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至善

至善

至善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958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8篇、相关期刊68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中国天主教等; 至善的相关文献由847位作者贡献,包括叶至善、冯显德、韩东屏等。

至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8 占比:100.00%

总计:958篇

至善—发文趋势图

至善

-研究学者

  • 叶至善
  • 冯显德
  • 韩东屏
  • 周小民
  • 张会永
  • 戴景平
  • 胡建
  • 佚名
  • 朱清华
  • 李正阳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曹谦
    • 摘要: 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左家塘学校是一所以外语为特色、各学科并重的公办初中学校,是长沙市长郡雨外教育集团发源校。学校坚持“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教育理念,以“求真至善,学贯中西”为校训,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立足培养“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志存高远,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塑造“内涵丰富的绅士,气质高雅的淑女”,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 寇斌
    • 摘要: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秉承“至善致远”的校训,始终践行“为了每一个学生终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办人民满意教育。“双减”政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厘清工作重点,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为原则,组织教师反复学习,提高站位,准确把握“双减”的要义。
    • 孔明安; 王雅俊
    • 摘要: 美德是美德伦理学的根本和核心概念。20世纪中叶,美德伦理学开始复兴,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赫勒于20世纪末致力于建构“至善”和“美德”伦理学。赫勒提出“好人存在”的美德伦理学预设。但她并不是纯粹的美德或至善伦理学的现代翻版,而是在后现代境遇下吸收了康德的先验哲学和部分规范伦理学的精华,提出了辩证理性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冠以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生成性”的特质。这种生成之物既是理性的,也是情感性的。在此基础上,赫勒提出了情感生成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道德情感和非道德情感中的新因素,偶然性的激情基础上形成的“善为先”观念。“善为先”构成了道德情感和非道德情感的区分以及道德心理化的基础。“偶然性的激情”借助于人们的移情、同情和仁慈等能力而触发人们关于“善”的体验,形成“善为先”的观念,并导致情感的“道德化”。赫勒的美德伦理学是“善为先”基础上的辩证理性与后现代基础上建构“道德新规范”的理论尝试,它融合了情感生成与情感道德化理论,以建构其“好人存在——他们何以可能?”的至善伦理学。
    • 韩东屏
    • 摘要: 有德的人能否同时有福的德福问题,关乎人生的根本性选择。尽管思想家们对此早有讨论,至今却仍无共识性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幸福和道德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据此,只要将“有德”的“道德”确定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真道德,那么不论从哪种幸福观出发,都能得到有德和有福可以兼得的结论。只是不同的幸福观不可能同时都正确,这就需要确证真正的幸福,它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由此出发,可知幸福与道德的真实关系是幸福含有德也须有德。不过这还不是全部结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有德之人能不能同时是有福之人,实际取决于社会,即社会是不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不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社会终极价值,以及其制度性社会赏罚机制的实际赏罚效果是否与道德的价值导向相一致。只有在这些方面都为“是”的社会,才能让有德之人也是幸福之人。
    • 曾肖
    • 摘要: 《斐勒布》是柏拉图非常重要的一篇对话,本文通过对此对话,对文本梳理来窥析柏拉图对于快乐与至善关系的看法,柏拉图对话中通过“一和多”的关系与“四类存在”的方法来分析快乐和至善的关系,最终苏格拉底把“快乐”置为追求“至善”的第五梯队,并追求理智与快乐混合的生活。
    • 何诗怡
    • 摘要: 《中庸》思想继承了孔子的相关理论,内涵有天命和心性之关联,至诚至善、达德成仁成为了个人内在涵养的本体和方法依据。中庸并不是模棱两可,它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正之道。德性作为人之向往促使人们致力于追求由诚而中、和而不同、内外兼修的君子品格。修身是为了成人治世,“知仁勇”作为道德教化的内在要求,衍生出一套修身养性,推己及人的教化方法。从诚善、君子、知仁勇三种维度对《中庸》思想里有关人之秉性,道之伦理进行解剖,旨在诠释如何认识并且践行君子之道,超越其内在精神,使之落实到社会整体道德教化中去,实现治身和治世的统一。
    • 谢青松
    • 摘要: 王阳明晚年口授的《大学问》,高度浓缩了他生平讲学义理,堪称“阳明之心印”。在此文当中,王阳明依次回答弟子关于《大学》文本的提问,集中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之思想精髓。所谓“大人”,就是发现了自己并非这个有形有相的血肉之躯(“形骸”),而是那个无形无相的纯净意识(“万物一体之仁”),进而认同于“万物一体之仁”的人,那是“我”的真实身份(“真己”)。“大人之学”旨在探索自己的真实本性,发现“吾心之良知”。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保持觉知、安住当下,进而超凡入圣,达到“至善”之境。
    • 卢珊
    • 摘要: 至善出自《礼记·大学》,汉唐对此并无过多关注,而自唐韩愈引作经世思想之后,迅速成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宋代周敦颐提出“纯粹至善”,二程也进一步有此感叹,认为“天理精微即为至善”,其后朱子总结“天理之极致为至善”,认为至善是一种人生状态,人们常驻这种至善状态时,也就是最完美的人,他将至善从“纯粹至善”的价值观扩展到天理人欲,认为完美的人应该“存天理、去人欲”。他的两位弟子陈淳和黄榦继承了他的观点。黄榦认为人的本性纯粹至善,后天就是要通过学习并恢复本然天性。陈淳更加注重字义的辨析讨论,认为性善是圣人承天立极的指归。至善思想对宋明士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后世中国也受到了这种影响,认为至善既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赋予了现代中国人优秀的精神品格。
    • 陆宽宽
    • 摘要: 人性是伦理学中的一个基础论域。李泽厚从历史视角出发把人性理解为“内在自然人化”中的“软件”,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对人性作意志、观念与情感三分,从人类总体视角对“至善”加以创造性诠释,并使之成为人性的最高范导原理,从而建立起作为其重要伦理命题的“共同人性”论。在此基础上,“共同人性”从与伦理问题相关的“自然人化”延伸出与美学问题相关的“人自然化”,这种转向既指向人性的健全,也关乎哲学的未来。
    • 毛华威
    • 摘要: 根本恶是伦理学探索的基本问题之一。根本恶的伦理向度凸显的不是如何消除根本恶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其与至善的张力关系中诠释伦理问题的实质。尽管在伦理实践中作为伦理行为者的个体无法消除根本恶,但这恰恰表明伦理行为者有选择为善或为恶的能力。通过根本恶与至善之间的张力可知,在伦理生活中,人类的伦理责任在于为善去恶,而回到至善则是探寻伦理问题的重要路径。因此,根本恶的伦理向度为人们思考人类为善去恶的伦理责任提供了一种前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