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动振动控制

主动振动控制

主动振动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548506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非线性动力学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中国机械工程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三十一届全国直升机年会、第八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第二十七届全国直升机年会等;主动振动控制的相关文献由440位作者贡献,包括邱志成、金成在、鱼祯秀等。

主动振动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48506 占比:99.99%

总计:1548663篇

主动振动控制—发文趋势图

主动振动控制

-研究学者

  • 邱志成
  • 金成在
  • 鱼祯秀
  • 祝长生
  • 朱日宏
  • 梅德庆
  • 陆振宇
  • 陈子辰
  • 黄海
  • 张媛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金波; 何吉林; 吴南星; 黄志诚
    • 摘要: 柔性结构在外部激励力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振动,影响其工作稳定性,严重时会导致构件失稳失效。因此,有必要对其振动进行控制。利用压电陶瓷对柔性结构振动进行主动控制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以三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压电柔性梁为研究对象,基于小变形假设和Hamilton原理,建立了压电柔性梁的有限元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再根据动力学方程推导出相应的状态空间方程,通过数值仿真探究了压电片位置、厚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最后,对两种常用控制律进行了优化探究。
    • 管萍; 吴希岩; 戈新生
    • 摘要: 针对大角度姿态机动的挠性航天器,将基于“管道”(Tube)的模型预测控制(Tube-bas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Tube-MPC)应用于挠性航天器的姿态控制中。首先,对不考虑扰动的挠性航天器的标称系统设计模型预测控制律,求解模型预测控制问题以确定飞行姿态角的标称轨迹。然后,针对带有扰动的挠性航天器的实际系统,将挠性附件振动和外部扰动作为复合扰动,设计辅助控制器使实际系统状态处于以标称轨迹为中心的Tube不变集内,驱使实际系统状态到达标称轨迹上,并沿着标称轨迹最终收敛于原点。基于Tube的模型预测姿态控制器在满足控制输入约束条件下能有效处理扰动,从而实现对姿态角指令的有效跟踪。同时,针对姿态机动过程引起的挠性附件振动,采用压电智能材料,设计了全阶滑模主动振动控制器。全阶滑模控制器可有效减少抖振,从而使挠性振动模态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衰减。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Tube的模型预测姿态控制器与全阶滑模主动振动控制器能有效地抑制挠性附件的振动和外界扰动,对姿态角指令有较好的跟踪性能。
    • 曾开春; 欧阳炎; 寇西平; 余立; 杨兴华
    • 摘要: 提升作动器效率是风洞模型主动减振系统结构设计的首要目标。基于风洞试验、地面模态试验及有限元分析,提取了高速风洞模型尾支撑结构振动特征及振动控制过程中各部件的运动、变形模式,建立了简化的动力学-控制耦合模型,发展了适用于主动减振结构设计的作动器效率表征方法。以双弹性铰链形式的典型主动减振结构为对象,从一组标称设计参数出发,研究作动器效率对弹性铰链的几何、位置及刚度参数敏感性特征,探索提升作动器效率的有效途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弹性铰链的几何参数和位置参数对主动减振系统作动器效率影响均呈现非线性、非单调特征;而采用弹性铰链的拉伸刚度和弯曲刚度作为变量,获得的影响规律在主要设计域中呈现近似线性特征,便于进行弹性铰链改进设计。
    • 朱文渊; 崔静
    • 摘要: 为有效控制车身低频结构噪声,应用主动振动控制(AVC)技术,提出了一种可以改变振动系统阻尼、减弱车身高幅振动、降低车身低频结构噪声的降噪方案。基于AVC系统结构和最小均方(LMS)算法,提出滤波-x最小均方根(FxLMS)算法。针对样车的振动特性,合理布置硬件位置并采集振动输入信号。信号处理采用单一和多重一致性结合分析的策略,获得高水平一致性的输入信号,从而提升AVC系统的性能。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AVC系统建模,并得出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归一化步长为0.001和泄漏因子为0.1的参数方案可获得最佳的系统性能和稳定性,车顶振动最剧烈处(65~100 Hz频段内)的振动峰值降低了20.765%,平均值降低了8.139%,减振降噪效果显著。
    • 隋大鹏; 曹杰; 李卓
    • 摘要: 本文以Euler-Bernoulli柔性梁为研究对象,在铰接-自由的边界条件下,运用哈密尔顿原理以及变分和积分的数学方法建立了柔性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采用假设模态法离散柔性梁的弹性变形,通过数值求解得到柔性梁弹性变形的振型函数.为了能够快速抑制柔性梁的弹性振动,基于压电换能器对其进行主动振动控制.结合压电换能器的传感器和作动器的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压电换能器主动控制力作用下柔性梁系统的整体动力学方程.利用MATLAB/Simulink对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研究,发现在施加外界主动控制力的作用下,柔性梁系统的弹性振动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 孙万泉; 郑泽知; 郭志强
    • 摘要: 水轮发电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将表现出不同的振动状态或故障现象.针对水轮机轴系的这种振动时变性,提出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开展对该系统的新型主动振动控制研究.在SMA材料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系统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研究,建立了具有SMA控制器的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的非线性振动模型和控制方法.分别考虑单一和耦合激励作用下,通过计算相应的分岔图等研究了 SMA控制器对水轮发电机组轴系非线性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SMA主动控制器对水轮发电机组轴系有明显的减振效果,可以有效减小水轮机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振动幅值,改善系统的整体振动状态,提高其运行稳定性.
    • 黄炳达; 葛楠; 王永
    • 摘要: 由于H∞控制器中Riccati方程较难求解,本文通过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及Matlab的LMI工具箱推导了一种LMI控制算法,并建立了一栋20层结构LMI最优主动控制的分析模型,并利用Matlab语言编制了求解软件,通过对El-Centro波下结构动力反应进行数值模拟,从楼层位移、速度、加速度,层间位移,AMD作动器控制力输出方面对LMI控制算法效果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LMI控制能有效降低建筑结构楼层位移、速度、加速度、层间位移响应,但需要付出一定的控制成本。可以通过调整权重参数达到目标减振效果,权重越大,控制效果越好,控制成本越高。顶层控制力最大,当时减振效果较好,顶层控制力幅值为楼面重力荷载27.8%。
    • 张彭
    • 摘要: 基于柔性多输入多输出非对称结构的振动问题,开展基于改进的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法(MIMSC)的主动控制研究.该文提出的MIMSC可以极大改善传统IMSC存在的诸多问题.MIM-SC可以使用有限组传感器/驱动器控制多组振动模态,极大降低了计算量,并且可以组合不同组传感器/驱动器控制不同模态.使用柔性多输入多输出非对称结构的数学模型,该文提出的MIMSC具有极大潜力拓展到更大型的系统中.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新设计的MIMSC控制算法可以控制任意数量的模态,大大降低在线计算量,从而更容易扩展到大型系统中.
    • 姚壮; 周孟德; 温正权; 唐琳琳; 王琴琴; 刘巍
    • 摘要: 为达到在脉动气流激励下抑制风洞模型振动的目的,该文提出了基于压电陶瓷作动器神经网络模型的风洞模型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并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分析了风洞模型系统振动特性,建立了内嵌式压电陶瓷作动器的主动振动控制系统,通过模型质心加速度推算出压电陶瓷作动器期望输出抑振力。然后,建立了压电陶瓷作动器期望输出抑振力-激励电压的神经网络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设计了一种实时解算加速度为激励电压的控制方法。最后,通过地面试验对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在锤击试验中,振动加速度衰减时间相比于压电方程线性控制时减小了54.46%,系统阻尼比增大了1.58倍,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 刘涛; 汪超; 刘庆运; 胡文锋; 胡晓磊
    • 摘要: 针对表面粘贴有压电层的功能梯度板的动力学及主动振动控制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三阶剪切变形理论的等几何分析求解方法。其中,功能梯度板的材料属性为板厚方向的幂函数分布,并假设电势沿着压电层的厚度方向呈线性变化。利用线性压电本构方程以及哈密顿变分原理,推导了压电功能梯度板的相关等几何分析有限元方程。通过分析压电智能结构的静态弯曲行为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精确性。运用模态叠加技术与Newmark-β直接积分法分析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压电功能梯度板的动力学响应与主动振动控制问题。在主动振动控制分析中,引入了物理中面的概念避免当传感器与驱动器分别粘贴于功能梯度的上、下表面时,由拉伸-耦合效应引起的控制不稳定的问题,并着重分析了振动控制过程中两种结构传感器层和驱动器层的电压响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