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磷菌

聚磷菌

聚磷菌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84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9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94293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化工学报、环境科学与管理、工业水处理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三峡地区特色渔业发展论坛、第十五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等;聚磷菌的相关文献由959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张杰、王淑莹等。

聚磷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9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4293 占比:99.85%

总计:194583篇

聚磷菌—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浩田; 卞晓峥; 黄健平; 赵艺豪
    • 摘要: 随着污水排放标准日益严格,生物除磷工艺结合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强化生物除磷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膜生物反应器对生物除磷工艺的强化作用,以及除磷效果与膜污染的影响因素,并对本工艺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 何强; 何璇; 洪毅怡晖; 刘杰妮; 卢旺; 徐仰辉; 皇甫小留
    • 摘要: 磷作为生命有机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污水厂排放标准日趋严格,铁盐作为化学除磷药剂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中。尽管目前已对化学辅助生物除磷和侧流磷回收等创新改进工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污水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污水厂的除磷效率及磷资源回收仍面临诸多挑战。综述铁盐辅助生物除磷工艺运行的基本特征,梳理污水处理过程中铁与磷的相互作用机制,总结两种工艺中铁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归趋,并对今后工艺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发现,继续系统开展微生物与不同磷矿物共生关系的研究,优化侧流磷回收下游产物的分离纯化条件,并建立合理预测和反馈污水处理系统中铁、磷浓度的动态模型是提高污水处理厂资源回收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 张喜昌; 薛明洋; 戚晓舟; 冷晓飞; 许淑芬; 王高学
    • 摘要: 试验从海泥中筛选聚磷菌,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对聚磷菌进行鉴定,利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研究聚磷菌的聚磷特性,筛选高效聚磷菌,为水产养殖中生物除磷技术提供新参考。结果表明,从海泥中分离出一株聚磷菌,经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在0.1 mg/L~10 mg/L磷浓度的培养基中,该菌72 h后平均聚磷率达到73.59%;当pH 6~8、温度28~33°C条件下该菌聚磷效果最佳,聚磷率能达到70%以上;在模拟养殖水中,以不同比例加入该菌,72 h后平均聚磷率达到70.75%。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并鉴定的该株聚磷菌具有较强的聚磷效果。
    • 高春娣; 侯春艳; 李悦; 王传德; 韩颖璐; 程丽阳; 杨箫阳
    • 摘要: 温暖沿海地区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硫酸盐,而其在厌氧条件下的还原产物--硫化物及聚硫颗粒(polymeric sulfur compound, poly-S)会对强化生物除磷(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EBPR)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综述了硫化物对传统强化生物除磷(conventional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CEBPR)系统营养物去除、沉降性能和聚磷菌(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 PAO)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硫循环协同强化生物除磷(sulfur cycle-associated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S-EBPR)系统的创建及特征(主要包括其生物转化过程、优势功能菌及除磷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poly-S在S-EBPR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发现了硫化物和poly-S在硫循环参与的生物除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通过适当调控,或许能实现生物除磷系统对低ρ(C)/ρ(P)且含硫废水处理效果的强化;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EBPR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及低ρ(C)/ρ(P)含硫污水的处理提供理论基础.
    • 周旭红; 袁林江; 陈希; 杨睿; 朱淼; 南亚萍; 贺向峰; 陈勇
    • 摘要: 为了直接识别出污泥中的聚磷细菌和其种属,本研究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和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FACS)对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缺氧/好氧序批式活性污泥(SBR)系统(R1)的缺氧末期和好氧末期以及以乙酸盐为唯一碳源的厌氧/好氧SBR系统(R2)的好氧末期污泥的聚磷细菌进行了原位分选,并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了分选后细菌的种属.结果表明,在R1中,缺氧期和好氧期均进行生物除磷,且缺氧期吸磷量大于好氧期.R2中发生着厌氧期释磷、好氧期大量吸磷的传统生物除磷.利用FACS在R1和R2污泥中均分选得到106个相对纯度为85%的具有聚磷颗粒的细菌.测序结果表明,在R1系统中,缺氧段优势的聚磷菌属为Halomonas(37.75%)、unclassified Brucellaceae(14.15%)、Pseudomonas(6.49%)、unclassified Chlamydiales(0.027%)和Sphingopyxis(0.007%);好氧段优势聚磷菌属为Halomonas(19.72%)、unclassified Brucellaceae(14.62%)、Pseudomonas(14.28%)、unclassified Comamonadaceae(0.046%)、unclassified Acidobacteria Gp3(0.036%)和Ferruginibacter(0.026%).R1系统中unclassified Chlamydiales和Sphingopyxis仅仅在缺氧条件下具有聚磷功能,而unclassified Comamonadaceae、unclassified Acidobacteria Gp3和Ferruginibacter仅在好氧条件下才具有聚磷功能.在R2系统中,优势聚磷菌群为Dechloromonas(11.06%)、unclassified Anaerolineaceae(9.29%)、unclassified Bacteroidetes(7.44%)、unclassified Gammaproteobacteria(7.34%)以及Acinetobacter(0.31%).这意味着在新型的除磷系统(R1)中,参与除磷过程的细菌包括好氧,缺氧和兼性缺氧聚磷细菌,而在传统的除磷系统(R2)中,参与除磷过程的细菌仅为好氧聚磷细菌.
    • 高丹; 朱政豫; 李咏梅
    • 摘要: 通过侧流结构强化污水处理过程中营养盐资源的回收或去除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侧流磷回收与磷去除工艺会对污水处理系统性能和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产生影响,了解其中的微生物作用机制对工艺的实际运营十分重要.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各种侧流磷回收与磷去除工艺中的微生物学研究成果,尤其是磷相关功能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更好地实施侧流磷去除与磷回收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 杨鹤; 王少坡; 张铁凡; 于静洁; 李亚静; 王晨晨; 邱春生; 孙力平
    • 摘要: 为研究酪蛋白水解物为碳源的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的启动及其性能,采用序批式反应器对系统启动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聚磷菌的富集以及不同温度和厌氧时间下系统内菌群结构变化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常温(20°C)下,增加厌氧时间,除磷率无明显变化,PO43-去除率均在40%以下;增加厌氧时间后降低温度至15°C,除磷率提高,PO43-去除率均在65%以上,且污泥增殖迅速,沉降性能较好.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9种聚磷菌的相对丰度能随运行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 刘有华; 王思婷; 杨乔乔; 韩迎亚; 王倩楠; 安贤惠; 李联泰
    • 摘要: 水体的富营养化打破了水环境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者会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加剧水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主要由氮、磷等营养盐含量过多引起,其中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控制水体中的磷含量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一环.有一类聚磷菌在厌氧/好氧交替培养下能将大量的磷吸入,并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储存于体内.利用这些细菌控制水体磷含量,不仅成本低、效率高,而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解决方法,对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缓解水资源匮乏以及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着重介绍了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危害;比较了几种常用除磷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生物除磷的发展历程,目前分离筛选的聚磷菌种类、特性及其聚磷机理以及聚磷菌在除磷工艺中的应用;探讨了聚磷菌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解决磷超标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 刘有华; 魏慧; 王倩楠; 皮乔木; 徐思琪; 安贤惠; 李联泰
    • 摘要: [背景]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物质.生物除磷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且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成为近年来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虽然有一些聚磷菌被筛选获得,但它们的除磷效率不高,其除磷条件尚需优化.聚磷菌的固定化及回收利用也亟待研究.[目的]分离筛选并鉴定高效聚磷菌株,优化除磷环境条件,研究吸附材料对所筛菌株除磷的影响,为聚磷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筛选方法获得高效菌株,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合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 Design和响应面分析优化除磷条件;通过测定海绵、无纺布和聚氨酯泡沫对聚磷菌的吸附作用评估该材料的固定化效果.[结果]从连云港市某磷矿厂废水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聚磷细菌P49,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优化后的最佳除磷条件为pH 6.8、温度31°C、装液量30.2%,在此条件下P49除磷率可达80.43%;应用聚氨酯泡沫的吸附效果优于海绵和无纺布.[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P49具有良好的除磷效果,可为生物除磷提供微生物资源,用聚氨酯泡沫吸附可实现对该菌株的固定化和回收利用.
    • 巩有奎; 罗佩云; 孙洪伟
    • 摘要: 以厌氧-限氧方式运行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采用逐步降低进水碳氮比(C/N)方式驯化聚磷菌(PAOs)和聚糖菌(GAOs),启动了低C/N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过程(SNDPR),并考察了SNDPR内PAOs、GAOs间竞争关系及系统脱氮除磷性能过程N2O释放特性.结果表明,C/N=7.0,SBR限氧段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为83.5%和90%以上,N2O产量为0.54 mg/L;C/N=3.0~3.5,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降至60.1%和80.5%,N2O产量达1.09 mg/L.SBR内不同反应阶段内源物质变化均表现出PAOs-GAOs共存特性.高C/N有利于微生物合成聚-β-羟基烷酸酯(PHA)并促进N2O还原.C/N降低,SBR内污泥内源物质转化倾向于富集GAOs的降解特性.氨氧化菌(AOB)好氧反硝化过程及GAOs以PHA作为电子供体的内源反硝化过程促进了N2O的释放.随C/N降低,SBR内污泥平均胞外聚合物(EPS)由43.4 mg/g VSS增至50.5 mg/g VSS,污泥容积指数(SVI)由99 ml/g增至127 ml/g.疏松型EPS(LB-EPS)内,蛋白质(PN)与多糖(PS)之比(PN/PS)随C/N增加而降低,污泥亲水性增加,不利于污泥脱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