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育性

育性

育性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81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37693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种子、中国水稻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2008年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科学与开发研讨会等;育性的相关文献由1976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晓艳、陈竹锋、陈良碧等。

育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8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7693 占比:99.89%

总计:438177篇

育性—发文趋势图

育性

-研究学者

  • 唐晓艳
  • 陈竹锋
  • 陈良碧
  • 邓兴旺
  • 唐丁
  • 李亚非
  • 杜桂杰
  • 沈懿
  • 程祝宽
  • 王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文明明; 毕洁; 贺艳萍; 戴煌; 张威; 舒在习; 肖安红
    • 摘要: 该文研究了高糖饮食对后代雄性黑腹果蝇的寿命和育性的影响。通过构建高糖果蝇模型,测定果蝇的寿命、运动能力和胚胎孵化率。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检测果蝇体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细胞核DAPI染色并结合拉曼光谱和拉曼成像观察了组织细胞结构和生物化学成分的变化;运用转录组测序和荧光定量PCR从基因水平探明影响其变化的机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雄蝇的寿命显著缩短,中位生存期由34 d缩短到29 d(p<0.01),运动能力显著降低,约为对照组的46.32%(p<0.01);同时,高糖组雄蝇体内的T-S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分别为对照组的83.47%(p<0.01)和79.47%(p<0.01),而MDA含量极显著增加,为对照组含量的1.51倍(p<0.01);高糖组雄蝇的胚胎孵化率显著降低,由88.08%缩短到70.77%(p<0.01);精巢DAPI染色结果表明精巢组织膨大异常,储精囊中没有明显的精子束;拉曼光谱表明高糖组雄蝇精巢组织中核酸和蛋白质等成分显著减少,拉曼成像也呈现不规则分布;转录组测序提示,高糖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应激反应、发育过程和繁殖等方面。本研究证实了高糖饮食降低了雄蝇的寿命、运动能力和育性,可能是通过加剧氧化应激反应造成损伤。
    • 杨慧萍; 潘路招; 汤冰倩; 邹学校; 戴雄泽; 刘峰
    • 摘要: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CMS102及其相应的恢复系ST–8为材料,对其造孢期、小孢子母细胞期、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双核小孢子期和花粉粒成熟期的花蕾进行细胞学形态观察,测定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和双核小孢子期发育时期的花蕾中与育性相关的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CMS102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绒毡层过度膨大挤压四分体,使其不能正常发育成单核小孢子,属于孢子体不育;CMS102花蕾中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低于ST–8的,可溶性糖、MDA含量及POD酶活性高于ST–8的;构建F_(2)遗传分离群体并调查其育性,对CMS102的育性进行遗传学分析,CMS102育性恢复由1对显性基因调控。
    • 韩宏仕; 张敏琴; 高志宏
    • 摘要: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授粉控制系统是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安全、高效的授粉控制系统,因其育性稳定、恢复源广等优点,在油菜杂交育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的遗传机理,结合多年从事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的育种实践,梳理出在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材料选育中,自交或杂交下一代常见的不育株分离比例,并依据遗传机理推断其基因型,从而为育种工作者明晰育种思路和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
    • 张云; 程在全; 刘晓利; 奎丽梅; 涂建; 陈忆昆; 肖素勤; 辜琼瑶; 李华慧; 黄平; 张敦宇; 殷富有
    • 摘要: [目的]云粳202S是云南省育成的第一个具有软米背景的高原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研究云粳202S的育性,筛选适宜制种和繁种的最佳条件,这对促进软米两系杂交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利用云南独特的立体气候优势,在不同海拔条件下采用多点分期播种的试验方法.[结果]海拔、播种日期以及两者互作对云粳202S的育性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结论]从云粳202S育性转换的规律可知,在低海拔条件下稳定不育期可以生产杂交种子,在中海拔条件下对该核不育系进行繁种可调节海拔和播种日期选择最佳繁殖条件,在相对低的海拔下可适当推迟播种,而在相对高的海拔条件下可适当提前播种.
    • 陈纪鹏; 刘小林; 李生强; 刘显军; 胡月清; 陈桃
    • 摘要: 采用人工杂交方法,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和白菜型油菜黄芽白为亲本进行正反交获得杂种一代,杂种一代自交产生杂种二代.结果表明,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杂交容易获得杂种后代,而反交组合却比较困难.正反交杂种一代株型和叶片形态都与甘蓝型油菜接近.在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主要形成二价体或单价体,但也有少数染色体参与非同源联会形成多价体.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和后期,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也较多出现在花粉母细胞中.杂种一代雄蕊发育不良,花粉育性低,自交结实率也比较低.杂种二代花粉育性极显著(P<0.01)提高,自交结实率也比杂种一代极显著(P<0.01)提高.预期经多代自交,杂种育性能得到较好恢复,可以作为甘蓝型油菜改良的遗传资源.
    • 李飞飞; 王贝贝; 赖颖芳; 杨菲颖; 尤民生; 何玮毅
    • 摘要: [目的]RNA甲基化是基因转录后水平表观修饰的主要形式,参与了众多重要的细胞学过程.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寡食性害虫,与R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克隆小菜蛾的RNA甲基化蛋白同源基因fl(2)d,鉴定其表达模式,并敲除该基因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小菜蛾基因组网站查找fl(2)d基因序列,PCR扩增其蛋白质编码序列(CD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个体以及成虫生殖腺中fl(2)d的相对表达量;运用CRISPR/Cas9结合卵的显微注射技术,对小菜蛾fl(2)d进行编辑;将fl(2)d被编辑过的成虫与野生型成虫杂交,并对其产生的后代进行近交,筛选fl(2)d突变品系;观测并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个体遗传特性、生物学参数和表型的差异,明确fl(2)d的功能.[结果]克隆得到长度为912 bp的fl(2)d CDS,fl(2)d在雌蛹、雌成虫和卵中的表达量较高,雄成虫和雄蛹的表达量较低,幼虫期的表达量最低,成虫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通过向小菜蛾的卵注射靶向fl(2)d的向导RNA(sgRNA)和Cas9蛋白的混合物,对所产生的阳性后代进行10代的单对近交筛选,获得3种杂合的移码突变品系,分别缺失了4个(Δfl(2)d213-4)、5个(Δfl(2)d213-5)和7个(Δfl(2)d214-7)碱基.在上述品系的筛选过程中,发现了6只缺失4个碱基的纯合突变个体,2只缺失5个碱基的纯合突变个体;缺失4个碱基的纯合个体成功配成了两对,近交未产卵;剩余的2只缺失4个碱基的雄性纯合个体和2只缺失5个碱基的雄性纯合个体分别与同世代的雌性杂合突变个体近交后仍未产卵.说明fl(2)d纯合突变的个体存活率极低,且可能无法产生后代.通过分析后代基因型的分离比,发现杂合突变个体近交以及杂合突变个体与野生型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杂合突变个体与野生型个体的比例分别略小于2和1,说明fl(2)d杂合突变会影响小菜蛾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导致部分个体死亡.杂合突变体后代中含有突变的雌雄个体比例接近1﹕1(P<0.05),推测小菜蛾fl(2)d可能与性别决定无关.只要是有突变品系小菜蛾所参与的交配,雌成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显著低于野生型(P<0.01),所产的卵多数发育异常,表现为失水皱缩、不能正常孵化.通过对成虫的生殖腺进行解剖,发现在野生型雌成虫与突变体雄成虫交配后,卵巢内卵的附着量较未交配的个体明显减少;未交配的突变体雌成虫卵巢内卵的附着量亦少于野生型,而突变体雄成虫的精巢未见明显异常.部分能够孵化的杂合突变个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导致不能正常完成整个世代;另外一些杂合突变个体未见异常,可以将突变类型遗传给后代.根据上述发现,提出了基于fl(2)d的小菜蛾遗传防控模型.[结论]fl(2)d参与小菜蛾的生殖过程和胚胎发育,突变后显著影响后代种群数量,是开展小菜蛾遗传控制的理想靶标.
    • 白志元; 杨玉花; 张瑞军
    • 摘要: 为选育大豆强恢复系材料和探索培育育性稳定大豆杂交种的方法,采用14个代表性材料包括6个三系大豆杂交组合、2个不育系、2个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设置苗期短光照(SL)和正常光照(NL)处理,分析在2个光照处理下杂交大豆及亲本育性相关指标.结果 表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育性都高度稳定,不受苗期短光照的影响.不同杂交组合的育性出现显著差异,以'SXTH 3'、'SXTH 5'和'SXTH 21'恢复系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育性受苗期SL处理的影响较大,SL处理后植株几乎不结荚,表现出不育,杂交组合育性不稳定,'SXTH 3'、'SXTH 5'和'SXTH 21'为弱恢复系;以'SXTH 40'恢复系配制的2个杂交组合育性受苗期SL处理的影响较小,SL处理后植株仍能正常结实,表现可育,杂交组合育性稳定,'SXTH 40'为强恢复系.花粉可育率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短光照处理与花粉可育率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选育出强恢复系及育性稳定的大豆杂交种.
    • 王辉
    • 摘要: 籼粳交后代的育性是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难点与关键.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衍生的后代粳型亲籼恢复系为供试材料,在考察与5个不育系配组的258个杂种结实率基础上,筛选出10个育性亲和力好的株系,分析亲本和杂种的产量性状配合力,评价育种价值.结果表明:57个恢复株系及其杂种的主要产量性状存在明显差异,57个父本及其杂种的主要产量性状的频次分布图均呈正态分布,但杂种结实率明显偏低,受非加性影响大,双亲互作起主要作用.筛选出的10个株系结实率均值变幅为73.18%~82.49%.不同亲本在产量性状间的GCA存在明显差异,R9、R47、R52和R57的GCA较好,育种价值高.亲本GCA与杂代SCA无明显相关,根据性状特性的大量筛选可以获得所需的优势组合.产量性状狭义遗传率低,性状难以稳定,须在高世代选择.
    • 左志丹; 张梦; 张学贤; 吴建勇; 郭立平; 戚廷香; 唐会妮; 邢朝柱
    • 摘要: 选用1对同质异核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黄河流域棉区(河南安阳)和长江流域棉区(江西九江)2个生态点种植,对棉花苗期生长、全生育期主茎功能叶片光合生理指标、花药发育状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恢复基因对棉花苗期生长、花药发育以及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2)恢复基因对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长江流域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3)恢复基因可以显著增加棉花纤维长度.本研究对棉花胞质不育恢复系的选育和改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梁满中; 王锋; 殷小林; 肖翡翠; 张聪枝; 高琴梅; 刘伟浩; 胡舒畅; 陈良碧
    • 摘要: 雄性不育性是植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雄性不育系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经历了"三系法""两系法"和"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该历程的实质就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的发展.本文综述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两用核不育系和隐性核不育系在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水稻雄性不育系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