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内变异

种内变异

种内变异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2980056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8年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科学与开发研讨会、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第二届药品技术审评研讨会等;种内变异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秦路平、刘树生、吴杰等。

种内变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980056 占比:100.00%

总计:22980137篇

种内变异—发文趋势图

种内变异

-研究学者

  • 秦路平
  • 刘树生
  • 吴杰
  • 张汉明
  • 张铁军
  • 施祖华
  • 杨永平
  • 杨永红
  • 杨继
  • 王东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朝阳; 罗应华; 于瀛; 蒙检; 杨海菊
    • 摘要: 植物功能性状种间性状变异反映不同物种的生活史对策,种内性状变异反映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性状应答。人工林均一的环境有利于深入分析不同树种种内和种间变异。该研究以南宁良凤江林场的四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灰木莲(Magnolia blumei)和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叶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高度的不同种植物大部分叶功能形状差异显著,只有极少数叶功能性状差异不显著。相较于其他三种植物,红锥的叶鲜重、叶厚度、叶面积、叶干重、比叶面积和叶含水率较小,但红锥的比叶重、叶干物质量和叶组织密度较大。(2)不同高度的同一树种叶功能性状存在差异,不同的树种差异表现不同。高度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为灰木莲>望天树>观光木>红锥。随着高度的变化,9种叶功能性状中,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表现最稳定,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较大;比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比叶重呈上升趋势。(3)随着树龄的增大,灰木莲的叶功能性状变化最大,红锥的叶功能性状表现最稳定,树龄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为灰木莲>观光木/望天树>红锥。9种叶功能性状中,受到树龄影响最大的是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影响最小的是叶鲜重、叶干重和叶面积;四种树种的叶功能性状随树龄的变化差异显著,但不具有明显规律性。(4)叶干物质量与叶厚度相关性不显著,叶含水率与叶厚度、叶面积、叶干重和比叶重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各功能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结果可知,植物各功能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彼此相互协调适应环境的变化。该研究结果对于乡土珍贵阔叶树种的人工林种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刘文倩; 李家湘; 龚俊伟; 赵丽娟; 项文化; 程幸; 王维嘉; 张意灵
    • 摘要: 厘清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及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对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中亚热带柯(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为对象,测量了1 hm^(2)固定监测样地内6个优势树种的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厚度(LT)、叶片碳(LC)、叶片氮(LN)、叶片磷(LP)含量和叶片碳氮比(LC∶LN)8个功能性状,采用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PCA)法分析了群落叶片功能性状的生活型、种内和种间变异及性状间关系。结果表明:(1)群落内叶片功能性状种内、种间差异显著,变异中等(CV:0.02—0.59),其结构性状的可塑性较化学性状保守,变异格局符合“性状空间变异分割假说”;针叶树种的LA、SLA显著低于阔叶树种,常绿树种的LC和LDMC最小,而落叶树种的SLA、LN和LP最大以及LT和LC∶LN最小。(2)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生活型和种间变异,种内变异亦有显著贡献;生活型对多数性状的贡献率较大,其对LDMC、LC∶LN的贡献分别高达93.11%和91.76%;种间变异(LDMC除外)对结构性状的贡献率均高于化学性状;种内变异对LP的贡献率(23.66%)较种间变异高。(3)叶片性状之间多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针叶树和阔叶树在PCA排序图中聚集于不同区域,叶经济型谱在柯-青冈群落中具有适用性。不同树种通过叶片结构、化学性状之间的权衡策略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实现群落物种共存。结果可为理解森林群落物种的环境适应策略、预测群落动态变化和制定植被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冯家宝; 范顺祥; 侯煜飞; 剧永望; 马天蕊; 高英月; 张志东
    • 摘要: 探索植物种间和种内功能性状之间联系或权衡,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群落构建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河北省塞罕坝保护区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84个草本样方(1 m×1 m),测量了草本植物5个主要功能性状(叶绿素质量分数、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质量分数、叶氮质量分数、叶磷质量分数),选取物种多度较高的优势种23种(C3植物13种,C4植物10种),进行植物功能性状种间和种内变异分析.结果表明:5个功能性状在C3和C4草本植物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C3植物的叶绿素质量分数、比叶面积、叶氮质量分数、叶磷质量分数均大于C4植物.C3和C4植物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和比叶面积种内变异系数较大.相对于C3植物,C4植物功能性状种间变异系数总体较大表现出更高的可塑性.C3和C4植物一些功能性状在种间表现出的相关性和差异性要高于种内水平,但是种内变异系数为15%~40%,在进行相关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时同样不可忽视.
    • 孙吉嘉; 张贝; 陈曦; 邓里; 文军; 同号文
    • 摘要: 江西萍乡杨家湾2号洞是发育在二叠系灰岩中的溶洞,其中充填了晚更新世的黏土和沙砾堆积;自2015年至今已经挖掘6次,出土了万余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野猪牙齿化石约占49%,代表目前我国更新世野猪牙齿化石最为丰富的地点.将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猪科动物牙齿化石(尤其是犬齿和第三臼齿)与我国南方特有的化石种裴氏猪(Suspeii)和小猪(Sus xiazhu)及盐井沟出土的野猪化石进行了牙齿形态学比较研究和一系列数据分析(包括散点图、回归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等);所有雄性下犬齿均属于野猪型,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猪科化石可全部归入野猪种(Sus scrofa);尽管雄性下犬齿和上第二及下第三臼齿测量数据的变异范围很大,但都在野猪的变异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还利用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野猪第三臼齿化石进行了种内变异研究,上、下第三臼齿的散点图各自聚为两大聚集区,这一结果很可能是由性别差异所导致而非不同属种混合.中国南方地区早更新世之后的猪科动物基本只有野猪一种,这与毗邻的东南亚地区不同;东南亚的猪科动物十分多样,并且绝大多数具有爪哇疣猪型犬齿.
    • 魏圆慧; 梁文召; 韩路; 王海珍
    • 摘要: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自我调控能力.以塔里木干旱荒漠区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自然生长状况下胡杨叶功能性状对地下水埋深(GWD)的响应及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揭示胡杨对极端干旱荒漠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胡杨7个叶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程度不同(9.20%—40.02%),叶面积(LA)变异程度最大,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叶片含水量(LWC)变异程度较低,GWD梯度上表现出较大的分化变异特征.叶性状在不同GWD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GWD呈极显著相关(P<0.01).比叶面积(SLA)、LA、LWC与叶干重(LD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厚度(LT)、叶组织密度(LTD)、LDM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LDMC与LT、LTD,LWC与LA、SL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反映胡杨通过叶性状间的相互调节与权衡来适应干旱荒漠环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A、LT对GWD变化最敏感,可间接借助这2个性状来预测干旱荒漠区地下水埋深变化.随GWD降低,胡杨SLA、LA、LDM、LWC减小,而LT、LTD、LDMC增大,其由高生长速率、资源利用能力的开拓型策略转变为以增强自身养分储存、防御能力的保守型策略,拓宽了生态幅和增强其在干旱逆境的适合度.可见,极端干旱荒漠区胡杨形成了小的LA、SLA、LDM,大的LT、LDMC、LTD等一系列有利于减少水分散失、储存养分和增强耐旱能力的干旱性状组合,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贫瘠环境的生态策略.
    • 陈春; 何建平; 郑诗璐; 吴雁南; 王莹; 徐高福; 于明坚
    • 摘要: 在异质性生境中,种内功能性状变异有助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而影响种群更新、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过程.探讨了种内叶经济性状的变异及受生境异质性的塑造情况.以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的常见种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的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0株檵木幼苗个体水平的7个叶经济性状(比叶面积SLA、叶全碳量C、叶全氮量N等)及其对应的生境因子(郁闭度、土壤全碳量、土壤全氮量等),采用相关性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探讨片段化森林中檵木幼苗的种内叶经济性状变异及生境异质性对该变异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1)在7个叶经济性状所构成的21对相关性分析中,有12对显著相关.经主成分分析降维后,主成分1(PC1)占性状总变异的43.02%,主要与比叶面积、叶绿素浓度、叶全氮量呈正相关,与叶干物质质量分数和叶碳氮比呈负相关,体现了檵木的种内叶经济谱,可反映叶片的最大光合效率.(2)片段化对生境条件和叶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岛屿森林群落的郁闭度显著低于大陆.相对于大陆,岛屿中的檵木幼苗趋向于更小的PC1值(缓慢投资-收益策略);大岛边缘较大岛内部偏向于更小的PC1值.(3)生境因子中,郁闭度对PC1具有显著正效应.研究表明,片段化生境中的檵木在幼苗阶段存在叶经济谱,生境片段化可通过影响生境条件进而改变檵木幼苗的叶经济性状.随着生境片段化程度的加剧,檵木幼苗的叶经济性状逐渐向缓慢投资-收益策略靠拢.
    • 欧芷阳; 庞世龙; 何峰; 谭一波; 申文辉; 郑威; 陈始贵
    • 摘要: 以猫儿山主峰6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叶含水率(LWC)、叶体积(LV)、叶组织密度(LTD)、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厚度(LT)和比叶重(SLW)7个叶功能性状,阐明各性状的变异及相关关系,揭示物种共存机制.结果表明,7个叶功能性状种间差异显著,种间变异普遍大于种内变异,种间以LV的变异最大,LWC的变异最小;种内及种间水平上,LWC和LDMC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均为较稳定的性状;不同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SLA与LDMC在种内及种间水平上均没有显著相关性,与LT和SLW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植物通过不同叶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和协变来适应特殊微生境.
    • 张俊; 尚家辉; 程广有; 刘岩; 徐浩然; 张育僮
    • 摘要: 分析无性系对比林蒙古栎生长性状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蒙古栎两个种源间树高、胸径、冠幅和树皮厚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分别为209.99、57.08、98.65和83.02),种源1树高、胸径、冠幅和树皮厚均显著大于种源2;蒙古栎树高和胸径、侧枝生长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8799和0.54504),胸径和冠幅、侧枝生长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1917和0.49424),树皮厚和侧枝生长量呈显著正相关(r为0.48054).蒙古栎树高、胸径、冠幅、树皮厚、侧枝当年生长量和叶面积无性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分别为10.44、20.42、10.05、14.05、4.90和3.32);21号无性系树高最大,9号无性系胸径最大,14号无性系冠幅最大,21号无性系树皮最厚,19号无性系侧枝生长量最大,6号无性系叶面积最大.
    • 李莎; 王启飞; 张海春; 万晓樵
    • 摘要: 传统轮藻化石研究对中国白垩系-古近系地层界线划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轮藻属种的洲际对比却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与国际分类学方法未统一,属种名称不一致所导致.前人通过对现生轮藻藏卵器形态发育的观察发现,一个轮藻种的藏卵器钙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其螺旋细胞呈现由凹到凸的变化.文章介绍了以居群为单位的轮藻化石研究思路,居群内不同的藏卵器个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之间存在连续过渡的关系,并未出现明显的分异,我们将这些形态变化称为种内变异;种内形态分析可以对已建立的属种进行有效厘定,有助于中国与国际的轮藻化石居群进行对比.此外,轮藻生物地层学研究还需结合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分析,优先选择生态域广和地理分布范围广的分子进行生物带命名,有利于进行洲际地层对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