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砂体展布

砂体展布

砂体展布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585393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下水、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等;砂体展布的相关文献由84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洪德、郑荣才、于兴河等。

砂体展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85393 占比:99.96%

总计:585634篇

砂体展布—发文趋势图

砂体展布

-研究学者

  • 陈洪德
  • 郑荣才
  • 于兴河
  • 张春生
  • 薛永康
  • 叶亚坤
  • 周凤春
  • 张立强
  • 李文厚
  • 杨仁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景维; 张庆伟; 祁利祺; 于美琪; 张晓童; 潘凤超; 褚旭
    • 摘要: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白家海地区油气勘探重要层系之一,层序地层格架存在争议,层内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研究较少,阻碍侏罗系油气进一步勘探开发。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露头、岩心、地震及钻测井等资料分析,明确岩性油气藏在研究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工河组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及9个短期旋回;所建立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在区内等时对比应用较好。岩性油气藏发育受控于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演化,不同中期基准面旋回内储集砂体发育范围和叠置方式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岩性油气藏类型时空分布发生变化。其中,MSC1和MSC3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分布,推测靠近阜康凹陷附近,MSC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油气藏。
    • 仲米剑; 石雪峰; 逄建东
    • 摘要: 为弄清吴起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沉积特征,初步寻找该地区有利勘探区域,以岩心观察为基础,通过测井相分析,从单井、连井及平面相等方面系统开展了吴起地区延9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地区侏罗系延9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河道规模较小,发育分流间湾沉积。储层砂体的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垂向上延9油层组储层砂体较薄,单层砂体厚度主要在1.5~15 m之间,累计储层砂体厚度在6~40 m之间;砂体沿河道方向及横切河流方向连通性均较差。局部河道中心富砂区可为有利勘探区选择提供参考。
    • 仲米剑; 郭清正; 葛岩
    • 摘要: 以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开展吴起地区侏罗系延安组10段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吴起地区侏罗系延安组10段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发育辫状河道砂坝与河道间泛滥平原沉积。储层砂体的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垂向上砂体叠置分布,储层砂体较厚,累计厚度最多可达60m~70m。
    • 杨跃明; 王小娟; 陈双玲; 文龙; 吴长江; 关旭; 韦腾强; 杨曦冉
    • 摘要: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是致密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但其沉积体系和砂体发育特征研究薄弱,制约了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进一步弄清沙溪庙组沉积体系演化和砂体发育特征,以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沙溪庙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录井和地震资料,系统研究沙溪庙组沉积相微相和砂体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东北部大巴山和米仓山逐渐隆升影响,四川盆地沙溪庙组沉积时期为北东—南西向的前陆盆地,盆地内地势宽缓,古水系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北部的大巴山和南部物源联合控制川中地区沙溪庙组沉积格局;②川中地区砂岩多见海绿石矿物,表明沙溪庙组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沙溪庙组气候干湿交替频繁,湖盆水体较浅且动荡,地形较为宽缓,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的沉积背景;③沙一段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浅水三角洲多呈朵叶状,沉积相带展布宽广,平面表现为多个朵叶体叠合而成的复合体,砂体叠置连片发育,单期河道砂体宽度大,常见河口砂坝;④沙二段干旱气候条件下主要发育枝状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多呈鸟足状或树枝状,砂体顺河道呈条带状分布,河道较窄且相互切割,河口砂坝仅仅分布于河道的末端,单个规模较小。结论认为,系统分析了川中地区沙溪庙组沉积相的演化与分布规律,总结了沙溪庙组的沉积特征及砂体发育模式,对下步川中地区沙溪庙组致密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胡艳飞; 孔庆莹
    • 摘要: 车排子凸起沙湾组作为春风油田主力层段,存在沉积类型、展布特征不明确等问题,加强其沉积特征的研究其对寻找储层甜点极为重要。采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测井解释等手段,对CHE510井区沙一段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研究区沙一段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等微相,物源来自于西南方向的车排子凸起。其中N_(1)s^(1)_(1)层和N_(1)s^(2)_(1)层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局部为河口砂坝沉积,主水流方向均为西南至东北方向。砂体的分布受控于沉积作用:N_(1)s^(1)_(1)层砂体厚度5.0~9.7 m,平均砂体厚度7.4 m,平面上,南、北两侧厚度较大,东、西两侧及中部厚度略薄;N_(1)s^(2)_(1)层砂体厚度3.8~8.1 m,平均砂体厚度5.9 m,平面上,井区中部CHE511井、东部CHE512井、CHE514井附近厚度较厚;N_(1)s^(3)_(1)层砂体厚度3.6~7.4 m,平均砂体厚度5.3 m,平面上中部厚度较薄,东、西两侧相对较厚。通过对CHE510井区沙一段沉积特征研究,可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 商晓飞; 赵磊; 易杰; 李蒙; 刘君龙
    • 摘要: 基于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了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砂体充填类型及其沉积展布规律研究,构建了该地区不同类型砂体的三维空间分布模型,为指导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定量化基础。新场地区须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有叠置河道、河道边缘、分流间湾和河口坝4种砂体沉积类型,其中叠置河道砂体厚度大、以中—粗粒沉积为主,是该区优质储层的主要发育区。新场地区须二段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个方向的物源供给,下亚段新场西部的叠置河道更为发育,中亚段双物源供给较强,叠置河道砂体规模最大,上亚段叠置河道主要发育在新场地区东部。在地球物理预测的基础上,拟合变差函数并以地震砂厚趋势进行协同约束,首先建立砂泥岩地质模型,基于多级相建模思路,以不同类型砂体展布为训练图像,采用多点地质统计方法建立砂体类型空间分布模型。该模型实现了不同砂体类型在三维空间充填的定量描述,具有合理的各类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为后续相对优质砂体的定量刻画和开发方案优化提供保障。
    • 杨依; 王桂成
    • 摘要: 根据岩石类型及特征、颗粒磨圆度和接触方式、沉积构造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长2油层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显示:子长地区长2构造结构与陕北斜坡一致,发育近东西向的宽缓鼻状构造;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其微相类型主要有水上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沼泽微相,其中砂体主要发育在水上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带;研究区主要含油层位为长21-3和长22-1,含油区带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储层物性好。
    • 王兴龙; 刘磊; 林良彪; 陈洪德; 刘君龙; 潘博; 王志康; 刘开鸾
    • 摘要: 探讨川西拗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带演化与砂体展布特征,旨在为优质储层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钻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以新场地区须二段为例,通过对其沉积微相演化规律与砂体展布特征的系统研究,揭示砂体聚集规律,并阐明其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须二段发育4类重点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河口坝受海平面约束间接性发育,分流河道间存在于各个时期,仅在须二末期发育前三角洲泥微相.新场地区须二段主要由米仓山—大巴山供源,砂体展布受控于周缘构造活动差异,整体以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并经历了由早期"西厚"至晚期"东厚"的演化过程.须二段各时期水动力频繁变化,总体表现为中亚段时期沉积水体动力最强,上亚段时期次之,下亚段时期最弱.构造活动、海平面升降等因素控制着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横向变化特征以及有利储集砂体的时空分布.
    • 康丽芳; 左倩媚; 王振国; 何小胡; 宋爱学
    • 摘要: 近年来在琼东南盆地超深水区莺歌海组发现了多个深水气藏,展现了广阔的勘探前景.但随着油气勘探进一步推进,关于莺二段的储层物性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进程.本文研究基于前人总结的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岩芯、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建立了莺二段三级层序格架,综合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物源体系及其控制下的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表明,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莺二段下、中层序,具有南、北、轴向三大物源体系.不同物源体系控制了重力流储集体的空间展布和沉积特征:(1)南物源控制的海底峡谷充填深海泥岩,而北物源控制的海底峡谷充填的厚层浊积水道砂岩,孔渗物性好,是良好的储集层;(2)轴向物源影响的溢岸漫滩沉积,由于物性条件好,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储层;(3)南物源控制海底扇砂岩的厚度薄、粒度细、泥质含量较高,而北物源和轴向物源供应的海底峡谷和海底扇朵体的砂体面积广、厚度大、粒度粗、物性好,是深水区莺二段最重要的优质产气储层.
    • 张倚安; 田景春; 张翔; 李建; 杨田; 张琪沅
    • 摘要: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二叠系砂体展布规律及构造-沉积格局对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文中对该区325个岩心样品的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及阴极发光测试等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2段—盒1段沉积期,盆地北部造山带的构造抬升使得物源区供给能力增强,砂岩成分成熟度明显降低,优质砂体主要发育在心滩相带;平面上,自北向南,沉积相由三角洲转变为冲积扇-辫状河复合沉积相,河道摆动频繁,形成了大面积网毯状砂体,垂向上,岩石组合由山2段的厚层泥岩夹薄层砂岩转变为盒1段的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