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皮脂

皮脂

皮脂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7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皮肤病学与性病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81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全科护理、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皮肤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4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等;皮脂的相关文献由95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卫生、王小兰、郑晓珂等。

皮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41.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281 占比:58.66%

总计:479篇

皮脂—发文趋势图

皮脂

-研究学者

  • 冯卫生
  • 王小兰
  • 郑晓珂
  • J·S·巴约尔
  • 不公告发明人
  • 郭月婷
  • 王倩
  • 丁利营
  • 井上高良
  • 八谷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朱美金; 高宏旗; 孙成芬; 朱翠翠; 陈丹丹
    • 摘要: 为了解皮肤水分含量、经表皮水流失率(TEWL)和皮脂三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选取39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使用无创测试探头进行相关试验。用吸油纸吸取额头表面油脂膜和涂抹凡士林的条件下,探索皮肤油脂膜对Corneometer■CM 825测试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去除皮肤表面油脂膜的条件下测试时,皮肤水分含量与皮脂具有显著的负相关(r=-0.713);皮肤水分含量与TEWL不相关(r=0.065);皮脂与TEWL弱相关(r=0.286)。当皮肤表面的油脂膜被吸取后,水分含量显著升高,皮肤水分含量与皮脂含量成弱相关(r=-0.308)。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额头、脸颊处涂抹凡士林会显著降低Corneometer■CM 825测试的皮肤水分含量,证明皮肤表面的油脂膜及产品的残留膜会对Corneometer■CM 825的测试产生影响,降低Corneometer■CM 825的测试水分值。所以,没有发现健康女性额头部位皮肤水分含量、TEWL值和皮脂这三个参数之间存在强的相关性,当使用Corneometer■CM 825测试皮肤水分含量时,适度的清洁皮肤和去除皮肤上残留的产品至关重要。
    • 王倩; 刘菲; 杨素珍; 韩婷婷; 王晓梅; 陈玉荣
    • 摘要: 近年来,寻常痤疮、特应性皮炎等损容性皮肤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其发病机理与皮脂腺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皮脂腺存在于真皮层,是皮肤的重要附属器官之一,其上存在着大量受体,受多种机制调控,其功能异常会造成多种皮肤问题。但目前国内对皮肤脂质的研究多针对于细胞间脂质,对皮脂腺分泌的脂质的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临床应用与护肤品开发仍需大量基础研究支撑。文章从护肤角度对皮脂腺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参与炎症反应、调控衰老进程以及调控肤色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对皮脂腺相关皮肤问题、皮脂腺功能相关检测方法以及与皮脂腺调控相关的护肤品成分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旨在为皮脂腺功能相关的皮肤护理和皮肤问题解决提供参考依据。
    • 刘洋; 蔡悦; 高楠; 刘奕彤
    • 摘要: 阐释了一款全新的洗涤剂用酶制剂——磷酸二酯酶(PDE)在洗涤环境中对人体分泌污垢的去除作用与工作机制。PDE能够有针对性地瓦解人体分泌污垢中的胞外DNA(eDNA),从而从根源上实现解决由皮脂污渍残留带来的异味、织物暗沉和变黄等长期困扰消费者的洗衣难题,为洗涤剂的配方改良和升级提供一条新的生物解决方案。
    • 徐春兰; 林新瑜; 刘伟; 兰晓玲
    • 摘要: 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多认为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的产生是由痤疮丙酸杆菌分泌产生的卟啉所致,但近期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其可能和皮脂有关,确切原因至今仍无定论。随着对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研究的增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较多用于痤疮诊断及治疗的荧光技术和方法,本文综述了引起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的两大主要原因及与面部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相关的荧光技术在痤疮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吴淑辉; 朱明芳; 魏露; 张曦; 朱亚梦
    • 摘要: 目的 探讨石榴皮多酚对金黄地鼠皮脂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基质组和0.48%、0.96%、1.92%石榴皮多酚软膏组及维A酸乳膏组,每组6只,分别于双侧皮脂腺斑处涂抹1 g相应的软膏或乳膏连续4周,每日2次,于干预后第0、7、14、21、28天测量双侧皮脂腺斑,以最大纵径×最大横径来计算皮脂腺斑面积,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脂腺斑AKT/sox9信号通路表达水平.各组间不同时间点皮脂腺斑面积大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0.96%石榴皮多酚组金黄地鼠皮脂腺斑面积为(50.48±2.41) mm2,1.92%石榴皮多酚组为(48.24±2.56) mm2,维A酸组为(48.31±2.76) mm2,均明显小于基质组(57.99±3.29)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3.98、3.65,P值分别为0.012、0.001、0.001).1.92%石榴皮多酚组(0.39±0.04)和维A酸组(0.38±0.03)Sox9表达水平低于基质组(0.44±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各组间AKT表达水平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F=1.645,P=0.199).结论 石榴皮多酚可以减小金黄地鼠皮脂腺斑面积,抑制皮脂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ox9表达有关.
    • 黄红斌; 王寅力; 张家齐; 吴娜; 曾兰兰
    • 摘要: 为了探究影响粉底液暗沉的因素,从皮脂、汗液和光照3个维度对含有不同处理二氧化钛以及不同种类填充粉的粉底液进行研究.通过色差仪测量处理前后粉底液的亮度差值,对影响粉底液暗沉的因素进行比较.实验表明,皮脂是影响粉底液暗沉的主要因素,汗液和光照影响次之.
    • 何云; 张嫄; 周椿浩; 熊明; 孙昌; 刘建立
    • 摘要: 为研究真丝织物被人体皮脂污染后,在实际环境条件下产生黄变的原因,文章采用角鲨烯、油酸、三油酸甘油酯等皮脂组分对桑蚕丝织物进行污染和环境处理,讨论温度、光照、环境含氧量等因素对织物黄变的影响,实验中采用黄度指数来表征试样的黄变程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黄度指数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皮脂组分均匀包覆在桑蚕丝表层;随着温度、光照强度和含氧量的增加,无论皮脂污染与否织物的黄度指数均增加;经过180 d室内储存放置,角鲨烯氧化产物中生成了共轭羰基、羟基和C—O键等潜在的显色基团,而油酸与三油酸甘油酯未发生红外光谱仪能够检测出的化学结构变化.
    • 江文才; 谈益妹; 徐雅菲; 江长清; 杨静文; 徐颖盈
    • 摘要: 目的 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仪(ATR-FTIR)分析敏感性皮肤与正常皮肤角质层成分的差异,探讨该技术在敏感性皮肤发生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招募在上海市居住≥6年的148例志愿者,通过问卷调查、乳酸刺痛试验和辣椒素试验,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皮肤组和敏感性皮肤组;同时,记录乳酸刺痛试验和辣椒素试验中受试者的总刺痛评分和总灼痛评分.应用ATR-FTIR检测角质层成分,包括天然保湿因子(NMF)、角质层脂质、游离脂肪酸(FFA)和β/α比值;同时应用其他无创技术测量经表皮失水率(TEWL)、角质层含水量、角质层脂质、皮肤pH值和3种周围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阈值和浅表皮肤血流灌注量等皮肤生理参数.分析角质层成分与总刺痛评分和总灼痛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以及与皮肤生理参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 73例志愿者完成全部试验,其中敏感性皮肤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41.8±8.9)岁;正常皮肤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42.8±9.4)岁.敏感性皮肤组和正常皮肤组角质层NMF分别为30.90±7.38、37.01±8.77(t=3.193,P<0.01),FFA分别为14.90±6.75和20.45±11.76(t=2.422,P<0.05),β/α值分别为3.17±1.03和2.67±0.56(t=-2.595,P<0.05),角质层脂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8,P>0.05).皮肤生理参数中,敏感性皮肤组TEWL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t=-3.496,P<0.001),而5 Hz电流感觉阈值和表皮致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P<0.05),角质层脂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分析显示,NMF、FFA和β/α与TEWL(r值分别为-0.405、-0.562、0.503,均P<0.01)和总刺痛评分(rs值分别为-0.401、-0.285、0.316,P<0.01或0.05)均呈良好的相关性,同时,表皮致密度与NMF(r=0.402,P<0.01)和β/α比值(r=-0.369,P<0.05)也呈良好的相关性.但NMF、FFA和β/α与角质层脂质、3种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阈值、浅表皮肤血流灌注量及表皮厚度之间均无相关性(均P> 0.05).结论 敏感性皮肤与正常皮肤角质层NMF、FFA和β/α存在显著差异,且NMF、FFA和β/α与部分角质层屏障功能生理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ATR-FTIR是一种有效评价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的手段.
    • 杨明; 高莹; 周明月; 王贺聪; 贾焱; 何聪芬; 顾菲; 刘晓雁
    •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痤疮皮损和健康婴儿面部正常皮肤表面脂质(SSL)的差异.方法 2018年6-8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收集36例新生儿痤疮(痤疮组)面部皮损及36例健康婴儿(对照组)面部皮肤脂质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得到脂质图谱,用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得到脂质成分的具体信息.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痤疮组患儿面部皮肤甘油脂类和孕烯醇酮脂类显著增加(均P< 0.001),但脂肪酸类、甘油磷脂类、鞘脂类、固醇脂类、糖脂类、多聚乙烯类显著下降(P< 0.01或0.05).进一步分析显示,痤疮组脂质总量、甘油二酯、蜡酯、角鲨烯平均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 0.001或0.05),但亚油酸平均相对含量低于对照组(P< 0.001).结论 新生儿痤疮面部皮损脂质总量较健康婴儿明显增加,脂质成分也存在明显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