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立地质量

立地质量

立地质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专利文献105284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河北林业科技、林业勘察设计、辽宁林业科技等; 立地质量的相关文献由357位作者贡献,包括江希钿、蔡学林、于洪波等。

立地质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05284 占比:99.85%

总计:105437篇

立地质量—发文趋势图

立地质量

-研究学者

  • 江希钿
  • 蔡学林
  • 于洪波
  • 冯仲科
  • 刘明国
  • 华伟平
  • 吴宏炜
  • 吴恒
  • 庄崇洋
  • 张伟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俊忠
    • 摘要: 使用福建省“一类”和“二类”调查样地中杉木为优势树种的调查数据,采用理查德方程分林分起源和立地质量建立福建省杉木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每公顷蓄积量等调查因子的林分生长模型,采用改进单纯形法拟合求解参数。建立的杉木各类林分因子生长模型相关系数在0.917 8~0.993 6。经过检验,模型的相关系数R均在0.97以上,精度P均大于97%,达到应用要求,可以为福建省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提供依据。
    • 李清顺; 王得军; 孙景梅; 刘勇
    • 摘要: 利用重庆市南川区马尾松解析木数据,选择合适的导向曲线方程,建立基于导向曲线的立地指数和立地形模型,并对立地形的适用性进行说明.根据散点图和三倍标准差对解析木数据进行了选择,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圆盘记录对.采用5种常用的经验生长方程对年龄-树高、胸径-树高进行拟合,根据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 ES、AIC、方程的参数变动系数以及拟合曲线对方程进行选择;根据选定的方程,求出其连续生长量方程和平均生长量方程,并采用matlab绘制出其曲线方程,根据连续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次相交后的下一个龄(径)阶,选择出基准年龄(胸径);利用标准差调整法进行编表,编表后采用成对T检验方法对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和立地形的表达精度在95% 水平下显著,平均总相对误差和相对总误差都<5%,而预估精度分别达到了99.18% 和99.22%,说明所编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精度较高,能够满足编表需要.根据导向曲线绘制生长量曲线方程的方法确定基准年龄和基准胸径的方法准确可行;由于龄阶和径阶的选择差异,导致立地指数级不同,同时影响了立地形与立地指数的编表质量;由于树木的生长特性,立地形在表示立地质量时,在林木的早期将会低于立地指数,在树木生长的中后期将会高于立地指数;立地形的适用性取决于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相关性越强,立地形就越准确,在选择合适的优势木的情况下,立地形可以取代立地指数来表示林地质量.
    • 魏秋桂
    • 摘要: 以福建省永安市森林立地质量为研究对象,以海拔、坡向、坡度、土层厚度、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作为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因子,在研究区内等公里网格选取118个样地点,以森林立地质量为观测值,以森林立地类型评价因子为控制变量,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对森林立地质量主导因子进行了量化,建立了二者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和处理.随机选取68个点建立数学模型(F=0.66,F=2.744>F0.05=1.96),然后反演研究区域的森林立地质量,并利用剩下的50个样地点进行了验证,验证精度可达80%,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表明:以上5个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因子能较好地反映森林立地质量,其中主成分分析显示海拔为首要制约因子.基于3S技术,将定性的森林立地质量各影响因子的评价转为定量评价,可预测林地生产潜力,为合理的森林培育和经营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 张博; 陈科屹; 周来; Sajjad Saeed; 张雅馨; 孙玉军
    • 摘要: [目的]优化地位级划分策略的效率并提高立地质量分级的准确性,提出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地位级模型和立地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标准差调整法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级并评价了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国有林场418个杉木纯林样地的立地质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具体为:以林分树高生长量趋于稳定和杉木达到成熟龄为标准确定基准年龄(A0).采用标准差调整法并按标准年龄时树高值和地位级距构建地位级曲线簇,并划分了 8个地位级.采用分位数回归法以导向曲线为基础,根据数据分布特点,指定8个分位点(0.01,0.05,0.15,0.30,0.70,0.85,0.95,0.99)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并以分位数曲线划分地位级.[结果]根据林分平均高与各分级曲线树高预测值的差值平方和(或差值绝对值)最小的原则,分位数回归模型在林地地位级划分方面虽与传统方法无显著差异,却显著提高了划分效率,并准确地实现了对杉木人工纯林地位级的评价.[结论]分位数回归模型可描述、分类、预测和验证林分生长与地位级之间的关联性,基于导向生长模型的分位数回归曲线簇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地位级下杉木树高的变化规律,从而全面准确地预测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
    • 张国飞; 岳彩荣; 王雷光; 李春干
    •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应用机载激光雷达(Lidar)数据建立的林分蓄积量模型的反演精度.以高峰林场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森林对Lidar分位数高度、水平结构参数等变量重要性排序,构建蓄积量估测基础模型(不考虑立地质量分级)和优化模型(考虑立地质量分级).结果表明:105块样地中有23块低立地生产力样地(LSP),有82块高立地生产力样地(HSP);在不同立地质量分级样地中,对树高和胸径进行logistic最小二乘回归曲线,胸径-树高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基础模型和优化-A_B模型估测的蓄积量在总体样地和HSP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LSP上差异极显著(P0.05);基础模型估测的蓄积量和实测蓄积量在HSP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LSP差异极显著(P<0.001).由分位高度(PH90)和实测蓄积量生成(含HSP和LSP)的两个伪模型曲线表明,在HPS中,实测蓄积量与PH90呈近似线性关系,在LSP中,蓄积量与PH90呈非线性关系;分位数高度(PH)、郁闭度与森林蓄积量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并且提供了森林水平结构和垂直的变化.森林蓄积量估测最优模型的平均R2值大于0.8,模型的可靠性和鲁棒性为亚热带森林蓄积量估测提供了可能.
    • 闵志强; 胡云云; 王得军; 孙景梅; 李宏韬; 李卫忠
    • 摘要: 利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选取秦巴山区天然栎类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竞争指数确定优势木及其竞争等级;根据优势木和立地主导因子确定立地质量等级;将竞争等级和立地质量等级作为哑变量逐步参与胸径、树高生长过程拟合,确定最优生长模型.研究发现:栎类天然林的立地主导因子为海拔、坡向和土壤厚度;胸径、树高生长模型的最优基础模型均为Gompertz模型;胸径生长模型以竞争等级哑变量位于参数a,c时拟合结果最好,其中R2值和Pa值分别为0.834和98.17,较基础模型分别提高13.16%,0.59%;树高生长模型以立地质量等级哑变量位于参数a,b时拟合结果最好,其中R2值和Pa值分别为0.717和98.26,较基础模型分别提高16.59%和0.65%;当胸径和树高模型引入第二类哑变量时,模型精度虽有提升但效果不明显.分析秦巴山区不同生长条件下天然栎类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规律,建立林分生长模型,以期为天然栎类次生林修复与林分质量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 张伟志; 吴宏炜; 黄光灿; 田意; 庄崇洋; 江希钿
    • 摘要: 在木荷人工林中,基于哑变量模型法构建树皮厚度模型,以提高预测模型参数的稳定性,为木荷人工林出材率计算和经济价值评估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福建省南平市213块木荷人工林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选取19个包含胸高处、任意高度处、相对树皮厚度和去皮直径的理论方程作为构建木荷人工林树皮厚度的基础模型,使用R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分析,运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Erms)、和方差(Ess)、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准则(BIC)等模型评价指标,结合含熵值的TOPSIS法筛选出拟合度较高的4个基础模型(M1、M10、M12、M16),进一步构建含龄组和立地质量哑变量的木荷人工林树皮厚度模型.用于建模的胸高处样本数为130个,任意高度处、相对树皮厚度和去皮直径样本数为2386个,用于检验模型拟合效果相对应的样本数分别为55个和1013个.结果表明:含龄组哑变量胸高处、任意高度处、相对树皮厚度模型(M20、M22、M25)的R2分别为0.9769、0.9214、0.9111,比基础模型(M1、M10、M12)的R2(分别为0.6981、0.5540、0.5056)提高了39.9%、66.3%、80.2%,有了明显提升;含龄组哑变量去皮直径模型M27的AIC为21.62,BIC为76.44,比其基础模型M16分别降低了95.8%、85.46%.通过含熵值的TOPSIS法对模型指标综合评价,并经模型配对t检验,这4个含龄组哑变量模型(M20、M22、M25、M27)拟合效果更佳,适合于福建木荷人工林树皮厚度预测.
    • 陈敏; 叶金盛; 刘萍
    • 摘要: 基于2017年广东省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马尾松77块固定样地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评价马尾松立地质量.结果表明:砾石含量、土壤厚度、地貌、坡位、腐殖质层厚度、坡度和枯枝落叶层厚度等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32%,对马尾松立地质量综合影响较大;阈值为0.081时77个样地可以聚为4类,Ⅰ、Ⅱ、Ⅲ、Ⅳ类型单位面积蓄积分别为59.41,45.38,80.07,73.48m3/hm2,Ⅲ和Ⅳ类型明显高于Ⅰ和Ⅱ类型,砾石含量、土壤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和枯枝落叶层厚度等立地因子对马尾松立地质量影响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