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甲基丙二酸

甲基丙二酸

甲基丙二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9398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八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等;甲基丙二酸的相关文献由53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艳玲、韩连书、叶军等。

甲基丙二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9398 占比:99.99%

总计:569482篇

甲基丙二酸—发文趋势图

甲基丙二酸

-研究学者

  • 杨艳玲
  • 韩连书
  • 叶军
  • 王瑜
  • 高晓岚
  • 邱文娟
  • J.M.萨利文
  • 张惠文
  • 顾学范
  • 宋金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涛; 李磊; 王自珍; 孔祥永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期治疗及改善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应用串联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确诊的52例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52例患儿中男28例,女24例,其发病年龄早,发病日龄0~28d,超半数在生后1周内发病.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喂养困难、呕吐、呼吸困难、意识障碍、抽搐、肌张力减低、血小板减少、反复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等.血串联质谱法检测提示血清丙酰肉碱和丙酰肉碱/乙酰肉碱比值增高,尿气相色谱-质谱法有机酸检测提示甲基丙二酸浓度显著增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家长担心远期预后不佳而终止治疗后,绝大多数于生后1~3个月死亡.坚持治疗的21例确诊患儿中,均接受维生素B12、左旋肉碱治疗,并辅以低蛋白饮食,其中11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0例效果不佳,于生后4个月至1岁死亡.结论 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串联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可确诊本病,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王文鑫; 白欣立; 张晓岚
    • 摘要: 甲基丙二酸尿症是我国有机酸尿症中最常见类型之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发病年龄各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漏诊和误诊,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本文结合跨欧洲指南建议,对我国《单纯型甲基丙二酸尿症饮食治疗与营养管理专家共识》内容进行解读,旨在加深临床医护人员对单纯型甲基丙二酸尿症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该病的诊治和管理水平。
    • 魏晨曦; 赵婉晴; 张亚男
    • 摘要: 目的探讨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基因型的关系,为早期诊断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2015-202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分泌与生长发育科诊治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19例,对其临床表现、基因结果、串联质谱分析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男性10例,女性9例,8例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基因检测共发现13种变异,其中以c.609G>A突变最多,其次为c.80A>G、c.656_c.658delAGA。11例非新生儿筛查确诊的患儿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包括喂养困难、发育落后、反应差、视力障碍、抽搐等。串联质谱分析中C3/C0、C3/C2、尿甲基丙二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增高。实验室检测有多脏器损伤,累及血液、神经及消化等系统。结论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基因型为终止或移码突变者多呈早发型且症状较重,可表现为脑积水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晚发型症状较轻且早期治疗后预后良好。由于患儿发病较晚常常容易忽略,导致病情延误,因此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可极大地改善病情及预后。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有助于此病的早期诊断,基因型检测有助于明确类型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 莫金凤; 吴祥雄; 胡攀勇; 刘开祥
    • 摘要: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SCD)是体内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及非特异性,常因诊断困难而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本病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对神经功能的永久性损害.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是诊断SCD的有力依据,但临床上有不少诊断为SCD的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并不低,因此,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正常不能排除SC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甲基丙二酸、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是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标志,故推测三者可作为一种诊断SCD的更敏感的实验室指标.本文主要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甲基丙二酸及平均红细胞体积检测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SCD患者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 贺薷萱; 刘玉鹏; 陈哲晖; 刘怡; 金颖; 李梦秋; 郑宏; 李东晓; 秦炯; 张会丰; 黄敏; 董慧; 郑荣秀; 梁德生; 田亚平; 姚红新; 杨艳玲; 张宏武; 张尧; 康路路; 李辉; 沈鸣; 莫若; 宋金青
    • 摘要: 目的 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尿症引起脑积水患儿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以及诊疗和防控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11家医院诊治的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尿症继发脑积水的76例患儿,经过生化、影像及基因分析确诊,根据是否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基因变异类型、治疗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x2检验.结果 76例患儿中男51例、女25例,新生儿筛查发现5例,71例为发病后临床诊断;早发型(发病年龄≤1岁)68例(96%),晚发型(发病年龄>1岁)3例(4%).其中74例患儿资料齐全,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运动落后74例(100%)、视力障碍74例(100%)、癫痫44例(59%)、贫血31例(42%)、肌张力低下或肌张力增高21例(28%)、喂养困难19例(26%)和意识障碍17例(23%).76例患儿均为MMACHC基因缺陷,其中MMACHC c.609G>A纯合变异30例(39%).最常见的变异为c.609G>A [94次(62.7%)],然后依次为c.658_660del [18次(12.0%)J、c.567dupT[9次(6.0%)]和c.217C>T[8次(5.3%)].诊断后采用钴胺素注射,补充左卡尼汀、甜菜碱.41例手术组与31例非手术组的起病年龄、确诊年龄、血总同型半胱氨酸、血蛋氨酸及尿液甲基丙二酸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1例手术组患儿术后长期随访,智力及运动落后、癫痫、视力障碍等症状逐渐好转.结论 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尿症引起脑积水常见临床表现为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视力障碍、癫痫等神经系统损伤,主要见于早发型cblC型,最常见的MMACHC基因致病变异为c.609G>A,部分患儿脑积水在代谢干预治疗后好转,对于严重脑积水,需及时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 常思宇; 占霞; 韩连书; 张惠文; 高晓岚; 陈婷; 徐烽; 顾学范
    • 摘要: 目的 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检测遗传代谢病患者尿液中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含量变化,探讨NMR技术在遗传代谢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3至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确诊的20例遗传代谢病患者尿液样本,其中包括甲基丙二酸血症(MMA)9例.利用NMR脉冲宽度定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半定量法测定遗传代谢病患者尿中代谢物的成分,分析2种方法中异常代谢物的水平.结果 NMR技术可检测MMA、异戊酸血症、戊二酸血症、丙酸血症、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Canavan病、酪氨酸血症、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患者尿中特征性代谢物水平显著升高,平均为参考值区间上限值的8倍,最高可达545倍.相较于GC/MS,NMR技术可检测数量更多的待测物,包括有机酸、氨基酸、糖类等.在9例治疗前MMA患者中,NMR法甲基丙二酸和3-羟基丙酸水平[1800(180~12000)和50 (0~270) mmol/mol Cr]均明显高于参考值(0~31、0~35);GC/MS法甲基丙二酸和甲基枸橼酸水平[136.56(43.79~518.67)和4.87(1.52~7.52)]均明显高于参考值(0~4、0~0.7).结论 NMR和GC/MS技术对有机酸血症的诊断均具有特异性,GC/MS技术检测的主要物质是有机酸,NMR技术可突破这种限制,检测尿液中多种代谢物水平.
    • 张晶卉; 乔娜娜; 李文
    • 摘要: 本文报道SUCLG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的以轻度甲基丙二酸尿症获诊的新生儿琥珀酰辅酶A连接酶缺乏症1例.患儿生后2d发病,以“呕吐、拒奶”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及高乳酸血症.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氨轻度升高、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脑发育不良及心脏多发畸形.血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尿有机酸谱分析提示甲基丙二酸尿症.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SUCLG1基因有2个新突变,即c.40A>G(p.M14V)突变和6~9号外显子的杂合缺失,分别来自于患儿母亲和父亲.患儿经扩容、纠酸等治疗,代谢性酸中毒好转,但乳酸持续偏高,出现水肿及呼吸衰竭,家长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SUCLG1基因突变可导致琥珀酰辅酶A连接酶缺乏症、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该病无特效治疗,对于喂养困难、乳酸酸中毒、多脏器受累的新生儿,应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基因检测为确诊手段.
    • 于博; 刘悦; 许洁; 佟阳
    • 摘要: 目的 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可能的疗效机制.方法 选择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刺及中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神经肌电图检测、血清维生素B12(VB12)、甲基丙二酸(MM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神经系统损伤(步态,对温、痛、振动、关节位置等感觉障碍,锥体束受累)评估.收集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针药并用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更利于患者神经系统损伤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针药并用更利于患者血清VB12、MMA、Hcy恢复正常水平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