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力电子设备

电力电子设备

电力电子设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29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5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012381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有色金属加工、电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2015年学术年会、OFweek宽带通信与物联网前沿技术研讨会、2013年全国电气工程博士后学术论坛等;电力电子设备的相关文献由127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宇翔、由一、周党生等。

电力电子设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12381 占比:99.99%

总计:3012681篇

电力电子设备—发文趋势图

电力电子设备

-研究学者

  • 冯宇翔
  • 由一
  • 周党生
  • 张乃国
  • 王琰
  • 姚赟
  • 柏子平
  • 周泽平
  • 廖荣辉
  • 吕一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栾文鹏; 吕军; 徐丙垠
    • 摘要: 随着“双碳”工作深入推进,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配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中直接面向用户的环节,对于保障供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大量的光伏、风电等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动汽车、电力电子设备等接入配电系统,使用户与配电系统的关系日趋复杂,给配电系统的保护、控制与运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准确感知配电网状态,保障配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升运行经济性,促进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值得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全球能源互联网》编辑部密切关注研究前沿,邀请我们担任特约主编,共同策划本专题,与读者共同探讨新型配电系统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 摘要: 在数字经济和“碳达峰碳中和”双重驱动下,配电网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对于助力电力行业转型发展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关键作用。同时,随着分布式新能源的高比例渗透、电力电子设备的高比例接入、电力与电子装备的高度融合以及多元产销用户的出现,对智能配电与物联网的技术特征、运行机制、发展模式等带来深刻变革和重大挑战。
    • 李奎; 牛峰
    • 摘要: 各类电力装备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变配用”各个环节,为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起着关键支撑作用。在国家“双碳战略”和高可靠智能电网的需求下,“高可靠”与“智能化”已经成为电力装备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为传统电力装备提供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相关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提出了更高挑战。为了展示国内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在高可靠智能化电力装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电工技术学报》编辑部以及特约编委的共同努力下,推出本期“电力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专题。专题的征稿工作得到了高校科研学者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经过严格评审,选取11篇优秀论文刊出。研究学者们基于高低压开关电器、高压并联电抗器、电机系统和电力电子设备等不同类型电力装备开展了深入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电力装备的智能化和可靠性提升。
    • 董雪涛; 冯长有; 朱子民; 唐君毅; 刘震; 徐志; 亢朋朋
    • 摘要: 能源转型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中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特征将深刻改变电网形态和运行特性,对仿真理论研究和先进仿真工具研发提出了新的需求。文中梳理了现有仿真软件、仿真体系在应对新型电力系统稳定特性变化、仿真分析时空尺度和跨度增大,以及电力系统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电网智能分析运行控制体系构建3个层面上的需求与挑战。分析现有仿真技术的特性,指出当前仿真工具存在的不足。最后,理清仿真工具发展趋势,提出新型电力系统仿真技术框架,并就目前仿真工具需要关注的潜在技术发展要点进行展望。
    • 陈宏伟; 钟斌斌; 江全元; 宁康红; 丁晓宇
    • 摘要: 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和时速300km/h以上高速列车中大量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使得反映不同物理特征的动态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传统的时域仿真方法已无法满足电力系统发展的新形式要求。机电暂态仿真可以对大规模系统进行仿真,但是不能准确、详细地模拟系统局部快速变化过程;电磁暂态仿真对电力电子设备的仿真使用详细的器件级模型,适于仿真高速列车等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及其控制系统的快速暂态特性,但是受仿真速度和规模的限制,无法对全系统进行仿真[1]-[3]。
    • 张犁; 蒋玮; 何晋伟
    • 摘要: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随着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成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以及电动车辆充电桩和储能电站的规模化建设,使得海量灵活资源通过电力电子设备接入配电网,由此带来的电网安全稳定和“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等问题更加突出,故有必要对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关键设备和运行控制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并集中和快速交流这一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电气工程学报》编辑部于2021年8月启动了“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关键设备和运行控制”专题的征文、审稿、编辑和出版工作,我们非常荣幸受邀担任该专题的客座编辑。在本专题的征稿过程中,得到了国内电力电子和电力系统领域专家学者的热心关注和踊跃投稿,体现了当前我国在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尤其是交直流微电网发电和用电设备以及系统运行控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 耿龙飞; 韩兵; 陶征
    • 摘要: 0引言大型发电机励磁系统对维持发电机机端电压,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抑制系统低频振荡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大量的电力电子逆变器投运以及特高压直流、柔性直流输电等电力电子设备集中接入电网运行,系统的稳定风险增加,对常规机组运行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业界广泛应用的基于晶闸管的励磁系统存在对电力系统稳定性提升能力有限,低频振荡抑制能力较弱等缺点。其调控能力已越来越难满足现代与未来电力系统的新需求。
    • 陈春雷
    • 摘要: 为了确保智能配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电力电子设备以及配电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研究电力电子设备对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结合配电系统的实际情况,分析配电系统中继电保护的基本机制,并从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位置、谐波导致电压电流发生畸形两方面对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进行研究。针对电力电子设备对配电系统造成的危害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阐述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对配电系统进行继电保护,并进行了后期维护配电系统继电保护方法的讨论。提出了掌握配电系统的相关运作以及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的策略,以全面提高电力电子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电力电子设备运行稳定性与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
    • 余果; 吴军; 夏热; 陈逸珲; 郭子辉; 黄文鑫
    • 摘要: 由于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的高渗透率,电力系统存在惯性减小、系统强度变弱的趋势,稳定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提升系统稳定性,提出一种构网型变流器技术,可发挥变流器灵活可控的优势,补偿系统缺失的惯性阻尼,为系统提供可靠的电压、频率支撑。比较了构网型控制技术与跟网型控制技术的差异,介绍了几类构网控制策略与构网型高压储能技术。指出该技术目前面临的瓶颈与挑战以及可实现的解决思路。研究结果显示,构网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电网惯量阻尼特性,为系统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在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高桥; 焦玉成
    • 摘要: 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及电网智能化的普及,电力电子设备大量接入电网,电网运行机理由于分布式电源的不断接入发生了深刻变化,电网故障易引发大规模脱网事故,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配电网作为供电网络到用户最后一千米,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客户用电感知。传统的配电台区由于自动化、信息化覆盖程度低,对整个台区运行情况难以实时掌握,再加上设备老化等问题的存在和难以解决,事故故障频发,而接入新能源电源的台区情况更加复杂。相较于传统配电台区,为建设好智能台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