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禾谷缢管蚜

禾谷缢管蚜

禾谷缢管蚜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290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1世纪植物保护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等;禾谷缢管蚜的相关文献由35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良珍、刘绍友、陈巨莲等。

禾谷缢管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1.6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8290 占比:98.32%

总计:8432篇

禾谷缢管蚜—发文趋势图

禾谷缢管蚜

-研究学者

  • 郭良珍
  • 刘绍友
  • 陈巨莲
  • 陈茂华
  • 李庆
  • 刘勇
  • 刘艳
  • 叶华智
  • 孙京瑞
  • 杨益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超; 王利沙; 朱香镇; 王丽; 李东阳; 张开心; 姬继超; 雒珺瑜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共生菌与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翅型分化之间的联系,丰富对昆虫表型可塑性作用机理的认知。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禾谷缢管蚜体内细菌的16S rDNA的V3-V4变异区进行测序分析。从所有样品中鉴定出17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隶属于10门、18纲、42目、66科、98属。在属水平,Buchnera作为优势菌,丰度最高(83.21%),其次是Staphylococcus(5.25%)和Arthrobacter(2.08%)。两种翅型的禾谷缢管蚜共生菌多样性不同,无翅型禾谷缢管蚜的共生菌多样性(174个OTUs隶属于10门、18纲、66科)比有翅型(151个OTUs隶属于9门、14纲、56科)要丰富。多种OTUs的丰度在两种翅型的禾谷缢管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Buchnera在有翅型中的丰度(95.57%)显著高于在无翅型中的丰度(70.84%)。有翅型和无翅型禾谷缢管蚜的共生菌多样性和丰度存在差异。这些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可能参与昆虫翅型分化的共生菌,并对今后通过共生菌重感染以及共生菌-寄主相关基因的靶向RNA干扰等途径控制该害虫提供帮助。
    • 周丽君; 杨灯海; 胡其磊; 石凌志; 操海群; 李桂亭; 蒋兴川
    • 摘要: 为探究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与本地害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同时存在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开展了异色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捕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禾谷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方程,其日捕食量随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控害效能分别为221.88头和343.01头,其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控害效能分别为140.88头和210.93头。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禾谷缢管蚜具有较好的控害能力,其成虫对两种害虫的防控效果优于其4龄幼虫,且异色瓢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选择性强于草地贪夜蛾。
    • 王文娜; 邢鲲; 赵飞; 张利军
    • 摘要: 为了研究高温(29°C)和吡虫啉长期定向驯化对禾谷缢管蚜响应温度的影响,采用动态加热法、生命表法分别测定禾谷缢管蚜生理热耐受性、生活史性状和种群参数.结果 表明,高温和吡虫啉驯化以及当代发育高温均显著提高成蚜临界上限CTmax;与对照种群相比,高温及吡虫啉长期驯化种群分别将29°C下的CTmax提高0.66、0.47°C;但长期驯化对若蚜存活率以及成虫性状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且以吡虫啉种群更为明显.与对照种群相比,吡虫啉种群在2个发育温度下的存活率分别下降50.33%和23.13%;22°C发育温度下的成虫寿命和繁殖量分别下降5.04 d和11.53头.长期的高温及吡虫啉驯化对种群参数均有负面影响.长期高温和吡虫啉亚致死驯化在诱导热耐受性升高的同时带来生活史性状和种群生态表现的负面代价.其中,农药长期驯化带来的获利较小,代价最高,预示长期农药施用可能会对昆虫适应气候变暖产生不利影响.
    • 戚秀秀; 刘艺凝; 魏畅; 王祎; 姜瑛; 韩燕来
    • 摘要: [目的]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生长繁殖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分析施硅(Si)诱导玉米植株对蚜虫的抗性对玉米正常生长尤为重要.本研究从玉米抗氧化系统、次生代谢和信号传导途径3个方面,探究了施硅提高玉米抗蚜性的生理代谢机制.[方法]采用玉米水培试验方法,共设置4个处理:不施硅不接蚜虫(–Si–A)、不施硅接蚜虫(–Si+A)、施硅不接蚜虫(+Si–A)、施硅接蚜虫(+Si+A).分别于蚜虫侵染后48、60、72、96、120 h,调查玉米植株蚜虫密度,并取样分析玉米植株抗氧化系统(CAT、SOD、H2O2和MDA)、次生代谢(PAL、PPO、LOX和木质素含量)和信号传导物质(JA、SA)含量,以未接虫玉米3个系统中的相关成分含量为组成型抗性,以接虫前后各成分含量的差值为诱导型抗性,讨论了硅对玉米抗蚜组成型和诱导型抗性的影响.[结果]随着蚜虫侵染后时间的延长,蚜虫密度增加,与侵染后48 h相比,在–Si处理下,侵染后60~120 h时蚜虫数量显著增加了12.50%~40.18%;+Si处理下,侵染后60~120 h蚜虫数量显著增加了12.36%~49.44%;在侵染后48~120 h相同时间点下,与不施硅处理相比,施硅处理的蚜虫种群密度显著降低了15.29%~20.64%.整个培养时间内,与不施硅处理相比,施硅处理的玉米抗氧化系统中组成型CAT、SOD活性均显著提高,组成型H2O2、MDA含量分别降低了4.41%~15.35%、5.35%~17.95%,诱导型CAT活性显著增加(除侵染后72 h外),诱导型SOD活性显著降低,诱导型H2O2含量先提高后降低;施硅处理显著提高了次生代谢中组成型PAL、LOX和PPO活性、木质素含量,降低了诱导型PPO活性、木质素含量,诱导型PAL活性表现为先提高后降低,诱导型LOX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随后又降低;施硅处理显著提高了信号传导中组成型JA、SA含量,增加了诱导型SA含量43.77%~117.48%,降低了诱导型JA含量.同一时间点,无论是否施硅,组成型CAT、SOD活性、H2O2和MDA含量、PAL、LOX和PPO活性、木质素、JA和SA含量均显著高于诱导型.PCA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组成型和诱导型CAT、SOD活性和诱导型H2O2、SA含量为体现玉米抗蚜虫的组成型和诱导型抗性的较优指标.[结论]施硅可显著降低蚜虫的密度,并显著提高玉米抗氧化系统、次生代谢和信号传导途径各物质的组成型与诱导型抗性,因此,施用硅肥为玉米田间蚜虫的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 刘刚
    • 摘要: 近日,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布了2020年全省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如下。一、麦蚜监测地点:滕州对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种群分别开展吡虫啉等6种药剂抗药性监测。
    • 谭晓玲; 闫甲; 苗进; 孙靖轩; 陈巨莲
    • 摘要: 利用作物间作和挥发物释放的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推-拉"技术,可以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然而,为了实现害虫防控的农药减施增效目的,不同施药器械施药结合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新型自走式喷雾机和传统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分别对单作小麦、小麦豌豆间作、小麦豌豆间作+蚜虫报警激素反式-β-法尼烯(EBF),以及小麦豌豆间作+水杨酸甲酯(MeSA)等处理下施用杀虫和杀螨剂,系统调查分析四种处理对小麦产量、小麦蚜虫、红蜘蛛,以及相关天敌发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走式喷雾机的施药速度显著高于手动背负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器械防治小麦害虫可以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单作田中,两种施药器械对荻草谷网蚜和瓢虫平均发生量无显著影响,自走式喷雾机施药处理的禾谷缢管蚜、红蜘蛛和天敌僵蚜的发生量显著降低.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田的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和红蜘蛛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瓢虫的发生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种药械施药情况下,间作+MeSA田小麦上僵蚜量均明显高于单作田.两种施药器械施药前,单作和间作+MeSA田红蜘蛛发生量较低;施药后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红蜘蛛密度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间作+EBF和间作+MeSA的两个处理在喷药后第二次调查才达到红蜘蛛数量低峰,而同期的单作处理红蜘蛛发生数量有明显回升.总之,小麦间作+MeSA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对于麦田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控效果和对天敌的吸引保护效果最好.对麦田喷药效率、对害虫防控效果和增加小麦产量综合评价,自走式喷雾机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比传统手动喷雾器喷药可能对天敌寄生蜂有更强的非靶标作用.
    • 董文阳; 张慧慧; 陈安琪; 闫佳会; 魏有海; 马康生; 蒲陆梅; 曹世勤; 史雪岩
    • 摘要: [目的]研究明确甘肃和青海省麦蚜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方法]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5种杀虫剂对麦蚜的杀虫活性.[结果]采自甘肃省清水县、临夏县、文县的3个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氧乐果的抗性倍数介于0.54~1.92倍,均小于2倍,仍处于敏感状态.在采自甘肃省甘谷县、金昌市、民乐县、青海省湟中县的4个麦长管蚜种群中,仅青海省湟中县的麦长管蚜种群对抗蚜威的抗性倍数为3.3倍,处于敏感性下降水平,其余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为0.18~2.83倍,均小于3倍,处于敏感水平.[结论]甘肃省和青海省一些地区的麦蚜种群对5种杀虫剂处于敏感状态,这5种杀虫剂可用于这些麦蚜防治.
    • 郑庆伟
    • 摘要: 为探究蚜虫及植物病毒胁迫下小麦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以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为试虫,以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GAV株系为测试病毒,研究了蚜虫、植物病毒及两者共同胁迫下小麦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及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等解毒酶的活性变化。
    • 摘要: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为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分类管理,日前农业农村部制定了《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其中,虫害有10种,分别是草地贪夜蛾、飞蝗(飞蝗和其它迁移性蝗虫)、草地螟、粘虫(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稻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小麦蚜虫(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和麦二叉蚜)、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
    • 黄彦娜; 王雅丽; 魏静; 郭鑫; 李兰; 王康; 陈茂华
    • 摘要: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麦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兴平、礼泉、凤翔、岐山、扶风地区麦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异丙威、毒死蜱、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等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 表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其中凤翔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2.5),岐山和扶风种群对该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1.4、29.9);5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对溴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者低抗性;5个地区的试虫对氟啶虫胺腈均表现为敏感.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用于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防治,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型杀虫剂,可以在该虫防治中推广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交替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