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合物胶束

聚合物胶束

聚合物胶束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617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942052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福建中医药、国际药学研究杂志、药学与临床研究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九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讨论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交流暨研讨会、第五届中国药师大会等;聚合物胶束的相关文献由145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艳、李馨儒、周艳霞等。

聚合物胶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42052 占比:99.97%

总计:942315篇

聚合物胶束—发文趋势图

聚合物胶束

-研究学者

  • 刘艳
  • 李馨儒
  • 周艳霞
  • 杨红
  • 涂家生
  • 雷忠利
  • 徐敏孝
  • 霍美蓉
  • 吴建梅
  • 周建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佩文; 欧阳耀文; 刘原铖; 周良芹; 罗祥林
    • 摘要: 光照杀菌具有精准可控、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特点,同时细菌微环境显酸性、细菌细胞壁带负电。针对上述特性,设计并合成了能在细菌微酸中质子化的两亲聚合物聚乙二醇单甲醚-b-聚(2-(二乙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和聚乙二醇单甲醚-b-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co-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分别记为PD和PHD),将其胶束包载光敏剂IR780和白藜芦醇(RES)并用于光照杀菌。采用核磁、红外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动态光散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空白和载IR780/RES胶束的粒径、粒径分布、表面电荷、形貌以及载药量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D或PHD及载药胶束均呈现球形结构,包载IR780/RES双药时,载药量明显比单独包载IR780时增加。载药胶束808 nm光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杀菌率均在99%及以上。PD胶束减弱IR780光漂白的效果略优于PHD,两者均可用于多次光照杀菌。
    • 龙红雨; 唐昭敏
    • 摘要: 文章通过二硫键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表面引入温敏性胶束作为控制药物释放的开关,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多重刺激响应性双载药MSNs用于肿瘤治疗。体外药物累积释放曲线在低温下表现出低水平的早期泄漏,而在40°C及GSH刺激下则显著增强释放,表现出温度/还原/pH依赖性和持续性释放行为。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DMSFPD纳米颗粒能被肿瘤细胞有效摄取。在高温40°C下,DMSFPD显示出最强的细胞毒性。
    • 侯露
    • 摘要: 近年来,刺激响应型聚合物胶束作为纳米药物载体因其独特的优势,如具有靶向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毒副作用小等优势,而应用于药物靶向治疗中,其中pH敏感型聚合物胶束是基于生理条件下包载药物,特定pH条件下释放药物,而达到药物靶向释放目的。本文主要综述pH敏感型聚合物胶束的种类、特性、应用于药物靶向治疗的原理和研究进展,为开发和应用pH敏感型聚合物胶束提供参考。
    • 武海军; 李玉凤; 钟强; 张广桃; 马春雷; 谢纪珍
    • 摘要: 目的改良瑞德西韦现有剂型,构建瑞德西韦聚合物纳米胶束,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甲氧基聚乙二醇-b-聚D,L-丙交酯(mPEG-b-PDLLA),并用固体分散法制备瑞德西韦聚合物胶束。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与马尔文激光粒度测定仪分析胶束的形态与粒径,用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定性测试胶束包裹效果,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定量测定胶束载药量与包封率,采用透析袋法考察胶束体外释放情况。结果瑞德西韦聚合物纳米胶束形态圆整、分散均匀无黏连,粒径为(12.97±1.33)nm,多分散指数为(0.062±0.023),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10.95%±0.33%)与(99.25%±0.86%),且具有较好的缓释特性。结论成功制备瑞德西韦聚合物纳米胶束,显著提高其水溶性,具有较好的缓释行为,具有开发瑞德西韦新型纳米制剂的潜力。
    • 王丽; 黄一聆; 房伟
    • 摘要: 目的 制备柚皮素-[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聚合物胶束,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合物胶束,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柚皮素及其聚合物胶束的0.5%CMC-Na溶液(20 mg/kg),于0、0.25、0.5、1、2、2.5、3、4、5、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柚皮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条件为柚皮素用量25 mg,mPEG-PLA用量150 mg,有机溶剂体积3 mL,水相体积20 mL,旋蒸温度30°C,旋蒸时间3.5 h,所得聚合物胶束平均包封率为86.76%,载药量为12.71%,粒径为68.27 nm,PDI为0.181,Zeta电位为-18.6 mV,48 h内累积溶出度为71.05%。与原料药比较,聚合物胶束t_(max)、t_(1/2)延长(P<0.01),C_(max)、AUC_(0~)_(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4.38倍。结论 mPEG-PLA聚合物胶束可有效促进柚皮素口服吸收。
    • 陈柯颖; 莫相全; 于文华; 邝李涵; 李光华; 朱园勤
    • 摘要: 去氢枞酸(DHA)依次与SOCl_(2)、水合肼反应合成了去氢枞酸酰肼(DHA-CONHNH_(2));用mPEG-OH和HO-PEG-OH分别与对醛基苯甲酸反应制备了含有端醛基的聚乙二醇;后者分别与DHA-CONHNH_(2)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2种基于酰腙键的去氢枞酸基聚乙二醇(mPEG_(1900)-hyd-DHA和PEG_(2000)-(-hyd-DHA)_(2)),并用透析法制备了它们的胶束和载DOX(阿霉素)的胶束。使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对聚合物结构、胶束大小和形貌、临界胶束浓度(CMC)、DOX的释放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mPEG_(1900)-hyd-DHA和PEG_(2000)-(-hyd-DHA)_(2)的胶束都呈球形,平均粒径分别为46 nm和78 nm;CMC值分别为5.5 mg/L和3.4 mg/L。mPEG_(1900)-hyd-DHA胶束对DOX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大于PEG_(2000)-(-hyd-DHA)_(2)胶束;PEG_(2000)-(-hyd-DHA)_(2)载药胶束在pH=5.0和pH=7.4时,经48 h的DOX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49.5%和20.3%。该聚合物对抗癌药物有缓释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郭娜; 吕佳琦; 李云; 李媛; 罗来龙; 李明媛
    • 摘要: 近年来,纳米药物载体在递送抗癌药物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聚合物胶束因其具有稳定性好、可增加药物溶解度、载药能力强、不良反应少和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优点在递送抗癌药物中被广泛研究.目前,已有抗癌药物的聚合物胶束制剂上市使用,并且在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中得到深入研究,证明了聚合物胶束在递送抗癌药物中的巨大潜力.本文对目前聚合物胶束作为抗癌药物纳米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介绍常用聚合物胶束链段材料、胶束靶向递送策略及递送抗癌药物共给药胶束系统,对聚合物胶束抗癌药物制剂的临床应用现状及上市产品进行分析概括,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 陆伟利; 王夏英; 许雪雅; 郑雅玲; 徐伟; 王晓颖
    • 摘要: 目的优选载紫杉醇(PTX)聚乙二醇(PEG)修饰的大黄酸偶联物胶束(PTX/CRmP胶束)的冻干保护剂,并对添加最佳冻干保护剂后的PTX/CRmP胶束制剂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以PTX/CRmP胶束制剂的外观、复溶性、粒径、多分散系数(PDI)、载药量及包封率作为指标,优选分别以0.1%、0.2%、0.4%葡萄糖、甘露醇、蔗糖、乳糖作为冻干保护剂的最佳方案;并探讨添加最佳冻干保护剂的PTX/CRmP胶束制剂与注射用水、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配伍后以及在高温、高湿、长期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以0.2%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的PTX/CRmP胶束制剂具有良好的外观及复溶性、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较小的粒径与PDI,故0.2%甘露醇是最佳冻干保护剂;添加0.2%甘露醇的PTX/CRmP胶束制剂与0.9%氯化钠溶液配伍后,在24 h内粒径、PDI均有减小,故选0.9%氯化钠作为最佳配伍溶剂;在高温、高湿以及储存3个月的条件下,添加0.2%甘露醇的PTX/CRmP胶束制剂的外观、粒径、载药量及包封率、PDI、电位均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结论添加0.2%甘露醇的PTX/CRmP胶束制剂外观良好,粒径分布均匀,复溶性优良,复溶后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胶束稳定性较高,可置于室温条件下保存,长期储存稳定性好。
    • 冯荟如; 刘艳勤; 董营; 于香香; 巩凯
    • 摘要: 首先,以七(6-叠氮-6-脱氧)-β-环糊精、3-炔基丁基-β-D-半乳糖苷为原料,经Click反应合成具有肝靶向功能的半乳糖-β-环糊精(Gal_(7)-CD);其次,以胱胺二盐酸盐、十八烷酸为原料,经氨基保护、酰化反应、脱保护等步骤,得到胱胺基十八酰胺(NH_(2)-SS-SA);再次,以金刚烷甲酸活性酯、双端氨基聚乙二醇为原料,经酰化反应得到金刚烷基聚乙二醇胺(Ad-PEG_(1000)-NH_(2)),该产物与丁二酸酐反应,得到金刚烷基聚乙二醇胺丁二酸(Ad-PEG_(1000)-COOH);接下来,NH_(2)-SS-SA和Ad-PEG_(1000)-COOH反应得到金刚烷基聚乙二醇胺十八酰胺(Ad-PEG_(1000)-SS-C_(18));最后,采用透析法,Gal_(7)-CD与Ad-PEG_(1000)-SS-C_(18)经主客体自组装形成两亲性聚合物,进而形成聚合物胶束半乳糖-胱胺-十八酰胺(Gal_(7)-SS-C_(18)),并以阿霉素(DOX)为模型药物,制备了相应载药聚合物胶束Gal_(7)-SS-C_(18)-DOX。利用动态光散射仪(DLS)测得聚合物胶束和载药聚合物胶束粒径分别为(169.2±1.3)nm和(177.9±3.0)nm。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得载药聚合物胶束的载药量为(21.2±0.7)%,包封率为(71.1±0.5)%。在模拟正常生理环境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载药聚合物胶束的药物释放缓慢;在模拟癌细胞还原性微环境下的PBS中,48 h内药物释放率可达到82.38%。以肝癌细胞(HepG2)和正常组织细胞(HEK-293)为细胞模型,评价聚合物胶束的细胞毒性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载药聚合物胶束表现出良好的靶向性和药物可控释放性能,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游离DOX,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低,具有良好的治疗选择性。
    • 张彦卓; 赵子明; 花亚冰
    • 摘要: 本文旨在介绍一个以科研促《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实训教学设计主题。首先选用薄膜水化法制备硫辛酸胶束。然后制备具有清除活性氧作用的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再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基质与硫辛酸胶束及普鲁士蓝纳米颗粒混合后制备复合凝胶。本实训教学设计在传统凝胶剂的剂型上融合了聚合物胶束技术及纳米酶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学生扩展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前沿,促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药物制剂专业本科人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