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神经保护

视神经保护

视神经保护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50118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食品与药品、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第三届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创新研讨会、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等;视神经保护的相关文献由40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艺、段俊国、张静等。

视神经保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0118 占比:99.97%

总计:450267篇

视神经保护—发文趋势图

视神经保护

-研究学者

  • 张艺
  • 段俊国
  • 张静
  • 李翔
  • 路雪婧
  • 彭清华
  • 陈晓明
  • 孙河
  • 张丽霞
  • 盛艳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春丽; 刘景晨; 周文杰; 俞永珍; 汤翠翠; 邹秀兰; 邹玉平
    • 摘要: 背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是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干细胞在此类疾病的治疗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关于干细胞与眼部组织关系、发挥视神经保护机制的综合性描述较少。目的:从干细胞来源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维持的作用出发,阐述干细胞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和再生研究中的作用与进展。方法:以“干细胞、视网膜前体细胞、视网膜祖细胞、转分化”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退行、视网膜变性”为中文关键词在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stem cell,retinal precursor cell,retinal progenitor cell,trans differentiation”与“retinal ganglion cell,RGC,retinal degeneration”为英文关键词,分别在PubMed数据库中搜索,最终按入组标准纳入文献102篇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哺乳动物眼内存在着视网膜干细胞和视网膜祖细胞,但其数量稀少、分化潜能受到限制,导致眼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再生能力低下。(2)体外培养显示眼内组织中有多种细胞能直接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另外部分细胞具有重编程为视网膜干细胞的潜能,寻找促进这些细胞增殖、分化及重编程的条件可极大地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眼内再生。(3)由于目前技术的限制,眼外干细胞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再生需经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及手术再植入眼内等多个过程,步骤繁琐,但由于眼外干细胞的来源广泛、细胞数量众多,仍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再生研究的重点。(4)干细胞可提高受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率并维持细胞的功能,通过表达神经营养因子、降低炎症反应、改善缺血、促进其他细胞重编程为视网膜干细胞等机制是干细胞发挥视神经保护作用的基础。(5)在干细胞为基础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再生研究中,存在着肿瘤形成的风险、移植细胞缺乏附着且整合到宿主视网膜中较为困难、免疫排斥和移植细胞死亡等不足,以及部分细胞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伦理问题的限制,需要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 吴嘉雯; 张圣海
    • 摘要: 青光眼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但是人们对青光眼真正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仅降低眼压并不能完全阻止视神经的萎缩和变性。炎症是所有类型青光眼进展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免疫反应、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慢性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缺血缺氧等机制均参与炎症反应过程。该文旨在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中与炎症相关的机制进行概述,以期为青光眼视神经的保护策略提供新思路。
    • 秦惠钰; 曾志成; 李银鑫; 彭清华
    • 摘要: 目的观察青光安Ⅱ号方及其有效组分对DBA/2J小鼠视网膜细胞中Ras、MEK与ERK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视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只雌性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雌性DBA/2J小鼠分为6组:模型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青光安Ⅱ号方汤剂组(D组)、青光安Ⅱ号方有效组分低剂量组(E组)、青光安Ⅱ号方有效组分中剂量组(F组)、青光安Ⅱ号方有效组分高剂量组(G组),每组8只。A、B组给予12.91 mL/(kg·d)蒸馏水;C组给予0.31 g/(kg·d)益脉康分散片;D组给予9.67 g/(kg·d)青光安Ⅱ号方汤剂;E、F、G组分别给予0.85、1.70、3.40 g/(kg·d)青光安Ⅱ号方有效组分。每4周进行眼压测量以及裂隙灯检查;灌胃4周后取视网膜组织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Ras、MEK与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57BL/6J小鼠不同时相点的眼压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P>0.05);DBA/2J小鼠眼压在第18~38周高于C57BL/6J小鼠(P<0.05)。裂隙灯检查C57BL/6J小鼠眼前段均未见明显异常;DBA/2J小鼠随周龄增长逐渐出现角膜钙化、虹膜基质萎缩、瞳孔后粘连等眼前节病变。与A组比较,B组Ras、MEK、ERK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B组比较,C、D、E、F、G组Ras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G组MEK、ERK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G组Ra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D组比较,G组ME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E、F组比较,G组Ra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青光安Ⅱ号方及其有效组分低、中、高剂量对DBA/2J小鼠视网膜Ras、MEK、ERK蛋白可起到不同程度的上调作用,以青光安Ⅱ号方有效组分高剂量组效果最佳。
    • 白珏; 赵璇; 张林
    • 摘要: 目的 探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夹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正常未干预组(正常组)、单纯夹伤组(夹伤组)、夹伤联合玻璃体腔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对照组)、夹伤联合玻璃体腔TGF-β1注射组(实验组).大鼠麻醉后,眶内段距视神经根部2 mm处显微镊夹伤视神经10 s后立即于玻璃体腔注入5μL TGF-β1或生理盐水,于夹伤第7、14天取材.夹伤视神经前7天,5%荧光金上丘标记视网膜节细胞(RGCs).分析实验动物的视网膜HE染色、存活RGCs计数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结果,以评估TGF-β1对大鼠视神经夹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视网膜HE染色结果示,夹伤第7、14天,实验组的视网膜的内丛状层厚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夹伤第7、14天,实验组的荧光金标记RGCs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夹伤第1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1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在视神经夹伤后可维持视网膜结构,保护RGCs的存活,并改善F-VEP中P1波潜伏期.
    • 于坷鑫; 孙河
    • 摘要: 青光眼是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死亡和变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据既往大量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细胞凋亡的早期核萎缩事件,包括组蛋白去乙酰化、异染色质形成、特异性基因的沉默以及核固缩的过程。本研究归纳总结了HDACs在不同视神经损伤模型中的研究近况,并简述了抑制或基因敲除HDACs在视神经保护分子过程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理解HDACs在青光眼等视神经损伤疾病中的作用,为未来抑制HDACs调控RGCs存活的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 秦魏; 郭蒙; 李奕衡; 孙晓莹; 靳洁; 贾礼伊; 曹慧玲
    • 摘要: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进行性视神经损害,导致视力损伤的疾病,是人类首要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危险因素.临床上常用降眼压类与保护视神经类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不理想.中药单体兼有中药与化药双重优势,我国传统中药与中药单体在青光眼治疗,特别是视神经保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供研发的空间很大.本文综述了代表性组方与单味中药,尤其是代表性中药单体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与机制,以期为青光眼临床治疗与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 刘俊贤; 方家华
    • 摘要: 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视神经结构性损害和视野缺损的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及其轴突的变性、渐进性 丢失是病程中最主要的病理改变。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可改善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将部分青光眼患者眼压控制至安全范围后视神经仍发 生进行性损害。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深入,青光眼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传统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导致越来越多的患者视神经损伤 日益加重,致使患者视力下降直至失明。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研究应该得到重视。
    • 田源; 张殷建; 董志国
    • 摘要: 青光眼为世界上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原因之一, 临床上对于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控制眼压, 但仅控制眼压并不能有效防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病理性改变, 因此本文对青光眼近期的新疗法, 即视神经损害的相关方面进行综述.%Glaucom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irreversible blindness in the world. Clinical treatment of glaucoma is mainly to control intraocular pressure, but only to control intraocular pressure can not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cent new treatment of glaucoma, summarized the related aspects of the optic nerve damage.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