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许寿裳

许寿裳

许寿裳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6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台声、瞭望、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等;许寿裳的相关文献由26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漱渝、徐东波、王德林等。

许寿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6 占比:99.6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3%

总计:307篇

许寿裳—发文趋势图

许寿裳

-研究学者

  • 陈漱渝
  • 徐东波
  • 王德林
  • 王景山
  • 马蹄疾
  • 鲁歌
  • 房向东
  • 杨彦杰
  • 谢德铣
  • 包子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杨
    • 摘要: 以调往上海从事出版工作的1951年为界,可将林辰(1912―2003)的鲁迅研究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考证鲁迅史实和撰写鲁迅传记为重心,后期则转向鲁迅著作的编辑和出版。在这其中,开辟鲁迅史料考证研究先河的《鲁迅事迹考》,所涉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有赖许寿裳等人的帮助。而《鲁迅传》之未能完成,并非全因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干预,同时也受林辰自身研究规划和思维方法的影响。透过《古小说钩沉》的研究历程,不难见出林辰在辑佚、考证和校勘方面取得的成就,而林辰后期鲁迅研究的困境也在该书的增补和完善过程中有所体现。这些经历共同构建起林辰的学术生涯,并在某种意义上显示出朴学研究方法对于鲁迅研究所起到的作用和限度。
    • 肖国武
    • 摘要: 鲁迅的同窗好友许寿裳曾称赞鲁迅是介绍域外弱小国家文学的先驱,并非是夸大之辞。在其早期论文中,就大力介绍过众多的外国作家作品,包括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伊氏生于近世,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此论文是鲁迅留学日本弃医从文后在东京研究文学期间所作,是其初步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受到西方文学思想影响后当时思想状况的记录,而鲁迅爱易卜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及,“卢梭、斯蒂纳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孛生等辈,若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乃是‘轨道破坏者’。
    • 那秋生
    • 摘要: 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对此,许寿裳解释说:“(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但在鲁迅一生用的140多个笔名里面,出现最多的姓氏是“张”,如“张禄如”“张承禄”“张沛”,其目的大多是躲避审查和方便与他人论战。
    • 李兴濂
    • 摘要: 鲁迅很早就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杨贵妃》。1921年春,鲁迅已将长篇小说《杨贵妃》的提纲拟定,内容也构思好了,是从安禄山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上一见如故开始,至唐玄宗被迫杀死贵妃结束。全稿二十余万字,分十八个章节。当时郁达夫听了概述后,对鲁迅的挚友许寿裳说:“周先生大作的故事情节,安排得妙不可言,若再以他生花之笔写出,肯定能为我国小说界辟一生面。”
    • 蒋玲玲
    • 摘要: 台湾光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为了祛除日本的殖民文化,提出"心理建设".他电邀教育、文学大家许寿裳赴台出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一职.在陈仪力邀、经济因素、考虑子女前程、生活环境恶劣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许寿裳对赴台的态度发生了较大转变,从最初的"踌躇莫决"到欣然同意.
    • 张天娇
    • 摘要: 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对此,许寿裳解释说:“(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但在鲁迅一生用的140多个笔名里面,出现最多的姓氏是“张”,如“张禄如”“张承禄”“张沛”,其目的大多是躲避审查和方便与他人论战。
    • 钟岳文
    • 摘要: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诗作极佳。既有"翡翠兰苕""鲸鱼碧海"的美感,更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技艺。到了元代,出现了一部专门记载唐朝诗人事迹的专书,它就是辛文房的《唐才子传》。鲁迅先生给友人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开的中国文学学习书目中,所列第二种就是此书,可见其地位之高。清人伍崇曜在《粤雅堂丛书·唐才子传跋》中盛赞此书"评骘精审,似锺嵘《诗品》;标举新颖,似刘义庆《世说》;而叙次古雅,则又与皇甫谧《高士传》等相同"。
    • 陈扬桂
    • 摘要: 许寿裳在教书著书之余,热心收集、潜心赏玩邮品。他的邮品,主要来自购藏、朋友馈赠以及把信封上的邮票剪下收藏。他的这个爱好在其朋友圈周知,经常有亲朋好友馈赠邮品给他。鲁迅、蔡元培、苏曼殊、郁达夫和沈钧儒等均对其有过馈赠。如沈钧儒曾经馈赠邮票给许寿裳,许见沈钧儒承袭家风,爱石藏石,便将自己收藏的奇石回赠于沈。
    • 云峰
    • 摘要: 1912年5月5日晚七时,鲁迅坐火车抵达北京,晚上就到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山会邑馆(即绍兴会馆)拜访许铭伯(许寿裳的长兄),或许是商谈进驻会馆事宜。第二天上午鲁迅搬进山会邑馆,由此开始了他在北京的生活。到北京的第三天也就是5月7日,鲁迅“夜饮广和居”。
    • 摘要: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的。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地风景极佳,但食无极乐。对章廷谦也是一番吐槽:饭菜可真难吃,厦门人似乎不大能做菜也。给许广平的信,也是抱怨:火腿快吃光了,可惜这里的做法千年一律,总是蒸。——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他给许寿裳写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