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负弯矩

负弯矩

负弯矩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549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1538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安徽建筑、低温建筑技术、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天津市公路学会2014学术年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四次学术会议、全国第十二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等;负弯矩的相关文献由1954位作者贡献,包括聂建国、樊健生、刘洋等。

负弯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1538 占比:99.51%

总计:41741篇

负弯矩—发文趋势图

负弯矩

-研究学者

  • 聂建国
  • 樊健生
  • 刘洋
  • 仲甡
  • 刘波
  • 施旭升
  • 杜洁力
  • 杨显亮
  • 王昌将
  • 赵正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贺国栋; 李瑜; 周旋; 曾满良
    • 摘要: 为提高组合梁负弯矩区桥面板抗裂性能,提高结构耐久性,提出一种钢-UHPC-NC组合梁结构形式,即在传统钢混组合梁的基础上,负弯矩区域采用薄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替代部分普通混凝土(NC)。以主跨80 m钢混组合梁桥为背景,介绍了钢-UHPC-NC组合梁的构造特征,并借助有限元软件对该桥梁进行结构计算,重点分析了钢梁和桥面板在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①钢梁在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各部位应力均小于钢材强度设计值,结构受力安全;②桥面板采用UHPC的区段最大拉应力为4.58 MPa,小于UHPC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5.2 MPa;桥面板采用普通混凝土的区段最大裂缝宽度为0.07mm,小于规范限值0.20 mm。
    • 刘晓銮; 顾民杰
    • 摘要: 支点顶升法是钢-混组合连续梁桥对负弯矩区桥面板施加预压应力的方式之一,以嘉兴中环快速路主线高架设计案例为例,研究了不同顶升量对钢-混组合连续梁桥在施工过程和成桥后受力的影响规律,在满足结构耐久性要求的前提下,分析了不同跨径钢-混组合连续梁桥的最优顶升量,可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 吴善友; 郭立成; 李传习; 曾国东; 潘仁胜; 李积泉
    • 摘要: 某斜拉桥的次边跨和中跨的桥面板采用8 mm平钢板+15 cm UHPC层+PBL剪力键的新型组合体系。桥面板预制段UHPC依靠阶梯式燕尾榫湿接缝连接。为研究该组合桥面板湿接缝的负弯矩静力性能,制作足尺模型试件进行试验。通过施加荷载,测量各级荷载下桥面板试件的位移、应变,并观测裂缝,获得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裂纹发展规律和破坏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阶梯式燕尾榫湿接头接缝处的抗裂能力、承载能力与湿接头非接缝处性能大体相当,开裂后其刚度逐渐退化;裂纹宽度0.2 mm时,荷载关系从线性变为非线性;到达极限荷载后,桥面板仍保持良好的延性;PBL剪力键能确保钢与UHPC形成整体,保证两者共同变形;桥面板裂纹主要集中在现浇段,多而密;跨中截面处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变均大于其他部位的,试件破坏以跨中裂纹宽度急剧增加为标志。
    • 宋福春; 刘帅; 王依琳; 苏洪业; 苏宇祺
    • 摘要: 目的对钢-混组合连续梁桥在负弯矩区的不利受力形式进行抗裂优化分析,提出一种通过特殊布置的剪力连接方式延缓负弯矩区钢梁与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时间的方法即后结合分析法,改善组合梁桥面板开裂问题。方法以一座(40+50+40)m钢-混组合连续梁桥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梁单元模型,将改进的后结合法与预压法、支座位移法及部分预应力法等常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比负弯矩区成桥阶段混凝土桥面板应力值、不同措施下应力储备情况、开裂弯矩及最大裂缝宽度。结果后结合法对于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的改善效果明显,相同配筋下应力储备为5.76 MPa,是部分预应力法的1.56倍、预压法压重500 kg/m^(2)的4.8倍、支座位移法顶升20 cm的2.1倍;开裂弯矩较之预压法、支座位移法等有显著提升,运营阶段中支点处最大裂缝宽度仅为0.08 mm。结论部分预应力法应力储备不足;预压法及支座位移法应力储备值较小抗裂效果不明显,更适合用于中小跨径桥梁中,或作为预防开裂的辅助措施,与其他措施配合使用;后结合技术对于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处理效果最优,可在大跨度或重载组合连续梁桥中采用。
    • 李逸之; 张玉富
    • 摘要: 在传统的简支变连续小箱梁施工过程中,小箱梁负弯矩区过多的张拉槽口及扁锚锚具限制了箱梁预制与钢束张拉的效能。为简化箱梁顶板浇筑施工流程及降低后续顶板负弯矩张拉作业强度,现以上海S7公路(月罗公路-宝钱公路)新建工程为依托,创新性地提出大槽口与新型圆锚锚具工艺,并对其展开标准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张拉过程中,钢锚垫板纵向位移变化较小且张拉前后混凝土外观良好。这充分论证了该优化方案具有较好的实践应用性。该优化方案能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也为桥梁预制拼装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
    • 姜凯; 马晓松; 张珠皓
    • 摘要: 通过在负弯矩区采用滞后发展抗剪作用的连接件,并应用组合技术,优化施工工序等措施,降低负弯矩区域桥面板拉应力,有效解决了抗裂设计难题。
    • 马宇平
    • 摘要: 钢-混连续叠合梁的设计和施工要点是控制中墩负弯矩区桥面板混凝土开裂.简要介绍了多种钢-混连续叠合梁负弯矩处理方法,在工程中采用midas软件模拟张拉预应力钢束和调整支点标高法来控制桥面板开裂,为后续钢—混凝土叠合梁桥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 刘少华
    • 摘要: 通过整理分析了影响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的因素,改进拉应力的技术措施及负弯矩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钢混组合梁负弯矩区以状态2为原则的设计方法.并在设计、施工构造方面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 张策
    • 摘要: 通过对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影响因素的建模分析,建议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桥面板厚度与组合梁高度之比为1/5~1/9,组合梁高度与跨径的比值为1/18~1/22,钢梁与UHPC桥面板刚度之比为2~10;钢-UHPC组合连续结构梁高远低于钢-C50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结构梁高,结构负弯矩区UHPC桥面板不开裂.
    • 朱鸿焕
    • 摘要: 为研究斜弯钢—混组合梁桥桥面板的空间受力状态,运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全桥模型和局部精细模型.结果表明,在拆除临时支承阶段,桥面板外侧拉应力大于内侧,施加强制位移后外侧拉应力小于内侧拉应力,两侧拉应力较大区域均位于支座附近,呈斜向分布,与支座连线方向保持一致,最大拉应力向内侧偏移1.3m左右.由此可知:斜支承造成梁桥受力不对称,支座处负弯矩桥面板拉应力最大,弯桥对负弯矩内侧桥面板影响更大,内侧施加的强制位移应小于外侧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