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盾构姿态

盾构姿态

盾构姿态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5904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中国工程机械学报、安徽建筑、建筑机械化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3中国盾构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2008年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第三届上海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等;盾构姿态的相关文献由373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国荣、岳秀平、沈斌等。

盾构姿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5904 占比:99.72%

总计:36004篇

盾构姿态—发文趋势图

盾构姿态

-研究学者

  • 潘国荣
  • 岳秀平
  • 沈斌
  • 唐杭
  • 袁大军
  • 金大龙
  • 俞靓
  • 刘绥美
  • 吴秉键
  • 孔利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坚锋
    • 摘要: 结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盾构法施工实例,针对在城市中心城区采用盾构法施工穿越既有运营的地铁隧道的关键施工控制技术和地铁运营保障开展技术研究,总结提出了盾构下穿施工的重点控制坏节,对有效管控盾构施工安全风险、进一步提高区间隧道盾构法施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秦银平; 曾垂刚; 李凤远; 韩伟锋; 原晓伟
    • 摘要: 隧道开挖与管片拼装作为隧道掘进的主要工序,盾构静止状态拼装管片时,盾构主机易于产生下沉和栽头的现象,为降低盾构掘进过程中推进系统出现栽头调整的不确定性问题,使盾构在静止状态管片拼装过程中出现的下沉量和栽头量正好与姿态调整量相抵消,从而保证隧道轴线与设计轴线一致。从盾构重心调节的角度出发,基于盾构盾尾移动空间的特点,采用SolidWorks设计新型的可快速辅助调节盾构重心的结构装置,根据盾构刚性体重心可调性实现辅助重心位置调节。以上海机场联络线工程为背景,研究盾构掘进过程中发生栽头可快速调节的辅助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盾构辅助调节装置质量提前实现重心的位置调节改变盾构的栽头量和下沉量的范围,进而实现对盾构姿态的提前调整。
    • 李春芳; 靳兆阳
    • 摘要: 为探讨新研发的双模盾构机在福州软土地层推进中持续栽头机理及其纠偏措施,基于对双模盾构机重心理论计算和常规强制纠偏方法,并结合现场实际复推情况,对比分析了几种不同纠偏措施情况下,双模盾构机姿态调整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强制纠偏方法(底部增加外置油缸、底部主推油缸压力设定值调高同时上部推进油缸实现全屏蔽)效果较好。
    • 丁智; 董毓庆; 张霄; 马少俊
    • 摘要: 大量盾构隧道工程实践表明,盾构姿态控制不良导致千斤顶对管片的偏心推力、盾壳对管片的挤压力、盾尾注浆对管片的不均匀压力等施工荷载是引起管片结构发生各种病害的主要原因.为了阐明盾构姿态变化对管片受力的影响及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详细介绍了盾构姿态参数、测量方法及姿态变化过程,重点阐述了盾构姿态引起施工荷载的变化对管片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归纳施工各阶段盾构姿态的控制和纠偏技术措施,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尚需讨论的问题.建议研发高精度高智能化的自动导向系统,全面考虑姿态变化过程中的施工荷载,构建精细化管片模型和三维盾构姿态的动态模型,进一步探究姿态参数对盾构姿态的控制效应.
    • 彭文
    • 摘要: 在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中,管片上浮是经常会发生的现象,地层条件、同步注浆、盾构姿态等因素都会引起管片上浮,本文结合台州市域铁路某盾构区间隧道工程实例,分析了盾构管片上浮的规律,在台州软土地层中,盾构管片上浮较为明显,上覆较厚(3)1黄黏土的区段,盾构管片上浮量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应使盾构机保持负姿态掘进,在上覆较厚(3)1黄黏土区段应采取降低盾构施工速度、控制盾构姿态、减小水泥砂浆水灰比、增大水泥用量等措施控制盾构管片上浮.
    • 张敏
    • 摘要: 推拼同步系统的本质是在部分千斤顶缺位的前提下对推进系统进行压力控制.为了控制盾构推进总推力以及合力矩,从而保持推进姿态不发生改变,需要对每根油缸的压力进行精确控制.该设计通过PLC算法,计算出该分区实际压力,比较其他分区压力和轴线偏差状态,再计算得出该分区所需压力,结合对该分区其他油缸油压提升补偿来保证每个分区的压力和姿态稳定,通过PID自动控制各油缸压力,控制盾构合力矩在计划轴线处,保证盾构姿态,使压力控制在程序计算所需值,使程序计算压力能够有效执行,保障实际推进的稳定性,实现轴线偏差范围的精准控制.
    • 刘吉东; 鲍镇杭
    • 摘要: 为解决盾构在低标贯值极软流塑淤泥层掘进中出现的盾构姿态控制困难、管片碎裂、渗漏水、水平收敛超限等问题,依托杭州地铁2号线庆菱路站—建国路站区间隧道,结合现场实践对极软流塑地层中盾构施工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从主机类型、刀盘开口率、主机重心与形心关系等设备选型入手,辅以掘进前的配重、管片超前量控制、设计优化和掘进中的推力分配、同步注浆、土压力和掘进管理,及掘进后的二次注浆、管片拼装和螺栓复紧、拉板拉紧等措施。经杭州地铁6号线枫桦西路站—之江海洋公园站区间、杭海城际铁路工程实践表明,采取上述措施能够有效解决极软流塑地层的盾构施工难题,降低成型隧道渗漏水率,并减小盾构垂直姿态偏差和水平收敛。
    • 李忠诚; 成广谋; 吴勇; 王烨晟
    • 摘要: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是盾构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常常导致盾构操控困难,极易致使管片破坏、错台、裂缝,甚至出现轴线偏位等现象,这一问题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盾构施工中管片上浮的因素众多,有地下水和浆液浮力的因素;也有松散土层塌落垫高因素;也有认为盾构姿态偏差或土体回弹是一个因素。本文旨在对盾构施工过程中成型隧道管片在地层中受到地下水、浆液、盾构推力和土体等多种作用因素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研究,探讨分析软土地层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总体机制,以便对于涉及城市盾构工程施工管片上浮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 陈沈玮
    • 摘要: 类矩形盾构隧道具有空间利用率高、覆土浅等优势,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着盾构覆土越来越浅,类矩形盾构面临着超浅覆土接收施工技术难题.在类矩形盾构超浅覆土接收施工过程中,若施工参数设置不当,则易造成类矩形隧道变形、上浮、盾构姿态偏差较大、地表沉降较大及洞门渗漏等现象.基于此,文章依托宁波市轨道交通4号线某出入段工程,分析并总结了类矩形盾构超浅覆土接收施工关键技术措施及参数,为后续类似类矩形盾构施工积累工程经验和提供相关技术参考及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