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11-11-06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lethanolamine-binding protein,PEBP)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参与了生物体的免疫应答,属于成虫原基生长因子家族.本文克隆得到两种棉铃虫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命名为Harm RKIP1和Harm RKIP2,分别编码183个氨基酸和185个氨基酸.棉铃虫PEBPs与昆虫已知的PEBPs有高度的同源性,平均相似性达到64.0%,保守氨基酸占23.6%.二级结构分析表明Harm RKIP1和Harm RKIP2有10个β-折叠和两个C端α-螺旋组成.
  • 摘要:本文通过棉铃虫的EST序列同源比对和RACE技术,获得并克隆了HdrmHSP的cD-NA全长。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为191aa。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应用,对该基因进行了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HSP是一种在所有的真核细胞中均有表达的高度保守的应激蛋白,几乎参与细胞内所有生命活动事件,是细胞突变过程中重要的缓冲因子。基于HSP具有广泛的分布和生物学功能,可以把它作为杀虫剂增效剂靶标,降低昆虫的抗氧化和抗损伤能力,提高杀虫剂的药效或者为开发新型的防治技术提供思路。
  • 摘要:对散尾葵叶枯病进行了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形态鉴定和ITS序列比对结果确定该病病原为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代表菌株S2菌丝体在10~35℃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5.提出应加强养护管理,修剪病枝,清除病叶、老叶,并在雨季进行重点防治;发病后每隔7-10天叶面交替喷施600-800倍的代森锌、百菌清、炭特灵、托布津等,对减轻炭疽病有一定效果。喷施炭净胶悬剂1500倍液,对防治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摘要: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是我国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成虫、幼虫都能造成严重为害.本文论述了铜绿丽金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人工防治等害虫防治方面进行了综述.铜绿丽金龟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为害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铜绿丽金龟的防治上,应大力推广无公害的综合防治技术,走综合防治的道路,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原则为出发点。化学防治在短期内能很好起到防治效果,但其高残留、高污染不利于环境友好型观点。化学防治应严格限制使用,积极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而生物防治不仅具有选择性高、安全性好、对生态系统影响小、不易产生抗药性等诸多优点,而且天敌昆虫还具有主动搜索害虫的能力。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观点看还是生物防治最有发展前景。微生物和信息素等生物制剂时下成为研究热门方向。变地下害虫为地上防治;成虫幼虫兼治。加强预防预报工作,做到提前或适时防治。总之,铜绿丽金龟的防治任重而道远,应该走综合防治的道路,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
  • 摘要:马铃薯Y病毒属是所有植物病毒属中最大的一个属.本文针对近年来在该属病毒的传播介体与蚜传机制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鉴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经济重要性及其病毒病害流行为害在生产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研究其介体传播机制在控制其病毒病害方面显得非常有必要。蚜传机制的研究重点主要在探索蚜虫口针上的病毒吸附位点VAS、辅助成分HC-Pro等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参与病毒蚜传过程的相关氨基酸序列确定3个方面展开。此外,还介绍了该领域最新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未来的研究前景.通过研究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蚜传机制,特别是对蚜传辅助成分HC-Pra的深入探索,结合病毒、蚜虫和寄主三者的互作关系来进一步研究传毒机制,不仅可以丰富对于蚜传非持久性病毒的分子识别机制的认识,更为探求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病害的新的防控措施奠定基础。
  • 摘要:对从不同黄萎病抗性陆地棉品种中克隆获得的抗病基因NBS保守区的P-loop和GLPL区74条具有完整开放读码框的棉花RGAs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相似度非常高.推测各大类中相似性非常高的这部分序列分别属于同一个基因家族,从位点上说可能处于同一个基因簇.
  • 摘要:本研究采用室温继代、4℃冷藏、-20℃甘油冻存、4℃麦粒法4种不同的保存方法对保存一年后的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保存方法条件下病原菌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致病力上也存在差异.其中4℃和-20℃甘油冻存的致病力与保存前相比没有显著地退化,室温条件下连续继代保存的病原菌致病力表现为退化,麦粒法保存的病原菌致病力退化最严重,乃至菌株的致病力降低到了弱致病力菌系.因此,在人工条件下对病原菌的保存采用4℃冷藏和-20℃甘油冻存能有效地降低病原菌的退化,从而提高致病性鉴定及相关研究的准确性.
  • 摘要:浙西南山区景宁县澄照乡翁边村茶树茶饼病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茶饼病始发期为8月底,盛发期为9~11月中旬.适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环保药剂防控抑制该病,效果比较明显,可减免茶叶产量的损失.提出应从病区调运苗木必须严格检验,发现病苗,应立即处理,防止病害传入新区。勤除杂草,砍除遮阴竹、树,增施磷钾肥特别是有机肥,以增强树势,减轻发病。及时分批采茶,选择适宜时期修剪和台刈,使新梢抽生时,尽量避过发病盛期,可减少侵染机会。在茶饼病流行期,月平均气温15.10-22.84℃,连续5天中,如有3天上午的平均日照数等于或小于3h或5天中日降雨量在2.5-5.0mm以上时,应做出预报,及时喷药防控。
  • 摘要:甲氧虫酰肼是近几年开发的一种高效、选择性强、对环境友好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它作为一种昆虫激素拮抗剂,结合于蜕皮激素受体,诱导昆虫早期基因的转录,最终导致幼虫早熟脱皮而死亡.然而,近几年随着该杀虫剂使用时间延长和范围的扩大,对其抗药性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对甲氧虫酰肼杀虫分子机理及抗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还对甲氧虫酰肼的亚致死效应进行了探讨.甲氧虫酰肼作为一种昆虫蜕皮激素拮抗剂,与昆虫内源蜕皮激素发生竞争性抑制。昆虫的蜕皮、变态和繁殖受到蜕皮激素的严格调控。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昆虫的一种进化现象。一种药剂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害虫极有可能对其产生抗药性。随着害虫对甲氧虫酰肼抗性的产生和抗性品系的建立,研究者也对其产生抗性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昆虫抗药性产生的机理主要有3个方面:解毒代谢酶增强、靶标敏感性下降和表皮穿透速率降低。分析指出不同的亚致死剂量对于鳞翅目不同科的昆虫有不同的影响。
  • 摘要:采用梯度稀释分离法,从鲁山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出耐高温芽孢菌98株.通过真菌生长抑制试验,获得具有小麦全蚀病菌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6株.其中以w-2-24菌株拮抗效果最好,对该菌株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以及16S rDNA鉴定,将其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将其确定为Bacillus subtilis.
  • 摘要:以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 race 4)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80份土样进行分离筛选得到拮抗芽孢杆菌121株,通过复筛获得有稳定拮抗效果的菌株10株.考虑到将来田间的应用,我们选择生长快且抑菌效果好的菌株BLG-01做进一步的研究.拮抗试验表明,菌株BLG-01的发酵液能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经发酵液处理,病原菌菌丝破裂、消解.根据对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BLG-01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 摘要:玉米耕葵粉蚧近年来在冀北地区春玉米田呈加重发生趋势,追其原因:一是该虫属近年新发生害虫,农民没有认识,防治不到位,施药不及时,造成虫源积累,发生加重;二是玉米耕葵粉蚧为害玉米幼苗,受害症状与玉米缺钾或缺水、缺肥相似,易造成诊断失误,贻误防治,导致为害加重;三是近年免耕播种面积加大,为该虫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将受害较重的玉米地块改种其他双子叶植物,破坏其适生环境,大大减少该虫虫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水田与旱田轮作”、“玉米与大豆轮作”等形式。据调查,该虫发生程度在玉米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选用苗期发育快的品种,可有效防治该虫的发生。玉米收割后,进行深翻耕灭茬并将根茬带出田外处理,可消灭大量虫源;免耕田在该虫大发生后,可实行常规耕作方法,及时秋翻,以消灭虫源;及时清除田边禾本科杂草,可有效缩小其适生场所;加强水肥管理,可提高植株的抗性。通过试验,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种子包衣的同时,苗期采取药剂灌根处理。
  • 摘要:引起棉花早衰的因素很多,加上各个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直难以确定引起棉花早衰的关键因素,导致难以建立针对性的棉花早衰防控技术体系。本课题组这些年的研究,大致厘清了棉花品种、土壤养分、逆境及病害对棉花早衰发生的影响。针对棉花早衰的发生特点和形成原因,提出了选种、壮苗、补钾、抗逆、防病的棉花早衰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并研制出两种棉花抗早衰制剂。将该技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试验、示范、推广和应用,可有效延缓棉花早衰的发生,增产10%以上。从现有对植物衰老或早衰的研究报道来看,植物叶片衰老与品种、气候、土壤肥力、病害严重程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棉花早衰发生具有普发、暴发及不可逆的特点,因而,在棉花生产中,一旦发生早衰,控制和治理的难度很大。为此,实际生产中棉花早衰应立足于防,需细致系统研究诱发棉花早衰发生的外在环境因素,建立相应的技术措施,将棉花早衰的控制和治理实施在棉花早衰发生之前,并有力地推动棉花在全国的产量。
  • 摘要:利用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对5种蚜虫的寄生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桃蚜有良好的寄生性,寄生率达62.4%,甘蓝蚜、麦二叉蚜寄生率达24.4%、24.5%,萝卜蚜寄生率为43.9%,对豌豆蚜寄生率只有0.3%、几乎不寄生.观察认为豌豆蚜体形较大,足较长,活动性较强,而烟蚜茧蜂体形小,难于捕捉在豌豆蚜体上产卵.甘蓝蚜、麦二叉蚜、萝卜蚜生活比较密集,也不利烟蚜茧蜂产卵.在饲养蚜虫繁育烟蚜茧蜂过程中,应用桃蚜的饲养繁育烟蚜茧蜂效果好于萝卜蚜、甘蓝蚜.不宜用甘蓝蚜、麦二叉蚜、萝卜蚜、豌豆蚜来饲养烟蚜茧蜂.
  • 摘要:智利小植绥螨是防治为害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上叶螨的有效天敌,是一种纯肉食性的、食量大防治效果好的捕食螨,但是目前没有能够找到任何替代寄主昆虫或人工饲料进行大规模繁殖.在试验室条件下,选用适宜的寄主植物人工繁殖二斑叶螨,在规模化扩繁中,设定适宜的培养条件符合智利小植绥螨的扩繁技术要求,由于智利小植绥螨个体非常小,叶螨和智利小植绥螨难以分离和收集,因此,在智利小植绥螨产品收集装置技术上进行优化创新.
  •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喜树碱衍生物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亲水性基团的增加能有效地提高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这与喜树碱衍生物在抗癌活性方面的研究结论一致。目前,喜树碱类化合物在抗癌活性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其结构修饰一般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增加水溶性;②提高对Topo I抑制的选择性;③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增殖活性;④提高药物在血浆中的稳定性;⑤提高生物利用度。而喜树碱在农业上应用时仅需考虑溶解度等很少的几个方面,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喜树碱及其衍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还很有限,目前,仅在7位、5位上有一些修饰,从这方面来说,喜树碱及其衍生物在农业上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 摘要:捕食螨是一种重要的害虫天敌,许多捕食螨种类已成为害虫害螨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捕食者,捕食螨的高效利用也成为国内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现实而备受重视的问题.本文概括了捕食螨在我国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近况,内容涉及捕食螨资源调查、应用、繁殖、捕食螨在释放中的影响因素等,并讨论了今后捕食螨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捕食螨是害虫的天敌,不仅能捕食害螨,还能捕食蚜虫、粉虱、蚊壳虫和蓟马等小型昆虫,在不施药的条件下有可能把猎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对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有重要意义,应用前景广阔。我国地跨温带、亚热带和部分寒带及热带地区,捕食螨资源非常丰富,可利用的种类也很多。但目前对捕食螨的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捕食螨饲养繁殖过程中用代替猎物进行繁殖会不会导致捕食螨的捕食性有所退化;引进外来优势种捕食螨对本地捕食螨有没有影响;引进捕食螨能不能适应本地环境,能不能过冬;引进捕食螨与本地捕食螨的优势性的比较;捕食螨与田间其他害虫、天敌之间的关系;选育抗性品系等。只有了解清楚这些才能更好的利用捕食螨,以实现“以螨治螨”的生防目标。
  • 摘要:目前国内植物检疫在除害处理方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满足所有处理的需要。每种处理技术各有优缺点。其中,化学除害法经济、实用,但存在污染环境、危及操作人员安全等方面的缺陷;物理除害法多兼具杀菌、杀虫效果,无化学残留和环保安全的特点,虽受广泛关注,但多存在耗时长、影响植株活性或产品品质的缺点;生物学除害法多在苗木脱毒上应用,但仍有很多限制。在植物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主要存在如下特点:一是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并存。新技术发展时间较短,技术上不成熟。而作为传统技术的代表,熏蒸处理虽然存在耗时长、污染环境、危及操作人员安全等缺陷,但依然有改进的余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是植物检疫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二是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效果更好。如气调技术与低温处理相结合、辐射处理与低温处理相结合等。联合处理手段能提高除害效果,且保证被熏蒸物品的质量不受损害。三是国家对检疫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不断增加,植物检疫处理技术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我国检疫部门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新型检疫除害技术的深入研究,国内检疫除害处理技术必将赶上发达国家,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达到高效、环保、快速、经济、安全的植物检疫处理要求。
  • 摘要:基因芯片技术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微阵列芯片技术因其有高通量、自动化、微型化的特点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被视为1998年度十大世界科技进步之一.本文综述了基因芯片技术的类型、基因芯片应用于植物病害诊断和环境样本分析的研究策略并分析这些策略的优势和局限性,基因芯片最初研发应用于监测基因表达和检测DNA序列的变异,后来被用来高通量检测并确认环境或临床样本。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已有不少文献报道。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样本,尤其是水样本中致病菌的诊断分析的应用不断增加。应用于诊断植物病害的基因芯片也开始有所报导。虽然,相关的文献层出不穷但是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仍然较为缓慢,这除了受限于其昂贵的制作成本及设备还受目前研究水平尤其是靶标基因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限制。设计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探针。事实上,在选择探针是有3项原则必须要考虑:所有的探针必须对靶标基因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并避免与非靶标基因产生交叉杂交,简而言之即特异性;其次,探针必须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检测到低丰度的杂交信号;最后探针必须拥有相同的热力学性质,这样才能保证相似的杂交行为。
  •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稻瘟病发病严重,而稻瘟菌具有极强的分化能力,本文对黑龙江省稻瘟菌的优势小种和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瘟性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期望为合理种植抗病品种及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并展望了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的发展趋势.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种植大省,随着对抗病水稻品种的研究,找到适合在该省种植的优良抗瘟性品种指日可待,但应该合理种植,延长品种对稻瘟病的抗病性。稻瘟菌分化力强与该菌本身的遗传性质有关,另外,环境对稻瘟菌的选择压力也不容忽视,环境协迫加强了稻瘟菌的分化。因此,在种植抗病品种,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更应该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通过有效种植抗病的水稻品种,并合理规划种植面积,加强水肥管理,才是防治稻瘟病的最佳方法。
  • 摘要: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的抗条锈病性和筛选抗病品种,对120份河南省小麦品种进行接种鉴定,成株期调查抗病性.结果表现高抗的品种有濮农1号、周麦31、郑品麦3号和宛9617等14个,占参试品种的11.7%;表现中抗的品种有偃展03114、华夏5515和周16等19个,占参试品种的15.8%;表现中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11.7%和60.8%.在河南省当地条件下鉴定评价小麦品种成株期抗条锈病性更具实际意义.
  • 摘要:本研究克隆了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衣壳(cp)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cp蛋白,通过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化的cp蛋白;制备了9株cp蛋白单克隆抗体,中和试验表明,6E7、2D3、1C2这3株单克隆抗体具有中和作用,能够阻断病毒的感染.本研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大豆花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和大豆花叶病毒抗病育种研究打下基础.
  • 摘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四川主产烟区的20余种烟草病毒病毒源植物共计338个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多种作物和杂草上都携带有TMV(普通花叶病毒)、CMV(黄瓜花叶病毒)和PVY(马铃薯Y病毒)等烟草病毒,其中,尤以蔬菜和杂草的带毒率高.在检测的样品中,病毒检出率较高的有番茄、茄子、黄果茄、莴苣、萝卜、辣椒、蚕豆、马铃薯、菊花、龙葵等,检出率分别为89%、88%、84%、83%、75%、67%、60%、54%、50%和50%.这些植物既是烟草病毒病的携带者和越冬寄主,又是蚜虫的中间寄主,是移栽后大田烟草病毒病的重要毒源.
  • 摘要:本文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和抗病毒药剂宁南霉素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作用以及对烟草农艺性状影响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效果比抗植物病毒病的有效药剂宁南霉素稍好一些.4次调查胺鲜酯的防效分别为70.64%、67.86%、69.83%和66.13%;而宁南霉素的防效分别为70.61%、60.58%、62.58%、62.19%和59.9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控制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另外,胺鲜酯、宁南霉素对烟草农艺性状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株高、平均叶数、3~5片叶长和宽、9~11片叶长和宽、倒数5叶长和宽指标上胺鲜酯都显著好于宁南霉素.
  • 摘要:灰飞虱是玉米矮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媒介,主要在农田禾本科杂草中越冬.调查结果表明,灰飞虱在冬闲田杂草中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建立了3个理论抽样数据模型,提出了冬闲田杂草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抽查样方数,为准确抽样监测调查和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随着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加上自然气候变化、植物品种变更等原因,近年来蔬菜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黄瓜靶斑病等,严重威胁了蔬菜的安全生产。为有效防控大棚蔬菜病虫害,为蔬菜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提供技术保障,山东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与蔬菜生产一线的有关植保专家,通过调研、试验和分析,研究制定了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为了保障山东省设施蔬菜和越冬蔬菜的健康生产,减轻病虫灾害造成的蔬菜产量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人,提出各有关岗位、试验站针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黄瓜靶斑病、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要点对重点区域开展基层技术人员培训,及时将防控技术落实到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与各级植保机构、省农科院植保所、农大植保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的协作,进行综合防治技术攻关,为指导应急防控技术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议各级植保机构特别是各设施蔬菜主产区要密切监测烟粉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黄瓜靶斑病、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动态,开展定点调查监测,准确掌握发生情况,对其扩散蔓延趋势进行全程监控,同时,不定期开展田间普查,掌握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同时做好上报下达工作,切实当好各级领导的参谋和做好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工作。
  • 摘要:针对四川省水稻中后期螟虫、纹枯病等主要病虫混合发生情况,开展了药剂桶混减量施药防控示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末期桶混施用40%氯虫·噻虫嗪WG+30%苯醚甲·丙环EC,对稻飞虱的防效分别达89.25%~95.58%(3天)和95.80%~99.6%(21天);对2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为87.7%~94.6%(15天);药后21天稻纵卷叶螟虫口减退率和保叶效果分别为90.46%和92.40%;药后14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82.0%~91.0%,对稻曲病的防效为81.7%~94.6%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药区(20%井冈霉素SP+ 25%噻嗪酮WP+ 20%三唑磷EC)的防控效果.减量施药处理平均比常规对照药剂增产10.5%;其有效剂量用量比常规对照药剂减少72.1%.可见,该桶混减量施药方案对四川省水稻中后期混合发生的5种重要病虫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减少农药用量,增加水稻产量,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 摘要:研究了超级稻(国稻7号)在不同施药方式和穗肥水平下,主要迁飞性害虫(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数量动态变化以及其对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药和减量施药方式下白背飞虱、褐飞虱种群数量均明显低于不施药处理.减量施药稻纵卷叶螟为害显著高于常规施药.常规施药使蜘蛛数量减少,而减量施药对蜘蛛无影响,常规施药和减量施药都造成黑肩绿盲蝽数量减少.穗肥促进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增加,并利于稻纵卷叶螟为害,其程度因穗肥量不同而有差异.穗肥也促进蜘蛛和黑肩绿盲蝽数量增加.产量测定表明,常规施药有效穗数和每稳总粒数增加,而不施药结实率增加.不同施药和穗肥组合下,以常规施药方式产量最高,并因穗肥量增加则有产量减少趋势;而减量施药和不施药方式下,穗肥增加利于增产.
  • 摘要:玉米粗缩病是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省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作者利用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法鉴定了从种子市场购买的81份河北省目前推广的玉米生产品种的抗粗缩病性,并以感病对照"掖478"病情指数为50.00对病指进行了校正.鉴定结果说明:目前,生产上无免疫品种;抗病品种1个即"青农105",占鉴定品种的1.23%;有7个品种病指在10.1~20之间,抗性评价为中抗,这7个品种分别是德玉18、蠡玉16、邯丰7号、冀植5号、纪元1号和金海5号,占鉴定品种的8.64%;抗性评价为感病的品种31个,占鉴定品种38.27%;抗性评价为高感的品种42个,占鉴定品种51.85%.
  • 摘要:本文概述了当前几种重要的分子遗传标记在书虱研究中的应用。这些分子遗传标记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书虱分类鉴定的精确性,使得书虱的系统发育建立在了坚实的分子数据基础之上。同时,这些分子遗传标记的应用也促进了书虱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使得更精细地分析不同种群以及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成为可能。而DNA分子遗传标记由于研究成本较高、数据统计分析不完善以及书虱个体小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在书虱研究中应用的还不是很多。当然,这些分子遗传标记并非十全十美,每一种研究方法在应用时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其技术本身的不足之处。因此,在书虱研究中,可根据所针对的问题,本着简单、经济、可靠的原则,合理选择合适的分子遗传标记。
  • 摘要:在30℃、RH75%条件下利用多杀菌素对绿豆象与四纹豆象的卵、幼虫、蛹与成虫进行毒杀试验,发现多杀菌素对两种豆象的卵、幼虫、蛹及成虫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多杀菌素对绿豆象的卵期效果最好,致死中浓度LC50值仅为0.431 5mg/L;对四纹豆象的豆内潜伏期效果最好LC50为0.431 5mg/L.不同处理时间(12h、24h、36h、48h、60h)对两种豆象成虫的毒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延长接触时间,可使毒杀效果极显著增强;而试验的4种温度(26℃、29℃、32℃、35℃)条件下死亡率变化都不是很明显,无显著增强性.35℃下接触时间从12h至60h,绿豆象成虫校正死亡率可由32.58%提高到100.00%;四纹豆象成虫校正死亡率可由40.91%提高到100.00%,表明多杀菌素具有良好的缓效性和持效性.
  • 摘要:在网室无风条件下,测定了盆栽柑橘上不同初始成虫密度与柑橘木虱扩散关系,并以荧光粉为标记物,应用标记法,测定了田间不同成虫密度下柑橘木虱扩散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初始成虫密度为10头/株、20头/株、30头/株低密度下时,柑橘木虱成虫不会向外扩散;但当成虫密度达到40头/株时,木虱成虫开始向外扩散,其扩散率为3.33%;成虫密度为80头/株时,扩散率达到最高的10.41%.在一定范围内,柑橘木虱的成虫密度与其扩散率呈正相关,近似符合线性方程y=-4.87+0.211x.在果园标记试验中,也表明当标记成虫数量较低时,没有捕获到扩散的标记成虫,且标记成虫数与柑橘木虱田间扩散率呈正相关,近似符合线性方程y=0.38+0.021x.
  • 摘要: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11种非寄主植物甲醇提取物对橘小实蝇成虫的驱避作用,结果表明:厚果鸡血藤、马缨丹、白千层、三叶鬼针草、柠檬桉5种提取物对橘小实蝇成虫具有较强驱避作用,驱避率均在33.33%以上.进一步测定这5种非寄主植物提取物其橘小实蝇产卵的驱避作用,结果表明:处理24h后5种非寄主提取物对橘小实蝇都具有一定的产卵驱避作用,其中,厚果鸡血藤提取物的产卵驱避率最高,为43.29%,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40.
  • 摘要:通过克隆得到5个HSP90基因片段,NCBI登录号分别为:HM135195,HM173083-HM173086,获得的HSP90基因在NCBI的登录号为HQ257511,序列全长2495bp,其中,包含2169bp的ORF,98bp的5,非编码区,228bp的3’非编码区,软件预测该基因的分子量为83.44kDa,理论等电点为5.06;该蛋白质包含5个热激蛋白家族特征氨基酸区域和热激蛋白90保守序列MEEVD。通过与其他昆虫HSP90基因同源性比较发现,HSP90基因高度保守,橘全爪螨与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ACQ57617)、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ADP37710)、印度跳蚁Harpegnathos saltator(EFN88374)、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ADE34169)序列相似性达85%,其次分别是家蚕Bombyx mori(ADG57739)、黑脚硬蟀Ixodes scapularis(XP002414808)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AAW49253)。
  •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选择了大豆田常用的几种除草剂进行绿豆田杂草防除效果和对绿豆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960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900g/L乙草胺乳油、330g/L二甲戊灵乳油、50%丙炔氟草胺可湿性粉剂、75%噻吩磺隆干悬浮剂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单用或混用,10%氟烯草酸乳油、48%灭草松水剂两种茎叶处理除草剂与烯草酮等同时施用,除草效果好且对绿豆安全,可以在绿豆生产中应用.
  • 摘要:在拉萨地区的日光温室,用4种杀菌剂进行防治西瓜白粉病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经喷药两次,50%翠贝3 000倍液的防效最高,达82.61%;60%世达瓜粉安1 000倍液和20%铲锈除粉8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9.44%和79.29%;15%三唑酮500倍液的防效相对较低,为73.13%.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