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痉挛性瘫痪

痉挛性瘫痪

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0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437175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光明中医、江苏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2015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推拿学术研讨会等;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由860位作者贡献,包括谭吉林、张志强、李佩芳等。

痉挛性瘫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0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7175 占比:99.92%

总计:437536篇

痉挛性瘫痪—发文趋势图

痉挛性瘫痪

-研究学者

  • 谭吉林
  • 张志强
  • 李佩芳
  • 盛国滨
  • 傅立新
  • 孙培养
  • 董赟
  • 凌方明
  • 刘欣
  • 张春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时文涛; 杨国娟; 袁娜
    • 摘要: 目的:观察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在“荣气理论-促血管新生”指导下应用活血荣络方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线粒体游离Ca^(2+)浓度水平和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coupling factor,CF6)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128例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机械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疏血通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并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丰增加活血荣络方辅助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和血清因子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anoic acid,GABA)和甘氨酸(Glycine,Gly)水平均升高,中医症候积分、血浆CF6及线粒体游离Ca^(2+)浓度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变化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荣络方辅助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佳,中医证候和血清因子都有所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
    • 王一斯; 张天津; 矫翠翠; 徐萍
    •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腹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120例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常规干预+腹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均连续治疗4 w。于治疗前、治疗4 w时评估两组下肢肌张力(Ashworth量表)、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下肢痉挛程度[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对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两组治疗4 w时Ashworth量表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w时,两组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 w时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腹针联合温针灸可促进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 文辉; 聂容荣; 苏涵; 胡小慧; 杨华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及对脑血流图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针刀组给予针刀治疗,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Ashworth肌张力分级及脑血流图变化情况。结果:针刀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针刺组65.00%(P0.05)。结论:针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脑血流情况。
    • 李薇薇; 武连仲; 满斌; 任雪松
    • 摘要: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重点介绍武连仲教授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方面的学术观点。根据阴阳辨证分型为阴阳俱缓、阴急阳缓、阴缓阳急、阴阳俱急,针刺治疗在醒脑开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辨证分型,进一步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并进行理论阐述。
    • 毛少文; 王锡勤; 韩哲; 刘坤; 胡菊; 黄川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推拿手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推拿治疗该病提供方法借鉴,推动规范化推拿治疗方案形成。方法:该研究随机将该院收住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分入治疗组(慢频率推拿组)与对照组(常规频率推拿组),每组40例,2组治疗方案相同,但推拿频率不同,2组均每周治疗6d,1次/d;2周1疗程,治疗2疗程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Ashworth分级法(其中0、1、1+、2、3、4分别对应0-5分,方便计算)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2组在上肢FMA评分、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慢频率推拿组(治疗组)疗效评价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力轻、时间长、慢频率、顺时针方向的推拿手法,可以有效抑制脑卒中后大脑神经过度兴奋,降低痉挛程度,改善运动功能,疗效显著,有利于推动推拿手法规范化。
    • 孟晓灵; 孙培养
    • 摘要: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主要包括针刺疗法、灸法、推拿疗法、中药疗法等,其中,针刺疗法主要包括夹脊穴针刺法、头针疗法、电针疗法、运动针法、巨刺疗法、靳三针法、肌肉起止点针刺法、泻阴经补阳经刺法、特殊针具刺法等;中药疗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熏洗等。西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主要包括A型肉毒素治疗、手术疗法、康复疗法等。目前,临床多以西医疗法作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常规疗法,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治疗等。中西医研究均存在样本量少、患者来源单一、研究过程中干扰因素过多等问题。今后,应扩大样本量,控制干扰因素,制定科学统一的研究方案,明确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机制,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 谢青; 顾力华; 王世弥; 钱家锋; 刘玉凤
    • 摘要: 针刺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针刺取穴与针刺手法两个角度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进行综述。针刺取穴方法主要涉及经脉取穴、经筋取穴、现代康复理论取穴及部位取穴。针刺手法主要分为浅刺法和透刺法两类。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以临床研究为主,机制探讨较少;存在样本量小、操作不规范、未进行随访等问题。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应加大样本量的纳入,实行随机对照,统一操作规范,进行跟踪随访,积极进行机制探讨,以期为中风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加有效的帮助。
    • 贾茹
    •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加以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连续干预3个月。对比两组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肌张力、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肌张力优于对照组,Fugl-Meyer、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能够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亚楠; 刘凯; 王秀珍; 蔡国锋; 王璐; 孙宏; 张金朋
    • 摘要: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及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变化,比较血清谷氨酸(Glu)、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浓度水平,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P<0.05);两组FMA评分、BI评分、SS-QOL评分及GABA水平均有所升高,且治疗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两组MAS评分、Glu水平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效果尤为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董梁乐; 李作伟
    • 摘要: 中风,西医称为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危急重症,近年来发病率明显攀升。痉挛性瘫痪是中风病主要的后遗症状,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针刺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着良好的疗效,目前,大多医家采用不同针刺方法随证治疗,取得了相当满意的疗效。不同的针刺部位、针刺方法、针刺时机等均可对针刺疗效产生影响。本文旨在对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进行整理和论述,以期探索规律,开拓思路,提高临床使用针刺治疗该病的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