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菌移位

细菌移位

细菌移位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8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8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5293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五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第十三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创伤与危重病感染学术会议等;细菌移位的相关文献由127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承堂、黎沾良、盛志勇等。

细菌移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8 占比:1.8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5293 占比:98.11%

总计:25781篇

细菌移位—发文趋势图

细菌移位

-研究学者

  • 吴承堂
  • 黎沾良
  • 盛志勇
  • 王建峰
  • 姚咏明
  • 肖光夏
  • 陈晓理
  • 王萌
  • 蒋红利
  • 魏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武寒飞; 王旻; 吕莎
    • 摘要: 目的研究乌梅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10只),B组为UC模型不给药组(20只),C组为UC模型给药组(20只),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大鼠的肠组织学变化、上皮细胞增殖情况、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等情况。结果经观察,C组DAI评分低于B组(P<0.05);治疗15 d后,C组Hovdenak评分低于B组,且PCNA表达指数高于B组(P<0.05);C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低于B组(P<0.05)。结论乌梅汤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小,其机制可能与加速溃疡性结肠炎受损肠黏膜的修复,减少细菌移位及维持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有关。
    • 张悦; 王玉莹; 罗海燕; 廖红伍; 周克兵; 颜波; 阳学风
    • 摘要: 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以通过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黏膜免疫功能破坏和细菌移位等环节诱导脓毒症的发生.同时脓毒症也可以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导致机体多器官功能障碍.本文通过探讨肠道菌群和脓毒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脓毒症临床干预提供思路.
    • 宋洋; 乐佳蕴; 王小翠; 李春润; 金伟
    • 摘要: 急性胰腺炎(AP)为临床常见、多发急症,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情凶险的特点。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不仅与AP的发生关系密切,还会增加急性胰腺炎重症化、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及其活性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节疗效显著,其主要机制包括纠正肠道菌群结构抑制条件致病菌增殖,增加益生菌的丰度,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肠道细菌移位,从而改善AP症状,减少并发症。现就大黄调节肠道菌群干预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支撑和借鉴。
    • 雷萌萌; 张小亚; 杨小娟; 景佩; 杨明月; 杨晓军
    •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肠道和肺部微生态结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31例VAP患者,收集患者同一天的粪便及肺泡灌洗液样本,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粪便和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菌群组成及结构的生物学信息分析,综合测序结果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一分析。结果①VAP患者肺泡灌洗液中菌群α多样性(丰度及多样性)较粪便菌群增高,其中描述菌群丰度的Ace指数、Chao指数及描述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e指数:305.89(214.39,458.66)比204.51(165.15,247.61),Chao指数:259.83(194.20,459.31)比187.67(153.28,234.01),Shannon指数:3.01(2.39,3.54)比2.55(1.86,2.95),均P0.05〕。②在VAP患者粪便及肺泡灌洗液测序结果中均存在一些肠道相关菌群,如大肠杆菌属、粪肠杆菌属、拟杆菌属及毛螺菌属等,且丰度均较高。③31例VAP患者中有20例肺泡灌洗液临床培养发现可疑致病菌,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6例、大肠杆菌5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鲍曼不动杆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且与对应的肺泡灌洗液测序一致,其中17例患者粪便测序中也存在这种可疑致病菌。④14例患者合并脓毒症,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中选取14例进行样本量匹配,结果显示,VAP合并脓毒症组描述肺-肠菌群相关性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较VAP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4±0.08比0.19±0.06,P<0.01)。结论VAP患者存在一定的肺-肠菌群相关性,在排除来源于环境和上呼吸道微吸入导致的肺部感染外,仍有一部分感染源可能来自于下消化道。
    • 雷萌萌; 张小亚; 杨小娟; 景佩; 杨明月; 杨晓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肠道和肺部微生态结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31例VAP患者,收集患者同一天的粪便及肺泡灌洗液样本,利用16S?rRNA测序技术对粪便和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菌群组成及结构的生物学信息分析,综合测序结果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一分析.结果 ①?VAP患者肺泡灌洗液中菌群α多样性(丰度及多样性)较粪便菌群增高,其中描述菌群丰度的Ace指数、Chao指数及描述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e指数:305.89(214.39,458.66)比204.51(165.15,247.61),Chao指数:259.83(194.20,459.31)比187.67(153.28,234.01),Shannon指数:3.01(2.39,3.54)比2.55(1.86,2.95),均P0.05〕.②?在VAP患者粪便及肺泡灌洗液测序结果中均存在一些肠道相关菌群,如大肠杆菌属、粪肠杆菌属、拟杆菌属及毛螺菌属等,且丰度均较高.③?31例VAP患者中有20例肺泡灌洗液临床培养发现可疑致病菌,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6例、大肠杆菌5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鲍曼不动杆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且与对应的肺泡灌洗液测序一致,其中17例患者粪便测序中也存在这种可疑致病菌.④?14例患者合并脓毒症,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中选取14例进行样本量匹配,结果显示,VAP合并脓毒症组描述肺-肠菌群相关性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较VAP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4±0.08比0.19±0.06,P<0.01).?结论?VAP患者存在一定的肺-肠菌群相关性,在排除来源于环境和上呼吸道微吸入导致的肺部感染外,仍有一部分感染源可能来自于下消化道.
    • 徐梦阳; 兰玲; 郭灿灿; 李梦莹; 陈卓然; 娄玉晗; 陈玉龙; 李修岭
    • 摘要: 目的 研究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对大鼠肠道和肝脏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探讨脑-肠-肝轴存在的可能性.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应激组(10只/组),应激组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方法持续刺激4周制备慢性应激模型,对照组大鼠不进行应激刺激,正常饲养.造模结束后,纳入对照组大鼠10只,应激组大鼠7只,采用糖水偏好实验评价两组大鼠抑郁行为.糖水偏好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16S rRNA测序分析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HE染色法检测回肠和肝组织病理损伤,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组织闭锁蛋白(occludin)、肝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水平.大鼠门静脉取血,偶氮显色法鲎试验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大鼠腹腔动脉取血,血液生化法检测肝功能.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STAMP软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菌群丰度差异.结果 应激组大鼠糖水消耗量[(7.86±0.90)ml]、糖水偏爱率[(43.06±5.65)%]均低于对照组大鼠[(15.10±1.51)ml、(76.81±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3,11.16,均P<0.01).慢性应激使大鼠肠道组织出现病理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回肠绒毛变长[(448.93±12.71)μm,(497.12±16.72)μm;t=-5.88,P<0.01]、变粗[(81.99±16.54)μm,(133.93±6.78)μm;t=-7.12,P<0.01],occludin 蛋白表达明显下调[(0.236±0.011),(0.130±0.026);t=9.12,P<0.01],LPS 水平明显上升[(18.83±2.62)EU/L,(38.64±2.51)EU/L;t=-5.79,P<0.01].大鼠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在慢性应激作用下发生偏移,应激组大鼠肠道WPS-2菌门丰度较对照组升高(t=2.76,P<0.05).慢性应激使大鼠肝脏组织出现病理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肝组织 TLR4蛋白表达增加[(0.169±0.014),(0.475±0.034);Z=-2.37,P<0.05];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血清 ALT[(39.7±6.2)U/L,(82.9±43.1)U/L;Z=-2.35,P<0.05]、AST[(130.9±28.9)U/L,(472.7±263.3)U/L;Z=-2.64,P<0.05]水平升高,尤以AST变化明显.结论 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肠道和肝脏同步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慢性应激致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肠道通透性增加,LPS经门静脉血入肝,作用于肝内TLR4有关.
    • 徐晓丹; 詹江华
    • 摘要: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在宿主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免疫应答等活动中发挥作用,还与宿主健康疾病状态密切相关.作为肠-肝循环的重要媒介,肠道菌群的稳态将直接影响肝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此外,手术本身伴随的肠屏障功能减退、免疫功能抑制等又进一步加重菌群比例的失调和菌群移位的发生.基于此,本文系统综述了胆道闭锁不同阶段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特点,分析菌群变化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强调恢复菌群结构治疗对于改善术前状态、增强受者手术耐受程度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性,可为未来葛西术后及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并发症的研究及预防提供参考.
    • 邬兴炳; 李情操; 陆才德
    • 摘要: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干预在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预防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移植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7岁.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选取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干预患者纳入干预组,常规治疗患者纳入对照组,各25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肠道菌群结构,比较术后肠道细菌移位和腹腔感染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肠球菌均呈上升趋势,而肠杆菌下降,非发酵菌和念珠菌均无明显变化.术后第15天干预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和念珠菌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干预组术后第7天和第15天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肠杆菌和术后第15天肠球菌相对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干预组术后第7天和第15天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率32.0%(8/25),其中6例为肠道细菌移位引起的腹腔感染;干预组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率为8%(2/25),其中1例为肠道细菌移位引起的腹腔感染.干预组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道细菌移位且腹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干预,改善术后肠道菌群失衡,可以降低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对于减少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起到积极作用.
    • 邵瑞飞; 杨艳; 郑志榕; 赵世民; 陈国兵
    • 摘要: 肠道菌群是寄生在人体肠道内数量庞杂的微生物群."肠-肺"轴是连接肠道和肺部的双向轴.肠道菌群和"肠-肺"轴参与了脓毒症的发生与发展.脓毒症发生时,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菌群失调,细菌移位,肺为最先发生损伤的器官,肺部感染也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 晏新; 徐奎
    • 摘要: 目的 研究两种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细菌移位及肠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分成三组,分别是假手术组(SHA组,20只)、HES组(6%质量分数的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溶液,20只)、RS组(格林液,20只);针对HES组、RS组进行可控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备,在液体复苏1h、24h将所有大鼠处死,并分析三组大鼠TNF-α、大鼠细菌移位、MPO活性等指标的改变,同时对所有大鼠展开病理检查.结果 通过结果 分析发现HES组、RS组在病理检查、放血量、死亡率等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比SHA组,HES组、RS组TNF-α、菌落计数等指标明显升高,RS组1h显著低于HES组1h,RS组24h则明显高于HES组24h,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格林液能够显著改善复苏1h的肠道功能,HES则能够显著改善复苏24h的肠道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