气爆发造成的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共同为此次持续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南亚高压强大、稳定地维持在青藏高原上空,桂北地区位于南亚高压东部脊线上的强辐散区,低层位于低空西南风急流左侧强辐合区,形成很好的低层辐合上升、高层辐散下沉的垂直环流形势,与高低空急流耦合共同为此次持续暴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机制.
    • 张凌云; 刘蕾; 苏小玲
    • 摘要: 运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9—15日发生在桂北地区的持续暴雨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暴雨过程发生在500 hPa中高纬两槽一脊的形势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在15°N附近、西脊点稳定在110°E以西,副高的阻挡使西风槽前与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形势得以长时间维持,为桂北持续暴雨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条件。季风涌增强北推,与南半球冷空气爆发造成的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共同为此次持续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南亚高压强大、稳定地维持在青藏高原上空,桂北地区位于南亚高压东部脊线上的强辐散区,低层位于低空西南风急流左侧强辐合区,形成很好的低层辐合上升、高层辐散下沉的垂直环流形势,与高低空急流耦合共同为此次持续暴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机制。
    • 朱晓炜; 孙银川; 谭志强; 柳佳俊
    • 摘要: 利用NECP/NOAA再分析资料,建立了越赤道气流强度的表征指标,分析了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并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方面初步探讨了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地区东部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呈增强的趋势.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有10、14、23 a的变化周期,且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尤其6月超过99%的置信度检验;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盛时,东亚地区会出现异常东风,同时在欧亚大陆上空易形成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的500 hPa环流型,增强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从而造成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
    • 赵晓琳
    • 摘要: 基于全国加密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NCEP/NCAR逐日再分析和NOAA OLR资料,分析了2018梅雨期实况降水特征、导致入梅偏晚的大气环流高中低层配置、梅雨期雨量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并讨论了梅雨预报的前兆信号,旨在通过分析,为今后这类梅雨年的预报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分析结果表明:1)2018年梅雨期开始时间异常偏晚,梅雨期明显偏短(较气候平均偏短10天左右),梅雨量显著偏少(较气候平均偏少3~4成),强降水中心分散,雨带位置不稳定(仅有3次范围较大的强降水过程).2)高层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季节性北跳推迟,中层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推迟,低层夏季风北推进程慢,高低层大气环流系统的共同作用,导致2018年入梅偏晚;梅雨期偏短,副高强度、位置及台风活动减弱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强降水过程少,导致整个梅雨期雨量偏少.3)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暴发偏晚,强度偏弱,不利于南海夏季风暴发,因而对入梅偏晚有一定指示意义;ITCZ的演变过程通过改变热力和动力过程影响副高的变化,为出入梅提供了很好的前期征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