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0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7篇、会议论文98篇、专利文献97篇;相关期刊268种,包括中国植保导刊、湖北植保、广西植保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三十一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第三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会暨农药械交易会、第二十八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等;稻纵卷叶螟的相关文献由4783位作者贡献,包括吕仲贤、刘刚、徐红星等。

稻纵卷叶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7 占比:93.28%

会议论文>

论文:98 占比:3.38%

专利文献>

论文:97 占比:3.34%

总计:2902篇

稻纵卷叶螟—发文趋势图

稻纵卷叶螟

-研究学者

  • 吕仲贤
  • 刘刚
  • 徐红星
  • 郑许松
  • 郑庆伟
  • 杨亚军
  • 张夕林
  • 张孝羲
  • 田俊策
  • 刘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瑞华; 徐四荣; 廖声记
    • 摘要: 通过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的试验结果,证实轮换交替用药、适当配药能够显著提高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适时、科学、合理用药,轮换交替用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等农业技术是高效防控水稻稻纵卷叶螟的最佳策略。
    • 郭前爽; 卓富彦; 朱景全; 林宇丰; 张政兵; 黄德超; 张素丽; 杜永均
    • 摘要: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理状态对性信息素和花香气味的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在田间性信息素和花香气味诱蛾量的动态。【方法】于2020年在广西、湖南、浙江、四川5个试验点,通过田间网捕、花香气味和性信息素诱捕稻纵卷叶螟成虫,结合解剖卵巢和精巢,比较性信息素和花香诱捕的基本迁入型(强迁飞型)、本地繁殖型(居留型和扩散型)、大部迁出型(强迁飞型)稻纵卷叶螟蛾在嗅觉行为上的差异。按测报行业标准调查田间各龄虫量及其动态,分析田间性信息素诱和花香诱蛾量的动态与田间调查各龄幼虫种群数量和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调查网捕和花香诱雌蛾成熟卵巢比例随不同生理状态和季节的变化。【结果】基本迁入型稻纵卷叶螟在迁飞过程中可能已经交配,在着陆后有一段交配间隔的行为静止期,之后先对性信息素有反应,产卵的后期对花香气味有反应,其时间差基本上就是产卵前期。本地繁殖型稻纵卷叶螟对性信息素反应强,性信息素诱效果好,但花香诱捕效果差。大部迁出型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诱捕反应低,其雌雄蛾对花香气味诱捕反应也很低。基本迁入型花香诱雌蛾卵巢级别比较高,特别是卵巢Ⅴ级、已产卵的比例远高于网捕雌蛾。本地繁殖型种群,花香诱捕到的雌蛾交配次数显著高于田间网捕的,如湖南攸县,花香诱Ⅴ级卵巢雌蛾的交配次数为3.5±1.0,最高5次,而网捕的Ⅴ级卵巢雌蛾的交配次数为2.6±0.4,最高3次。雄蛾精巢体积大小是田间网捕>性信息素诱>花香诱。性信息素诱雄蛾的死亡率显著低于花香诱雄蛾的。花香诱捕的时间发生在整个晚上,黑暗后出现第一个高峰,而性信息素诱发生在凌晨1∶00时后至天亮结束。从诱捕动态来分析,性信息素诱的基本迁入型蛾峰早于花香诱。同一时期,通过调查广西田阳、湖南攸县水稻田间,发现各龄幼虫的发育进程和数量变化与性信息素诱蛾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初步建立起性信息素诱和花香诱稻纵卷叶螟蛾量与田间各龄幼虫种群数量和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为田间稻纵卷叶螟的精准施药提供了技术依据。
    • 仲凤翔; 梅爱中; 钱爱林; 崔劲松; 王春兰
    • 摘要: 为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进行了甲氧·茚虫威等几种药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5%甲氧·茚虫威SC、3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和10%硫虫酰胺SC等,在五(3)代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使用,对稻纵卷叶螟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安全性均较好,对水稻生长没有影响,可在生产上与其它高效药剂交替使用,提高防效延缓抗性产生。
    • 刘丽娜; 朱雄梅; 郭敏; 朱小雪; 金晨钟; 谭显胜
    • 摘要: 为有效防治衡阳县稻田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对6%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GR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并以50%吡蚜酮WG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GR有效成分量在630、720g(ai)/hm^(2)时,仅需施1次药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均有着较好的防治作用;与需要施2次药的对照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无显著性差异,而50%吡蚜酮WG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无防效。6%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GR具有防效时间长、防治成本低的特点,大田防治时,建议选择有效成分量为630g(ai)/hm^(2)的6%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GR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 陈奕璇; 覃贵亮; 周晓欣; 黄军军; 蒙全; 吴俊辉; 闫晓静; 袁会珠
    • 摘要: 【目的】为阐明无人机与地面植保机械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的沉积分布特征,比较其对不同冠层病虫害防治效果,科学推广及使用植保机械。【方法】采用雾滴沉积分布检测、利用率测定以及田间调查等方法,研究6种不同植保机械在水稻田喷雾后雾滴在冠层的沉积分布、利用率以及对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结果】3种无人飞机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的沉积密度和覆盖率差异显著,在冠层上部的沉积量较其他3种地面植保机械高,但在下部的沉积量低。不同植保机械在冠层上、中、下层的沉积密度、覆盖率以及沉积量均呈递减趋势。施药后14 d,3种无人机较其他3种地面植保机械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更高,为73.2%~84.7%。电动喷雾器和担架式喷雾机较3种无人飞机对纹枯病的防效更高,为79.6%~85.2%。【结论】针对水稻冠层上层虫害稻纵卷叶螟使用无人飞机进行防治效果更好,针对冠层下层病害纹枯病使用施药液量较大的地面植保机械防治效果更好。
    • 荣利; 夏秋霞; 邵益栋; 张权
    • 摘要: 为探究40%氰氟·甲虫肼悬浮剂、25%阿维菌素·氰氟虫腙悬浮剂、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对水稻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并探明其科学使用技术,特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8 g处理的保叶效果和治虫效果较为理想,表现为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安全性较高,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每667 m^(2)施用40%氰氟·甲虫肼悬浮剂25 g处理的治虫效果和保叶效果也较好,表现为速效性较好,持效性一般;每667 m^(2)施用25%阿维菌素·氰氟虫腙悬浮剂35 g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相对较差,有待于进一步试验验证。
    • 田明璐; 班松涛; 袁涛; 马超; 孔吉; 周远; 王彦宇; 李琳一
    • 摘要: 使用成像光谱仪获取遭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的水稻叶片的高光谱影像,统计分析虫害叶片和健康叶片在光谱反射率和植被指数上的差异,建立分类判别模型,精确提取叶片上虫害区域的像元数和比例,实现对虫害严重程度的精确评估。结果表明:在波长为400—710 nm的可见光-红边波段范围内,虫害叶片的反射率普遍高于健康叶片,差异极显著(P<0.01);在近红外波段虫害叶片反射率低于健康叶片(P<0.01),但二者差异略小。虫害叶片的NDVI、RVI、RARS和SIPI 4种植被指数值明显低于健康叶片。基于RVI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能够准确区分叶片上的虫害区域和健康区域,并据此计算出虫害区域所占比例,进而对虫害严重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估。
    • 薛艳艳
    • 摘要: 水稻是绥阳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当地水稻种植受多种病虫害的危害。为绥阳县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对2019—2021年绥阳县水稻种植中稻纵卷叶螟、稻水象甲和稻瘟病的危害症状、发生情况和主要防治措施进行介绍,并提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的补充建议。
    • 吴小林; 徐明龙; 朱维玉
    • 摘要: 为了探究70%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WG在水稻田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使用适期、合理用量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以35%氯虫苯甲酰胺WG和240g/L甲氧虫酰肼SC作为对照药剂,开展了70%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WG防治水稻田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WG的防效达93%以上;综合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处理防效值以及实际使用成本,以70%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WG应在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施用1次、制剂用量为45~60g/hm^(2)最为适宜。
    • 陈少工; 李利娟
    • 摘要: 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水平,对于确保水稻健康生长,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安徽滁州市水稻栽培过程当中常见病虫害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能广大农技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有效推动水稻种植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