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联系

空间联系

空间联系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2408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历史学习(高考)、城市问题、华东经济管理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经济专业分会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民航建设——2008年学术研讨会、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空间联系的相关文献由417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晓华、尹娟、张勇等。

空间联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408 占比:99.71%

总计:82648篇

空间联系—发文趋势图

空间联系

-研究学者

  • 于晓华
  • 尹娟
  • 张勇
  • 张玉强
  • 方创琳
  • 朱慧
  • 李民梁
  • 杨俊宴
  • 董少华
  • 黄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素; 邓林
    • 摘要: 以成渝城市群4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的引力模型,对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城市发展规模完善,成都和重庆在人口分布、产业分布、城镇化率等各方面各有优势。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具有邻近地域指向性、中心城市指向性、交通指向性和相互强联系的特点。完善交通路网结构,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加强多方交流,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可促进成渝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 周欢; 黄金; 邹筱
    • 摘要: 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法测算出湖南省各节点城市的物流综合实力,并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出整个湖南省的物流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间的物流联系程度整体偏低并且各地区差异较大,具有“质量效应”和“距离效应”,总体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特征;物流空间结构表现为显著的3级圈层结构特征,周边城市围绕中心城市长沙形成了“核心—抱团”的空间组织形式;整体网络联系过度依赖长沙的辐射带头作用,缺乏合理的梯度层级城市充当中介桥梁,导致长沙的龙头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基于此,还依据分析结果从基础设施完善、通省合作、培育新增长极等方面为促进湖南省物流协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 李桂杰
    • 摘要: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时空观念素养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进行准确的理解。笔者尝试以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的教学为例,探析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路径。
    • 朱可嘉
    • 摘要: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研究价值凸显,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相关研究多以单个传统村落为对象进行保护分析,缺少区域视角下传统村落的整体性研究。文章基于交通数据,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内传统村落的空间联系进行分析,为传统村落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 王萌; 王艳
    • 摘要: 本文基于空间相互作用视角,分析我国7个城市群构成的5组“城市群——交集城市”空间联系特征,归纳城市群交集城市的发展模式,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城市群组中的交集城市发展模式相似的可能性较高,交集城市大都以均衡融通型为主要发展模式,少数城市以极化型为主要发展模式。据此,可对一些城市群的交集城市做出一定的政策探究,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精准施策。
    • 张志敏; 季楠; 李传斌; 王振
    • 摘要: 手机信令数据可以反映城市间的人员流动,通过相应的算法和约束条件可以通过人流活动轨迹和活动强度反映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群间的联系量和联系方向作为空间联系衡量的指标,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联系。结果表明:联系量表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城市间联系以邻近联系为主,跨越行政区的联系略显不够;吸引量表征的城市吸引力中,吸引力强、等级结构高的区县多为人流活动频繁的市辖区;对外联系流向表征的优势流中,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临沂市在优势流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处于城市群等级结构中的第一级城市,泰安、烟台、菏泽、聊城处于城市群等级结构中的第二级城市。
    • 李梦杰; 刘德林
    • 摘要: 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职能强度模型和修正的空间引力模型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空间联系强度及结构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强度、综合发展质量及城市空间关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核心-边缘”特征明显,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和断层现象;(2)中心城市存在单极化发展、职能弱化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3)城市联系强度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特征、交通可达性与空间集聚性.
    • 李林汉; 袁野; 田卫民
    • 摘要: 本文采用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际的相关数据,从互联网普及率、信息产业相关从业情况、数字产业相关产出情况等5个方面选取指标。测算出31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水平。同时,从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关联网络,实证研究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形式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现象,区域差异明显;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市)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数字经济发展较快,且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区、市)对周边地区的空间外部溢出效应更加显著。最后提出政府应该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效应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监管引导的建议。
    • 李志英; 陈宁歆; 裴玉力; 陈涛; 王晓云
    • 摘要: 云南省作为典型高原山地区域,地质环境多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约束明显,山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发的空间结构问题突出。结合滇中高原山地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特点,从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用地扩展三方面,构建高原山地城市空间综合评价模型,研究1994、2002、2010、2018年滇中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4—2018年,城市群逐渐呈现出高首位度、高紧凑度的“单核结构”关系,城市用地扩展则呈现出“快速规则扩展-快速不规则扩展-慢速规则扩展”的用地变化过程,用地的形态特征也对应呈“单点外延-多点外延-单点填充”的3个阶段。城市群由“单中心”向“一主多副”的等级结构转变。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变主要受地形、交通道路网络、经济产业结构和政府调控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政府主导、经济驱动、环境约束的特征。应倡导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经济综合体;重整、优化道路空间资源,加强资源要素流动;完善刚性生态保护规划以增强约束,强化“三线”的统筹管控。
    • 黄文莲
    • 摘要: 空间观念是时空观念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在特定的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空间框架内,才可能对事物有准确的理解。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空间指的是地理空间,即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利用历史地图,讲述历史事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变迁,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助力历史教学。现以“罗马地理位置的改变影响罗马法的发展变化”的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利用空间观念实现对历史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