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卸荷

卸荷

卸荷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87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396篇;相关期刊249种,包括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六届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学术研讨会——江苏分册、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2007年全国高拱坝及大型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经验交流会等;卸荷的相关文献由62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林、罗忆、李夕兵等。

卸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7 占比:16.24%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2396 占比:83.31%

总计:2876篇

卸荷—发文趋势图

卸荷

-研究学者

  • 李建林
  • 罗忆
  • 李夕兵
  • 李新平
  • 李玉龙
  • 陈明
  • 黄俊红
  • 宫凤强
  • 张强
  • 郭运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琦
    • 摘要: 分析堤岸变形破坏对河道土方开挖工程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以某河道土方开挖工程为例,采用ABAQUS建立了2维河道开挖模型,在有限元方法基础上采用强度折减法,并引入损伤力学方法,采用M-C模型分析了河道卸荷过程坡体的塑性应变、位移以及安全系数,并根据数值结果提出了相关加固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应力历史对土体力学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一次卸荷后,河道底部的塑性应变最大且范围最广。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边坡的安全系数逐渐减小,其中第一次放坡结束后,边坡安全系数为1.3,而第二次放坡结束后,稳定性系数降低为0.61。
    • 王立新; 徐硕硕; 王俊; 施王帅胤; 余德强; 邱军领; 范飞飞
    • 摘要: 为解决黄土地区基坑开挖对近接地铁隧道运营安全带来的影响,研究基坑工程与地铁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基于正交试验分析了水平净距,竖直净距等影响因素敏感性程度,并进一步结合西安地铁八号线幸福林带基坑工程,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基坑开挖对既有隧道影响的受力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基坑与隧道的竖直净距和水平净距对隧道水平和竖直位移影响显著;在施工过程中,隧道管片的拉伸值始终大于压缩值,且拉伸方向和水平内径变化规律相反;管片拱顶和右墙处弯矩逐渐增大,而拱底和左墙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管片周围土压力主要集中在拱底和右墙处,且一直保持减小趋势,其纵向土压力差不断减小,水平土压力差不断增大,导致隧道朝上和朝基坑方向移动。
    • 沈强; 周振海; 曲晓东
    • 摘要: 介绍了1700机组精轧弯窜控制系统的设备组成,分析了该系统出现的卸荷速度慢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改进后保证了弯窜压力稳定控制,有效提高了卸荷速度和轧制节奏,避免了重大事故发生,降低成本,延长了备件使用寿命。
    • 金泰赛
    • 摘要: 以阳江某码头工程护岸为实例,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分析,提出直立式护岸采用密排桩承台结构可大大减少开挖量,具有施工速度快、工程费用省等特点。密排桩墙及承台桩均采用PHC桩,上部现浇钢筋混凝土承台。通过调整承台宽度和降低高程达到卸荷目的,承台桩基采用多排布置以减少护岸结构水平位移。作用于密排桩墙和承台桩上土压力按刚度比分配,基于弹性理论,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计算结果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 吴岗
    • 摘要: 为了研究坡地基坑开挖对距基坑边缘2 m既有桩基础110 kV铁塔的影响,利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Plaxis有限元软件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支锚形式基坑开挖过程110 kV铁塔桩基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危及110 kV铁塔运营安全,基坑应采用内支撑+两道锚索组合支护方案,并在开挖前对高压电塔基础进行桩基托换加固,经基坑支护加强与桩基托换加固双重措施保护下,可以有效地减小由于基坑开挖卸荷导致的110 kV铁塔基础沉降及水平位移,降低倾覆倒塌风险,确保输电运营安全,相比110 kV铁塔迁改方案较大程度上减少投资,对同类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 李斌
    • 摘要: 本文研究的实例码头下部部分灌注桩柱出现明显裂缝。考虑到拔除已施工桩基成本代价较大,且严重影响工期。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实例码头产生明显沉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提出了采用裂缝修补、卸荷、新增联系梁的组合加固措施。最后,本文借助midas-GTS建立计算模型进行加固效果模拟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在进一步采用新增联系梁等修复方案后,模型中结构的受力状态明显改善,位移减小,且通过数模计算,工程桩基几乎未出现拉应力。
    • 吴悦; 刘丰铭; 赵春风; 侯忠伟; 王有宝; 涂义亮; 韩达光
    • 摘要: 土-结构物接触面力学特性是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之一,揭示其机理有利于促进对桩基础、挡土墙等结构物承载性能的认识。本文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注浆设备和室内后注浆试验方法,对3种注浆量和4种加、卸荷工况下,共计28组注浆和未注浆大型接触面进行直剪试验,分析不同加、卸荷工况对注浆砂土-混凝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和剪切影响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浆可逐渐消除加卸荷产生的接触面初始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差异。未注浆接触面未出现软化;注浆接触面呈现软化现象,并且软化出现在剪切法向应力较小的卸荷接触面剪切过程中。后注浆主要通过提高接触面等效黏聚力,改善接触面力学特性,对接触面等效内摩擦角无明显影响。同一注浆量下,浆液对无卸荷工况接触面等效黏聚力的改善效果优于卸荷工况;卸荷工况的接触面剪切影响范围略大于无卸荷工况;加卸荷和注浆工况下,接触面剪切影响范围与接触面峰值剪切应力呈正相关。同一剪切法向应力下,注入浆液,通过压密注浆形成浆块,增大接触面混凝土板的粗糙度,改善卸荷接触面剪切特性;通过浆液渗透形成浆土混合体,对无卸荷接触面处土体特性进行改善。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中桩基工程后注浆提供指导。
    • 舒荣军; 孔令伟; 黎澄生; 刘炳恒; 简涛
    • 摘要: 先期静偏应力对土体的动力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加载引起的静偏应力,考虑先期卸荷作用影响的土体动力性质试验研究还很少见。围绕先期卸荷条件下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力响应特征,开展了一系列包含先期卸荷阶段的动态三轴试验;基于土体强度包络线、试样固结及卸荷后应力状态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定义了卸荷度,用于表征实践中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土体应力释放程度,卸荷度反映了卸荷土体距离破坏状态的相对远近;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动应力幅值和卸荷度对土体累积塑性变形和动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轴向塑性变形累积模式加速向“破坏型”发展;先期卸荷作用助长了花岗岩残积土的轴向累积塑性变形,间接表现为临界动应力幅值随卸荷度的增大而减小,且此种助长效应随卸荷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加速)增强趋势;相同循环周次下,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强度随卸荷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此基础上,以临界动应力幅值为归一化因子,发现不同卸荷度下土体的动强度曲线可归一化为唯一的曲线,据此建立了可考虑先期卸荷程度影响的花岗岩残积土动强度表达式。
    • 王永峰; 张峰; 欧阳光; 袁强
    • 摘要: 我国修建的数量众多的大断面隧道工程,极大地提高了交通的便捷度。然而,在软弱岩层中修建大断面山岭隧道时,施工过程并不顺利,经常会遇到掌子面失稳、地表塌陷等工程问题。对此,文章以乌鲁木齐绕城高速(西线)工程西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软岩及复杂地质大断面长大隧道的施工问题,立足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结合现场的工程实例,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设计数值仿真试验,并用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数据,对大断面软岩隧道开挖过程中,开挖工法、断面大小及围岩等级对围岩卸荷和变形的影响程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同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李明; 涂国祥; 罗新平; 尚琪
    • 摘要: 陡倾层状岩体的深层倾倒变形是我国西南深切河谷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第四纪以来,伴随青藏高原隆升,强烈的河谷下切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以澜沧江上游河谷哑贡倾倒变形体为例,采用底摩擦重力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河谷下切过程中该倾倒变形体的形成机制和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随着河谷下切、岩体卸荷及边坡应力场的重新分布,岩体中形成了较深的应力松弛区,主应力方向调整为重力方向,应力松弛区中陡倾的层状岩体向河谷方向发生倾倒变形.根据物理试验特征及数值分析结果,倾倒变形演化过程可归纳为:卸荷(回弹拉裂阶段)、变形(裂隙发育阶段)及折断(裂隙贯通阶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