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称谓语

称谓语

称谓语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784篇,主要集中在汉语、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3篇;相关期刊453种,包括青春岁月、商场现代化、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第十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等;称谓语的相关文献由778位作者贡献,包括谢燕琳、王佳、金志军等。

称谓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0 占比:96.6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23 占比:2.85%

总计:807篇

称谓语—发文趋势图

称谓语

-研究学者

  • 谢燕琳
  • 王佳
  • 金志军
  • 刘肇旭
  • 姚玉迎
  • 彭如青
  • 李占芳
  • 何英楠
  • 李静
  • 王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娟
    • 摘要: 常见词"哀",由"吊唁""悼念"的本义引申出"悲哀,怜悯"义,再由"怜悯"义引申出有怜惜、怜爱的"爱护、爱惜"义,再扩展到普遍意义的"爱"."哀"作为谥号与其"怜悯"义有关,姓氏"哀"可能就是源于谥号.来源于方言或戏曲的称谓语"哀家",此写法只是记音字,其背后的含义与皇帝丈夫是否在世无关,与皇族女性婚否无关."哀家"是皇族比较有身份的女性的一种自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它也代指某位特定的皇族女性,即有时是他称.
    • 刘晓轩
    • 摘要: 仫佬族民间故事是仫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称谓语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在英译这些民间故事时,通过使用归化策略中的替代和意译法,异化策略中的直译和音译加注法,力求将称谓语承载的文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保留在译语中。
    • 张静; 张孝进
    • 摘要: 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经年累月的日常使用中,汉语称谓语的词义以及其适用范围产生了扩大化趋势,这就是称谓语的泛化。本文立足于社会语言学角度,以“师傅”这一称谓语为例进行剖析,从研究其历时所指演变入手,找到其具有的两个泛化特征,即适用范围和使用群体的扩散性、语用功能的深化,并从历史文化变迁、大众心理因素和社会的变化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产生泛化的原因,对称谓语泛化现象进行探讨。
    • 汪美琼
    • 摘要: 针对“老铁”这一语言传播现象,从模因论概念和模因周期理论角度分析“老铁”的来源及其复制、传播和语义演变的过程,并探讨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生成机制。“老铁”成为强势模因的外部环境有两点:一是社会称谓语竞争激烈,但有时又无称谓语可用的情况;二是经济原因,内部生成机制主要为“老铁”语言模因本身的信息元表征能力和人们的从众心理取向。
    • 周雅雯
    • 摘要: 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该文拟以社会文化为背景,讨论英汉语言中称谓语的不同及其体现的文化差异,分析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和两种民族心理的不同根源,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称谓词语英译的方法。该文提倡译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在译文通畅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体现其民族文化,从而更有利于英汉民族跨文化交流。
    • 沈雨晴; 轩文如
    • 摘要: “宝宝”一词属于社交称谓用语,它的泛化是指说话人以“宝宝”称呼年龄处于非婴儿阶段的人,用来替代常规的直接称呼名字的方式。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视域出发,从称谓语的语义、语用等方面入手,探讨“宝宝”词群效应的构成特点、泛化成因,并揭示该称谓泛化的一般规律和所蕴含的社会心理。
    • 王迪
    • 摘要: “先生”一词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称谓语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交际作用。本文以历时发展的视角切入,结合语用理论和BCC语料库中“先生”的历时使用频率,探究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发挥的交际作用和语用功能。
    • 田雨
    • 摘要: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而被赋予的称呼和名称,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学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称谓语,它们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官职称谓,这些称谓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学习这些称谓语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内容以及能在生活中准确使用称谓语。对中学文言文中的称谓进行探本溯源和古今类比,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称谓语,灵活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殷成竹
    • 摘要: 墓碑作为纪念逝者的重要符号形式,其对逝者身份认同的话语表征与建构需要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了北京某公墓墓碑文本的亲属类称谓语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其意义变迁。研究发现,称谓语使用呈现了“死亡”意义的弱化乃至消失的趋势;同时,不同亲属类型的称谓语,其评价意义的取向也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家庭依旧是殡葬活动的中心,但时代的发展也使得其重心从强调仪式性转变到强调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
    • 姚一发
    • 摘要: 文学的翻译过程往往会受到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从而产生语言变异现象。越南译者潘景忠将金庸《神雕侠侣》译介到越南后,表现出有别于原著的文化特征,得到越南受众认可与热捧。文章拟从译介学角度,以译本中误译的称谓语为切入点,考究潘氏译本的语言变异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越南儒家思想的文化适应是产生译本语言变异现象的重要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