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破坏机制

破坏机制

破坏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58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3篇、会议论文87篇、专利文献29076篇;相关期刊274种,包括工程地质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78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五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山地质学术交流会等;破坏机制的相关文献由1615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夏庭、李宁、叶海林等。

破坏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3 占比:1.66%

会议论文>

论文:87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29076 占比:98.04%

总计:29656篇

破坏机制—发文趋势图

破坏机制

-研究学者

  • 冯夏庭
  • 李宁
  • 叶海林
  • 郑颖人
  • 郭靳时
  • 陈从新
  • 任鸿凌
  • 卢俊龙
  • 叶列平
  • 李术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国斌; 于越; 闫盛熠; 李长冬; 王睿; 孟杰
    • 摘要: 降雨与库水位变动引起的干湿循环作用是导致库岸边坡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蓄水后边坡的长期稳定性,以小坝组红层软岩为例,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及耐崩解仪,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红层软岩微结构演化机理及其崩解特性,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与不同现场案例,分析了白鹤滩库区边坡的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影响下的黏土矿物溶胀压力是导致岩体结构中孔-裂隙产生的关键因素;小坝组泥岩耐崩解性指数随着崩解循环次数增加具有指数变化规律,且泥岩比砂岩呈现了更强的崩解特性;砂岩与泥岩互层边坡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因泥岩崩解产生了空腔以及贯通的裂隙,导致库区左岸的顺向坡易形成滑移—拉裂式破坏,库区右岸逆向坡易产生塑流—拉裂式破坏。本文从微-细-宏观等角度出发,多尺度地探究了小坝组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为白鹤滩重大水电工程建设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刘典鹏
    • 摘要: 为提高水库大坝整体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开展对水库大坝左坝肩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整治对策。首先,通过对水库大坝左坝肩边坡变形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明确边坡变形演化机制以及边坡变形破坏发展趋势。其次,在上述破坏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水库大坝左坝肩防渗设计、下游边坡整治设计、边坡岩体结构变形整治方案设计等整治对策,以期为提高边坡抗变形能力,保障水库大坝正常运行提供创新思路。
    • 李任杰; 胡富杭; 石豫川; 王磊; 吕可伟
    • 摘要: 针对不同倾向、不同倾角条件下,边坡变形破坏特征不同但缺乏相互对比分析研究的现状,在充分考虑硬岩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配制硬岩相似材料,采用底摩擦试验方法,分析不同倾向、不同倾角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并借助PIVlab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顺倾和反倾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和破坏范围有明显区别。在45°坡度条件下,当顺倾边坡倾角由30°→45°→60°→80°转换时,变形破坏模式由滑移-拉裂→轻微滑移-弯曲(或滑移-剪切)→未有明显变形(整体稳定)→浅表部倾倒-拉裂逐渐演化。在45°坡度、反倾边坡条件下,变形破坏模式由岩层倾角30°和45°条件下无明显变形,逐渐向60°和80°条件下的倾倒-拉裂演化。当岩层倾角较陡时,反倾边坡破坏范围相对顺倾边坡更大,倾倒弯曲转折端更深。PIVlab结果反映出不同结构边坡条件下,不同位置的速度和位移矢量特征不同,且与宏观观察结果相吻合。研究成果能够为同类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治理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 张立舟; 武娜; 王锐; 陈凯; 夏井泉
    • 摘要: 节理的存在使得岩体的力学特性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重庆主城区80%的地表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受地质构造影响,岩层倾角变化范围较大。考虑到不同岩层倾角对岩体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本文以纵横穿越重庆主城区的轨道交通岩体为例,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岩体单轴抗压强度与层面节理倾角的关系。结果表明,单轴抗压强度随层面倾角呈近似“U”字形分布,提出了重庆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的“不利抗压倾角”为60°。对研究该类岩体在单轴压缩状态下的破坏机制、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张亮泉; 刘光涛; 毛晨曦
    • 摘要: 为研究网络数据中心典型通信机柜损伤特征,获得其力学性能参数,对3种常用的不同尺寸的6台机柜进行了往复拟静力加载试验,为准确建立机柜的有限元模型提供数据基础。试验中对每种机柜分别进行了沿宽度和厚度方向的水平往复加载,逐渐增大机柜顶部位移幅值,直至机柜严重破坏,观察其损伤发展过程、特征损伤现象,记录其承载力-位移滞回曲线。结果表明:对于此类通信机柜,底部梁节点焊缝开裂、门板和侧板丧失支撑作用、立柱与机柜底板焊缝开裂是关键的损伤机制,在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时应重点考虑。
    • 计天宇; 赵清亮; 郭兵; 石卓奇; 邹文鹏
    • 摘要: 镁铝尖晶石是一种硬脆透明陶瓷材料,为解决其难加工问题,超精密激光辅助车削加工技术被应用于精密加工中。因此,采用高温维氏压痕试验以及高温刻划试验,对镁铝尖晶石高温环境下加工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加工环境温度从23°C上升至283°C时,维氏显微硬度值从15.85GPa降低至7.66GPa,脆塑转变临界深度平均值从0.51μm增加至0.80μm。探究了高温环境下材料脆性域及塑性域的材料去除方式。通过对划痕表面形貌的观测,确定其亚表层裂纹深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小,为超精密激光辅助车削加工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 吴星辉; 李鹏; 郭奇峰; 蔡美峰; 任奋华; 张杰
    • 摘要: 为深入了解温度作用下岩石热损伤演化机制,对超深钻探、深地实验室、核废料处置库、地热资源开发等地下岩体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做出合理性评价,本文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文献,系统综述了温度作用下岩体变形破坏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果.简述了高温作用下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侧重总结了岩石物理力学参量随温度变化的演化规律.重点分析了深部岩石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岩体结构及相关物理场探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梳理了声发射(AE)、超声波(UT)、X射线分析(XRD)、偏光显微镜(P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核成像技术(NMR)以及CT扫描技术等先进的辅助试验设备在热破裂分析中的应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采用的热力耦合模型和数值分析方法及适用条件,简略阐述了温度作用下岩石力学参量变异性特征.最后,指出了当前岩石热损伤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并从深部地下工程建设方面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多尺度、多场-相探究岩石热损伤机理,宏-细-微观角度系统分析岩石热损伤演化规律.
    • 许波涛; 项金志
    • 摘要: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变化显著,大量的建设工程的地基位于斜坡之上,在常规的地基承载力分析之外,还需要讨论斜坡的存在对工程建设稳定性的影响。现行规范中却缺乏对临坡地基承载力具体计算方法的规定,更缺少对于临坡地基局部或整体失稳破坏机制的描述。文章在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从平地地基到临坡地基承载力问题研究发展的过程,着重对临坡地基稳定性分析的计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依据破坏面几何形态和地基承载力系数N;数值将临坡地基的破坏分为地基破坏和边坡破坏两个大类以及相应的六种破坏机制
    • 谭明健; 周春梅; 孙东; 周紫朝
    • 摘要: 软硬互层结构的顺层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复杂、难于防治,针对此类边坡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问题,从坡面角度、岩层倾向及组合形式、节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边坡物理模型试验是揭示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的重要手段,基于相似理论,以重庆市万州区孙家滑坡为工程依托,根据滑坡区地质勘探报告设计了室内边坡物理模型试验;试验通过顶升模型箱模拟重力加载来探究顺层岩质边坡发生破坏时,前缘坡角和软弱夹层倾角之间的关系;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 2D对物理模型进行了多组数值模拟试验,以验证软硬互层顺层岩质边坡破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顺层岩质边坡,当软弱夹层的倾角在22°左右,前缘开挖坡角58°左右时,顺层岩质边坡容易发生滑动,滑动面为后缘节理面和软弱夹层的贯通面。因此,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受层面和节理面密度的控制,当边坡含多层软弱层面时,易沿层面和后缘节理贯通面发生破坏,随着软弱面层数增加,边坡稳定系数逐渐降低。研究成果可以为公路开挖切坡导致的顺层岩质边坡失稳机理研究及其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的预测预报提供支撑。
    • 史乾江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现在隧道的建设已经开始朝着崇山峻岭的地区发展,在软弱围岩地层中建设的隧道也越来越多。软弱围岩隧道工程的建设是十分艰苦的,隧道在建设中需要有着较强的技术手段,软弱围岩的强度较低,在地应力的条件下,容易发现大变形,使其隧道工程建设时失去稳定性,对工程造成破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