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442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43篇、会议论文102篇、专利文献34203篇;相关期刊1026种,包括血栓与止血学、中华血液学杂志、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等; 相关会议84种,包括第2届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足高峰论坛、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9届换届选举会议、2016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外科分会炎性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学术年会、第5届“现代技术在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2015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学术年会 、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等;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文献由101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仁池、王勇强、董长宪等。

血小板减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43 占比:10.31%

会议论文>

论文:102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34203 占比:89.42%

总计:38248篇

血小板减少—发文趋势图

血小板减少

-研究学者

  • 杨仁池
  • 王勇强
  • 董长宪
  • 阮长耿
  • 张磊
  • 刘晓帆
  • 李洪湘
  • 王兆钺
  • 王兵
  • 郭代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康世威; 孙佳伟; 宫小薇; 袁雅冬
    • 摘要: 肺血栓栓塞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规范、足量的抗凝治疗是溶解肺动脉血栓、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死亡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同时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查找病因并明确诊断、预防出血与抗凝治疗仍是诊治难点.本文报道1例以肺血栓栓塞症为首发表现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分析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较高,综合平衡抗凝获益及其出血风险、强化医患沟通是做出合理临床决策及治疗成功的关键.
    • 王鹤锦; 何金爱; 贺金薇; 李晓玲
    • 摘要: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可降低反复多次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护患者血管、避免经外周血管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造成的药物外渗、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等显著优点。目前临床上在置管过程中存在三种扩皮方法,即传统扩皮刀破皮法、钝性分离法、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法。血小板减少对于PICC置管而言是相对禁忌证,因此,在置管后进行的护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血小板较少患者穿刺点局部出血、瘀斑等关键问题。本文对此三种扩皮方法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其操作步骤及其致患者的出血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血小板减少患者PICC置管的启示。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置管损伤及出血,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意义。然而为使所述置管方法能够被广泛使用,对于体内血小板减少的这一类特殊人群,需要进行更深入的临床探索以及操作方法的改进优化,本文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杨校; 柯于鹤; 李新成
    • 摘要: 李新成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疾病30余年,特别是在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跟随李主任学习2年有余,现以1例病例形式报道其学术经验。
    • 司诺; 刘芳; 刘磊; 刘华; 曹颖颖; 李隽; 梁静
    • 摘要: 目的探讨PLT及PLT参数在不同分型、不同病因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差异,评估PLT和PLT的动态变化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364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肝功能、PLT及PLT参数,比较不同分型及病因的ACLF患者PLT水平与PLT参数(PLT分布宽度、平均PLT体积),分析其对于ACLF患者90 d死亡率的影响,分析基线、入院后7 d、14 d PLT动态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预后相关参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LT动态变化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根据PLT水平及总生存情况绘制ROC曲线。结果C型ACLF患者PLT水平在明显低于A型及B型ACLF患者(P值均<0.001);相比于乙型肝炎组ACLF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ACLF患者平均PLT体积降低(P=0.035);根据ROC曲线得出临界值,PLT<60.5×10^(9)/L的患者死亡率大于PLT≥60.5×10^(9)/L组(P=0.006);PLT水平是ACLF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0.995,95%CI:0.990~0.999,P=0.026),PLT水平越低病死率越高;C型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A型患者(P<0.05),死亡组PLT水平减少更明显(P<0.05);ACLF患者90 d死亡组PLT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存组(P=0.032)。结论不同分型ACLF患者PLT水平存在差异,PLT水平是影响ACLF患者90 d预后的重要指标,PLT动态下降幅度大的ACLF患者90 d死亡率高。
    • 陈文浩; 张妍; 夏书月; 李云霞
    • 摘要: 患者女,29岁,未婚,以“咳嗽、咳痰、胸痛伴发热2 d”为主诉于2020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2 d前劳累、感冒后出现咽痛、咳嗽,夜内咳嗽明显,咳少许黄痰,伴有胸痛,呼吸及平卧时明显,同时伴有呼吸费力,自觉发热,体温未测,无明显畏寒及寒战,伴有周身乏力、关节酸痛,于家中口服“阿莫西林、布洛芬”,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急诊。急诊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1.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7.3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3%,淋巴细胞百分比12.8%,血小板计数54×10^(9)/L,血红蛋白122 g/L,C反应蛋白82.23 mg/L。肺CT:双肺炎性改变,双侧胸腔积液,见图1,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急诊以社区获得性肺炎收入院。
    • 高月华; 李洁; 苏婧; 孙艳; 李增彦
    • 摘要: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妊娠早期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的最常见原因。目前认为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T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及血小板凋亡在ITP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ITP症状隐匿,分类和鉴别诊断复杂,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相似极易混淆,临床工作中最需与其相鉴别。妊娠期ITP缺少规范的诊疗实践,但其原则应是强调孕前咨询的重要性,在继续妊娠的风险与预防性的产前治疗中,寻求良好的平衡点,关注孕妇血小板变化趋势及临床表现,将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范围而不是正常范围内,避免过度治疗。治疗方案包括紧急治疗、一线治疗与二线治疗。发生临床出血(如难以控制的活动性出血及重要脏器的自发性出血)或处于围手术期时应尽快将患者血小板计数提高至50×109/L以上。一线治疗方案包括醋酸泼尼松和丙种球蛋白,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二线治疗方案在妊娠期开展受限。
    • 梁应召; 杨念龙; 蔡晓; 赵华; 张开龙
    • 摘要: 目的:分析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197例CRR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束后血小板下降比例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与血小板正常组,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WBC、PCT、脓毒症以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与CRRT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有关(P65岁、APACHEⅡ评分>15分、PCT升高、脓毒症和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CRRT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65岁、APACHEⅡ评分>15分、PCT升高、脓毒症、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CRRT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非感染因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容易恢复。
    • 王恒; 邱婷婷; 徐开林
    • 摘要: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allo-HSCT的患者,共264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移植后+60 d血小板计数(PLT),分为血小板减少组(PLT<30×10^(9)/L)和对照组(PLT≥30×10^(9)/L),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组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显著增高(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CMV感染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组1年及3年总生存率(OS)与无疾病生存率(DF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减少组1年及3年非复发死亡率(NR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60 d PLT<30×10^(9)/L是影响OS率、DFS率及NRM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CMV感染与移植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相关,发生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预后不良。
    • 郭志芳; 靳红岩; 边思成; 王丽娜; 王晶晶
    • 摘要: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太原市中心医院血液科12例血小板减少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计数血小板和骨髓象中成熟巨核细胞所占比例。结果HIV感染者血小板平均数值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骨髓象中成熟巨核细胞所占比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IV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在该病中较为常见,且干扰巨核细胞的成熟可能是其发生的原因之一。因而在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必要时需进行HIV抗体初筛,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疾病进展。
    • 支晓慧; 王晓刚; 邵琬迪; 周涛; 杨洛宁; 刘化学
    • 摘要: 目的通过参与1例卡马西平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损害治疗全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发挥的作用。方法对临床药师参与1例卡马西平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损害治疗过程的分析,用药调整,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建议得到采纳,患者经过系统性治疗及个体化的药学监护,其白细胞、血小板水平、肝脏功能恢复正常,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非常有必要对使用卡马西平的患者开展药学监护工作,保障用药安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