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移动路径

移动路径

移动路径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56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会议论文183篇、专利文献446363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浙江气象、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74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七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移动路径的相关文献由130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惠文、俞燎霓、李英等。

移动路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8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46363 占比:99.90%

总计:446792篇

移动路径—发文趋势图

移动路径

-研究学者

  • 周惠文
  • 俞燎霓
  • 李英
  • 杨莲梅
  • 冯志刚
  • 卢萍
  • 吕新
  • 张云惠
  • 张秋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欢
    • 摘要: 为解决传统水下机器人移动路径规划系统存在路径规划不准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水下机器人移动路径智能规划系统设计方法。给出水下机器人路径智能规划系统整体结构设计方案,以及路径识别空间三维传感器设计,实现其硬件设计;依托水下障碍物的三维识别过程设计,以路径智能规划算法设计完成软件设计,实现了水下机器人移动路径智能规划系统设计。试验数据表明,提出的智能规划系统较传统规划系统,规划准确率提高50.01%,适合复杂水域的水下机器人移动路径智能规划。
    • 刘敏; 姜桂花; 宋昱; 林荷娟
    • 摘要: 太湖流域位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该地区也是台风影响的主要地区之一,热带气旋登陆伴随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严重威胁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探究影响太湖流域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化趋势对做好流域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基于1949—2020年热带气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太湖流域的热带气旋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太湖流域的热带气旋频数呈现明显的年际波动,最多为每年7个,最少为每年1个,平均为每年3个。太湖流域4—11月均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但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总频次的82%。从登陆位置看,影响太湖流域的热带气旋在台湾、浙江登陆的比例高。从移动路径看,影响太湖流域的台风以正面穿越和登陆影响的路径为主。厄尔尼诺现象对影响太湖流域台风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在厄尔尼诺年,台风频次较平均减少,其整体影响时间偏短,而拉尼娜年规律一般相反。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台风影响暴雨落区与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和地形关系密切。
    • 吴萍; 邓志强
    • 摘要: 统计了2016—2020年阿克苏地区西部(阿克苏市、温宿县、乌什县、柯坪县、阿瓦提县)95个气象站点和148个人工防雹作业点的降水、降雹资料,从宏观上分析了阿克苏地区西部区域性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得出主要的雹云移动路径和冰雹源地,为阿克苏地区人工防雹作业部署方案设计、作业条件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 王静; 王少影; 王智慧
    • 摘要: 传统的虚假信息控制方法难以及时更新输电网移动信息,导致节点死亡数量过多。为此,本研究提出基于时空相关性的输电网虚假信息智能控制方法。在分析虚假信息注入过程的基础上确定虚假信息,然后使用基于时空相关性的信息处理方法融合虚假信息,并消除冗余信息。基于此,设计分簇路由结构,从而确定虚假信息集群的移动路径。根据簇内节点连续采集的数据构建智能控制模型,及时更新输电网移动信息。由实验结果可知,该方法在有无备用连接方式的情况下,节点死亡数量均较少,且能够及时控制虚假信息,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 格日乐; 哈斯塔木嘎
    • 摘要: 2021年3月14日夜间至15日,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出现2021年首场大范围沙尘暴天气。此次过程较为复杂,伴随沙尘暴还出现了全盟范围内的大风和强降温天气。分析了此次天气过程的实况和天气形势,发现蒙古气旋和冷锋是此次沙尘暴天气的触发系统。沙尘暴出现前,地面加热形成深厚的混合层,有利于沙尘天气形成的层结形态。此次沙尘暴过程沙源来自蒙古国西部和南部沙漠地区沙尘。
    • 于水燕; 毕力格; 苏立娟; 刘继东; 史金丽; 衣娜娜; 樊茹霞; 许志丽
    • 摘要: 利用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2009—2019年67个地面防雹作业点人工记录及临河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冰雹云移动路径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近11 a巴彦淖尔市冰雹云的移动路径主要为西北路径、西南路径和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冰雹云的发生频率最高(46.70%),且其成熟阶段的移动距离最长(23.86km),持续时间也较长(40.25 min)。(2)夏季(6—8月)要重点关注冰雹灾害影响,其中7—8月冰雹云在较短时间(14.09 min、17.00 min)及较短移动距离(5.49 km、8.48 km)内就可以发展,在成熟阶段缓慢移动、持续地影响云系覆盖区域,是冰雹云致灾性最强的2个月。(3)冰雹云形成集中在13:00—15:00,而降雹主要发生在14:00—17:00。(4)巴彦淖尔市冰雹云降雹机制主要以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为主,可达79.44%。动力条件降雹以西北路径为主(68.57%),水汽条件降雹以西北、西南及偏西路径为主(96.00%)。从近11 a巴彦淖尔市冰雹云的移动路径特征可以看出,该地区夏季西北路径的冰雹云灾害性最强。
    • 江文; 王东海; 张春燕; 曾智琳; 李国平
    • 摘要: 为进一步认识南海热带气旋(SCSTC)的基本特征规律,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A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等资料,对1949—2019年不同移动路径的SCSTC的频数、源地、强度变化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1)近70年的SCSTC的频数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中东北走向的SCSTC频数相对较少,其峰值集中在5月、6月,西/西北走向的SCSTC频数相对较多,约占总数的76%,其峰值集中在8月、9月,且西/西北走向的SCSTC频数变化趋势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脊线位置的移动趋势相匹配,即当副高脊线逐渐向北(南)移动时,SCSTC频数随月份逐渐增多(减少)。(2)东北走向的SCSTC平均强度比西/西北走向的SCSTC强,生命史也更长,并且在5种SCSTC强度等级中,东北走向的台风和强台风的强度二次加强的现象相比西/西北走向的更显著。(3)两种路径走向的SCSTC的源地位置随着季节的变化都有一个先北抬后南撤的过程,与副高脊线的移动规律一致,东北走向SCSTC源地位置整体比西/西北走向的SCSTC更偏北2~3个纬距。
    • 黄惠镕; 赵玉春; 荀爱萍; 陈健康; 张伟
    • 摘要: 利用中国气象局(CMA)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SRTM30数据与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相似路径台风"苏力"与"潭美"造成的福建暴雨落区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台风暴雨过程中福建强降水落区相对于台风移动路径方向的位置在其登陆前后有所不同,台风登陆前强降水均位于其路径北侧(闽东北),台风登陆后"苏力"强降水转至其路径南侧,而"潭美"强降水则位于路径附近.(2)台风登陆前"潭美"相较于"苏力"低纬存在强水汽输送带、闽东北上空高能高湿、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形成的抽吸作用,配合垂直正涡度场及地形抬升作用,该区域上升运动强且伸展高度高,导致其路径北侧降水强度更大、范围更大.(3)台风登陆后,"苏力"路径的南侧为强水汽辐合中心、气流汇合区及能量锋区,垂直正涡度柱南倾,上升运动强烈且强对流不稳定;"潭美"移动路径附近为强水汽辐合中心,西北气流与偏西气流汇合,维持暖湿结构,正涡度柱范围位于台风中心附近,该区域配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垂直上升运动.受地形的引导、阻挡作用,低层气流加速辐合与抬升,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和加强.(4)台风强降水落区与环境风垂直切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区往往位于环境风垂直切变矢量下游和左侧;"苏力"和"潭美"登陆前后环境风垂直切变强弱和方向不同,可能是造成福建暴雨落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 王孝慈; 李双君; 张家国
    • 摘要: 利用2008-2018年4-9月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挑选了引发湖北省极端降水过程的70例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重点研究了线状MCS成熟阶段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5类线状MCS中邻接层状云降水AS(adjoining stratiform)发生比例最高,前导层状云降水LS(leading stratiform)、平行层状云降水PS(parallel-strati-form)所占比例最少.(2)MCS多集中在6个区域发展,多在武陵山东南侧、大别山南坡、幕阜山北坡及江汉平原一带形成,由生成地向东或东偏南方向移动,部分准静止后向建立型BB(back building)类MCS从发生到消散基本维持在原地.(3)从月季变化来看,6月和7月引发极端强降水的MCS个例最多,4月和9月的个例数最少.(4)MCS的平均生命史为5~8 h,多发于下午至傍晚;夜间、午夜前后为成熟高峰期;极端降水多在夜间发生,松滋、天门和红安市为极端降水多发地.
    • 蔡恒明
    • 摘要: 指出了贝加尔湖气旋在哈尔滨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对哈尔滨地区的天气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统计贝加尔湖气旋各季节出现的频数、移动路径和对天气的影响,分析预报了贝加尔湖气旋的发生和消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