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业基础科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8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88005篇;相关期刊550种,包括地理教学、生态学报、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5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九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等;空间尺度的相关文献由239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军、姚文艺、李辉等。

空间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8 占比:1.17%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8005 占比:98.78%

总计:89096篇

空间尺度—发文趋势图

空间尺度

-研究学者

  • 王军
  • 姚文艺
  • 李辉
  • 王斌
  • 王玲玲
  • 王纪华
  • 董莹莹
  • 蔡强国
  • 马海涛
  • 侯嫚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邹益
    • 摘要: 空间尺度思想是地理学的四大思想之一.新的高考改革强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空间尺度与区域认知关联度大,区域作为空间划分的基本组成单元,使得空间尺度及其思想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近5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为例,依据空间尺度思想从空间尺度划分、空间尺度关联、空间尺度效应、空间尺度选择、空间尺度转换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了系列教学启示.
    • 施晓丽; 蒋林林; 罗兰
    • 摘要: 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本文以279个地级市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分析数字经济在地级市尺度上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作用。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是一个局部变量,在空间上呈现出空间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推进,其空间作用尺度不断扩大,逐渐向全局变量转变,且数字经济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较强;调节效应检验证明,由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备,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全局变量,不再具有空间异质性。因此,通过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穆贵玲; 郑江丽; 王行汉; 马志鹏; 刘晋
    • 摘要: 【目的】农业用水总量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总量红线和效率红线控制的重要指标。目前遥感蒸散发模型在珠江片区域蒸散发量估算和净灌溉水量评估的应用度不高,对其空间适用尺度缺乏研究。【方法】以广西区为例,通过试验观测-遥感解译等技术计算不同空间尺度遥感蒸散发量,并与相应尺度直接量测的净灌溉水量建立线性相关关系,根据相关系数,得出误差最小的空间尺度,从而建立一套更准确、快速、有效的最优空间尺度下,根据遥感蒸散发量进行区域净灌溉水量估算的方法。【结果】在较大的广西区、片区尺度,净灌溉用水量和遥感蒸散发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8以上;对比广西区和桂中片区净灌溉用水量实测结果与遥感估算结果,误差均在0.5%以内。【结论】在片区和广西区等较大尺度,遥感测算结果的可信度较高,遥感蒸散发模型适用性较强,其估算结果可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和农业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 周韵
    • 摘要: 汶川地震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北川新县城,通过规划设计者和建设者的艰辛努力,一座羌族文化特色浓郁、山欢水簇、建筑精美、热闹繁荣、生机勃勃的北川新县城已经重新崛起。重建过程中保留了文化气息、山水格局,精心营造了空间尺度、城市界面和建筑风貌,成为了灾后重建地区城市建设的样板。
    • 张青
    • 摘要: 农村老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构建农村互助养老设施居室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深入实地调研邯郸市农村地区4家互助养老设施,总结居室现状问题,进而分析农村空巢老人对居室空间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从弹性化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农村互助养老设施普适性居室空间的最小适宜尺度,以期为农村互助养老设施的建设提供参考。
    • 包是杰; 裘鸿菲
    • 摘要: 城市在运转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来自自然灾害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韧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理念,不仅是当前风景园林学科的热门研究内容,而且也得到了国内外各学科的重视。通过CNKI,WoS两个中外知名文献数据库获取文献,运用CiteSpace进行分析,分别从中外两个维度总结文献发表特征、关键词演变特征。梳理了国内外韧性城市的研究脉络,发现研究快速发展且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趋势,可划分为起步期、爆发期和趋稳期。从空间尺度、功能目的和评估方法三个方面梳理了研究重点并比较中外研究特征,总结了研究不足,提出了未来进一步发挥交叉学科优势,以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风景园林学科内涵的丰富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 学校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低造价成为设计的前提。同时,特殊的使用群体也要求设计更加谨慎。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于用地周边的居住区。自由紧密排布的小房屋、曲折的村道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元素。设计从“村落”的原型入手,将学校按照使用功能拆分为若干个小体量建筑。各体量顺应用地边界自由布置,尽可能围合成内向的活动院落。低层高密度的校园空间特质、灵活的体块布局与周边村落相得益彰。从村落到学校,空间尺度自然过渡,增强学生对校园空间的认同感。
    • 刘滢; 翟越; 于戈; 周长
    • 摘要: 以哈尔滨市、长春市为例,采取实地调研方式了解康复医疗机构运动康复区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脑卒中患者基本尺度及康复器械单个和多个组合的空间尺度,最后提出康复器械的最小使用面积,以期对运动康复区的康复器械尺度模数化且集约合理布置,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 戴春; 史书沛
    • 摘要: 在过去数十年粗放城市发展模式影响下,大型封闭街区出现在许多城市地区中,并导致了交通堵塞、街道失去活力等诸多城市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开放街区为后续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文章以当前开放街区研究的重点问题为线索,回顾了中国开放街区的理论研究,同时整理了2021年6月26日"可持续开放街区在中国"论坛中王建国、崔愷、张永和、庄惟敏与黄文亮对上述问题进行的进一步的讨论。
    • 阮梦婕; 关艺蕾; 朱春阳
    • 摘要: 探究空气温湿度与环境影响因子间的空间尺度相关关系,界定关键影响尺度范围,可为合理规划城市公共开敞活动空间建成环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武汉市8块城市广场下垫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夏季空气温湿度值、广场-行道树温湿度差值、日较差值与测试点周边25~3000 m缓冲区内地表温度、硬质下垫面面积、绿地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交通道路长度和人口密度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气温与测试点周边50 m缓冲区地表温度变量相关性最显著;相对湿度与测试点周边100 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变量和硬质下垫面面积变量、250 m缓冲区NDVI变量、500 m缓冲区地表温度变量相关性最显著。2)广场-行道树温度、相对湿度差值分别与测试点周边2000 m、3000 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变量最显著相关。3)温度、相对湿度日较差分别与测试点周边500 m、1000 m缓冲区内交通道路长度变量最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夏季城市广场空气温湿度与周边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增加广场建成环境周边绿地面积、减少硬质下垫面面积、提高NDVI、减少交通道路长度可有效改善城市开敞空间的温湿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