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界面聚合

界面聚合

界面聚合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55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7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151108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2015年(萧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等;界面聚合的相关文献由147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金盾、张浩勤、王志等。

界面聚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7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51108 占比:99.72%

总计:151530篇

界面聚合—发文趋势图

界面聚合

-研究学者

  • 刘金盾
  • 张浩勤
  • 王志
  • 高从堦
  • 张宇峰
  • 武春瑞
  • 王纪孝
  • 杜启云
  • 蹇锡高
  • 潘巧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军勇; 陈田田; 韩双乔; 张亚涛
    • 摘要: 传统聚合物膜由于受到渗透通量与选择性的权衡关系的制约,严重阻碍了其在液体分离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作为一类新兴的结晶多孔材料,在开发具有快速分子/离子传输和精准筛分领域具有很大的前景。从COF膜结构和表面理化性质出发,讨论了COF的孔径、稳定性、亲疏水性以及表面电荷对COF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阐述了这些性质在膜分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深入探讨了COF膜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简述了调控COF特性以优化膜性能的方法,主要包括筛选/预先设计单体合成COF膜和对COF膜进行合成后修饰的策略。此外,重点介绍了多种先进COF膜的制备策略:共混、原位生长、真空辅助过滤和界面聚合等,并且综述了COF膜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有机溶剂纳滤和渗透能量转换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从膜材料的制备与商业化需求等方面,指出了当前COF膜所面临的挑战、机遇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新型功能性COF膜的“按需设计”提供了一定启示,并为COF膜在液体分离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 杨林; 吕美婵
    • 摘要: 以相转化法制备PVDF基膜,通过IRMOF-3@PAA复合材料实现对其亲水改性,并采用界面聚合方法成功制备IRMOF-3@PAA/PVDF复合纳滤膜。用FT-IR、SEM和AFM等测试手段对IRMOF-3@PAA改性PVDF膜及复合纳滤膜的表面基团、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用静态水接触角和Zeta电位对膜的亲水性及荷电性进行了测试,并考察了IRMOF-3@PAA复合材料的改性对IRMOF-3@PAA/PVDF复合纳滤膜纯水通量及脱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IRMOF-3@PAA的改性,PVDF膜的亲水性显著提高,水接触角从71.55°降低至23.43°,IRMOF-3@PAA/PVDF复合纳滤膜的聚酰胺分离层结构更加致密、完整。虽然复合纳滤膜的荷电性较未改性的膜并未发生显著改变,但IRMOF-3@PAA/PVDF复合纳滤膜的脱盐性能显著提升,对MgSO_(4)可以达到93%以上的截留率,并且随着IRMOF-3@PAA添加量的增加,复合纳滤膜对Na_(2)SO_(4)的去除率也逐渐增加,最高可达到94.16%。
    • 摘要: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传出消息,该所杨维慎研究员、彭媛副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有机框架(MOFs)材料,实现了氢气和二氧化碳的高精度分离。研究团队通过设计一种简便的原位生长结合限域界面聚合制备的新策略,提出了软-固态型无缺陷金属—有机框架(MOFs)复合分离膜新概念,实现了尺寸差异极小的氢气和二氧化碳高精度分离。该新型MOFs材料性能远超迄今为止报道过的所有MOFs基分离膜,为创制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MOFs基膜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 陈逢军; 贺提喜
    • 摘要: 目的提出一种静电喷印辅助界面聚合法制备纳米纤维复合膜实现海水过滤的方法。方法通过在静电喷印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纳米纤维基底上进行界面聚合,将哌嗪、三甲酰氯和聚醚胺(Polyether Amine,PEA)聚合在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基底上。首先将PAN纳米纤维基底在水相溶液中浸泡,均匀吸附基材表面的哌嗪和PEA,用滤纸吸干多余的水溶液,然后将有机相三甲酰氯引入PAN基底表面,与水相进行反应,制备了具有良好过滤性能的纳米纤维复合膜(Thin Film Nanofiltration Composite,TFNC),研究了PEA浓度对TFNC复合膜过滤性能的影响。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量仪和Zeta电位仪,表征了复合膜的微观形貌、界面聚合反应、亲水性和荷电性。选用4种无机盐通过死端过滤装置系统对TFNC膜的过滤性能进行测试。结果PAN溶液能够在滚筒表面静电喷印形成均匀的膜表面结构。在20 kV静电高压下,纺丝质量分数为8%的PAN透明溶液所制备的薄膜表面光滑。当PEA的质量分数4.5%时,TFNC复合膜的接触角最小,为47.5°。经过4种无机盐的过滤性能测试发现,在25°C、0.4 MPa条件下,当PEA的质量分数为3.0%时,该膜的水通量可达41.5 L/(m^(2)·h),对NaCl的截留率较低(18.6%),但对阴离子染料MYB的截留率最高(达95.4%)。结论静电喷印辅助界面聚合法能够简单有效地制备纳米纤维复合膜,且获得光滑、均匀的亲水性表面,通过改变PEA的浓度可调节复合纳滤膜的分离性能,有效地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具有极强的开发潜力。
    • 刘明悦; 夏建中; 曹兵; 张睿; 李培
    • 摘要: 以间苯二磺酰氯(BDSC)为有机相单体、二胺和多胺类化合物为水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在聚乙烯(PE)微滤膜上制备了聚磺酰胺(PSA)/PE渗透汽化复合膜。经配方和工艺优化,确定了PSA/PE复合膜的制备条件为:将聚乙烯亚胺(PEI)与间苯二胺(MPD)以5∶1的质量比共混作为水相单体,将PE膜直接浸润到水相中,然后浸入含有0.5%BDSC的有机相中进行界面聚合反应。测定了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SA/PE复合膜的渗透汽化脱盐性能和耐酸性,结果表明:在料液为3.5%NaCl水溶液、温度为75°C的条件下,PSA/PE复合膜的水通量为35.1 kg/(m^(2)·h),截盐率达99.85%;在20%H_(2)SO_(4)溶液中浸泡6个月后,其脱盐性能不变,化学结构稳定。
    • 王新乐; 刘铭辉; 于海军; 章昭; 付晓燕; 康国栋; 曹义鸣; 王聪
    • 摘要: 选择具有良好亲水性和线性结构特征的1,3-二[三(羟甲基)甲氨基]丙烷(BTP)与哌嗪(PIP)共同组成水相单体,与均苯三甲酰氯(TMC)通过界面聚合合成复合纳滤膜.利用ATR/FTIR、SEM和接触角测定仪等手段对合成的复合纳滤膜进行表征,并考察水相单体中BTP含量对纳滤膜渗透分离性能和亲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TP被成功引入到聚酰胺分离层中,随着水相单体中BTP含量的提高,聚酰胺分离层厚度和水通量都有所增加,但对无机盐的截留性能下降.最佳的水相组成为:PIP质量分数为0.4%,BTP质量分数为0.6%,此时复合纳滤膜的纯水渗透系数为105 L/(m^(2)·h·MPa),达到原膜的1.54倍,对Na_(2)SO_(4)、MgSO_(4)、MgCl_(2)和NaCl的截留率分别为97.3%、91.4%、40.7%和31.7%.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化学物理研究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彭媛副研究员团队通过设计一种简便的原位生长结合限域界面聚合制备的新策略,提出了软-固态型无缺陷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分离膜(soft-soli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 membrane,MOF SSCM)新概念,实现了尺寸差异极小的H2/CO_(2)高精度分离,性能远超迄今为止报道过的所有MOF基分离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樊华; 王一雯; 姜钦亮; 范敏; 桂双林; 韩飞
    • 摘要: 疏松纳滤(Loose nanofiltration,LNF)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得到大量研究的一种纳滤分离技术。LNF膜是一种具有纳滤(NF)和超滤(UF)边界孔径的膜,可以在较低的压力下应用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应用前景广阔,尤其在生物质和废水资源化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近年来关于LNF膜在运行机理、制备方法和应用范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目前LNF膜的制备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提升膜表面的亲水性来提升膜的分离性能。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制备方法(相转化法、界面聚合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贻贝启发沉积法、有机无机杂化法等,并阐述了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所制得膜的性能特点及其优势。由于不断提升的标准和越来越注重的资源循环需求,LNF膜在资源回收和废水处理领域都展现出了不俗的表现。最后结合LNF膜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未来疏松纳滤膜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提供参考。
    • 翟晓飞; 陈思; 陈冰倩; 闫旭焕; 张宇峰
    • 摘要: 以聚砜超滤膜为支撑层,利用间苯二胺和三甲酰氯发生界面聚合反应,制备出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用聚乙烯亚胺(PEI)通过连续界面聚合法对反渗透膜进行抗菌性能优化改性。通过探究PEI反应参数对膜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优化改性的最佳参数,对改性膜的分子结构、表面性能以及膜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PEI反应的质量分数为2%,反应时间为60 s,热处理为100°C和5 min时,改性膜的性能最好。膜表面的亲水性和荷电性的双重提升有助于膜性能的提高。与原膜相比,所制备膜的截留率由96.6%提升至98.9%,水通量由35.7 L/(m^(2)·h)增加到49.9 L/(m^(2)·h);选用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葡萄球菌对膜抗菌性能进行了评价,所制备的膜对2种细菌的抑菌率分别可达95.8%和96.3%,通过PEI改性实现了膜分离性能和抗菌性能的同步提升。
    • 梁浜雷; 刘尧; 冯媛; 谢凯; 司建鑫
    • 摘要: 本文采用以盐酸溶液为水相、四氯化碳为有机相的界面聚合法,通过向水相中分别引入具有非对称结构的甲醇和乙醇,以及具有对称结构的异丙醇和丙三醇作为共溶剂,成功制备出聚苯胺纳米纤维。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并通过循环伏安测试、恒流充放电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着重研究了不同共溶剂在酸性电解液下对聚苯胺纳米纤维储能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共溶剂的引入能够提高聚苯胺的质子化程度,有利于改善电化学性能。其中,以具有对称结构的异丙醇为共溶剂所制备的聚苯胺纳米纤维具有最低的电化学阻抗,在5 mV·s^(-1)的扫描速率下的比电容值达928.6 F·g^(-1),500次循环后比电容保留率为62.2%,展现出最高的储能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