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胡宏

胡宏

胡宏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政治、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专利文献2806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船山学刊等; 胡宏的相关文献由121位作者贡献,包括连凡、朱汉民、胡宏伟等。

胡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4.36%

专利文献>

论文:2806 占比:95.64%

总计:2934篇

胡宏—发文趋势图

胡宏

-研究学者

  • 连凡
  • 朱汉民
  • 胡宏伟
  • 吕金伟
  • 王立新
  • 周大欢
  • 宁淑华
  • 张海涛
  • 张立文
  • 方国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敬东
    • 摘要: 南宋时期,胡宏承继了湖湘学派的经世传统,在分疏性、理之别的基础上将“性”提升到了宇宙本体与根源的地位,并由此构建了以“性”为形而上的正当性依据和规则,以符合三代之治理念的大经大法作为制度保障,以具有共治精神的君臣作为实践主体的治道思想体系。从理学发展的脉络来看,胡宏对治道的这种论述将宇宙论、心性论和政治论统一起来,论证了外王事业必由内圣工夫而始的理论逻辑,开显了理学的政治之维,进一步推动了南宋时期理学经世思想的发展。
    • 谢桃坊
    • 摘要: 南宋理学家胡宏在《知言》中论述了心以成性,天理人欲同体、性无善恶、心无死生、圣人不绝欲及仁体问题。张栻和朱熹以为它们异于正宗理学思想,发现疑义,相互往复辩论,由朱熹撰成《知言疑义》,并将它们从《知言》中删除。然而胡宏之说于学理更为圆融合理,而张栻与朱熹则囿于濂洛理学观念,导致辨难的学理的缺限。这是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公案,表现了理学家们的义理思辨高深精微的境界,并体现了他们寻求真知的精神。
    • 陈力祥; 汪美玲
    • 摘要: 胡宏哲学的核心在于其心性论,而关于其心性关系的认识却存在为二与为一之歧见。这些不同的看法直接影响胡宏哲学精神之真实显现、哲学思想之圆融与否以及其哲学地位的认定。朱子从其己丑之悟后的心性情三分格局出发视胡宏之性与心二分,导致其对胡宏之学形成了诸多误解,以至于胡宏之学长久无人问津。牟宗三先生独具慧眼,从胡宏之学的道德实践本质出发,反对朱子对胡宏心性关系的认识,阐胡宏之学心性为一之旨,主张心体即为性体,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学界对胡宏之学的研究在牟宗三先生的研究上继续向前推进,纷纷从本体论的视角主张胡宏之学为性本或心本,致使胡宏之心性又分而为二,造成在解释胡宏之学时理论和实践不圆融的两难局面。此种现状的改变有赖于重新审视胡宏之学的心性关系,以体用诠释模式为突破口,明确胡宏之学不能简单地归约为性本或心本,而应当以兼括体用的“道体”称之。
    • 蔡杰
    • 摘要: 对察识涵养工夫的考察,关系到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理解.胡宏确立“先察识后存养”的工夫进路,朱熹认为缺少一段未发涵养工夫.两派论争的原因可作四个方面分析:首先,湖湘学派视性为未发、心为已发,故只需在已发上做工夫;朱熹将心视为有未发和已发两段,故未发时也需做工夫.其次,胡宏认为仁体是心体,做工夫是针对仁体;朱熹认为仁体是性体,未发涵养不是针对仁体,而是作用在心道上.如此朱熹才能规避两个“心”的矛盾,因为涵养工夫没有对象,只在心道上清除仁性开显的障碍.再次,湖湘学派主张从已发到未发的工夫进路,朱熹主张从未发到已发的工夫进路.最后,湖湘学派与程颢的识仁理论较为接近,朱熹所承之道南学派则倾向于程颐的重视未发.
    • 曹珊珊
    • 摘要: 哪怕等不到胜利那天,我也甘愿做革命的牺牲者!启蒙1934年,上海。年仅12岁的胡宏琪为减轻家庭负担,从家乡宁波来到上海打工。从油墨行学徒做起,辗转做过米店店员,还曾因为生了大病被送回家乡。1941年,上海,杨树浦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第11年,上海沦为孤岛第5年。因为附近有日本人被杀,工作、居住在附近的中国人被大规模围捕,在附近工作的胡宏琪与同事也被关押。
    • 赵聃
    • 摘要: 胡宏的道统思想是宋代理学道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道统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内容.他不仅勾勒出了上至伏羲、神农、黄帝,下至二程的道统传承谱系,而且宣扬了周敦颐在道统中的地位,并影响了张拭、朱熹、魏了翁的道统思想,对确定周敦颐在宋代理学道统传承中的官方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受宋代理学思潮影响,胡宏将孔、孟以来的仁义思想,发展为道统的核心内容,并将仁义与心性论、体用论结合,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理学道统论.在道统传承中,胡宏在重视"六经"的基础上,强调"四书"的价值,主张"学道者,以心传为主",对朱熹道统心传说产生了一定影响,体现出宋代心性哲学对宋代理学道统论的影响.
    • 摘要: 盛夏的南昌,骄阳似火。一片绿油油的旱稻田地里,一个黑黝黝的身影正在忙碌着。他叫胡宏裨,南昌新建区铁河乡东阳村下堡自然村人,上午11点,他正顶着烈日在除草。这些长势喜人的早稻,不仅是胡家脱贫的本钱,更是致富的希望。今年50岁的胡宏裨,2016年因病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 徐波
    • 摘要: 刘蕺山承续理学数百年之流传与积累,被称为理学殿军.牟宗三对宋明理学的三系划分引起了许多争议.蕺山思想的一个独特之处即是对于过、恶等观念的仔细辨别及论述,并对“恶之来源”的问题在心性论中做出了明确的定位.以“恶之来源”作为切入点,五峰与蕺山都在坚持性善传统的前提下,一方面注重具体实践中道德判断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在理学视域下对“恶之来源”予以了形上层面的说明.他们由此更加重视过、恶的隐秘存在,正视人欲的起心动念,并将工夫修行更加具体地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就这一点而言,五峰、蕺山之学确有一遥相呼应并可上溯到程明道,他们以一种“至善而具善恶”的义理架构为儒家性善论与工夫论之间理论张力的解决提供了独特解答.
    • 乐爱国
    • 摘要: 对于胡宏《知言》所谓"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哉"以及胡安国所言"孟子道性善云者,叹美之词,不与恶对",朱熹作了深入分析.他依据程颢所言"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既讲"本然之性,固浑然至善,不与恶对",又讲"气质之性"之有善恶,认为胡宏所谓"善不足以言性",是"本然者是一性,善恶相对者又是一性"的"两性",是"分成两截",只是讲"本然之性"之至善,而没有讲性之有善恶,因而具有"性无善恶"之意.换言之,朱熹并不是批评胡宏主张"本然之性"无善无恶,而是批评他只讲"本然之性"之至善,而没有讲"气质之性"之善恶对待.尤其是,朱熹明确认为,胡宏讲"本然之性"之至善,在根本上不同于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