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长动力学

生长动力学

生长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1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晶体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204820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2014年全国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会等;生长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1049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全友、刘晶晶、周德敬等。

生长动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04820 占比:99.85%

总计:205125篇

生长动力学—发文趋势图

生长动力学

-研究学者

  • 郭全友
  • 刘晶晶
  • 周德敬
  • 张立文
  • 方婷
  • 王学重
  • 祖方遒
  • 苏旭平
  • 裴继斌
  • 于燕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俊鹏; 潘伟斌; 黄晓佳
    • 摘要: 本文以麦可属(Mychonastes)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下的生长特性,基于Lehman模型、Steele模型,建立麦可属的光温模型。结果表明:当温度恒定时,麦可属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为3000 lx;当光照恒定,麦可属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0°C。光照、温度协同作用下,麦可属对光热条件的变化呈单峰响应,麦可属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0.4°C,最佳生长光照强度为3203 lx,最大比生长速率可达0.426 d^(-1)。合适的光照和温度是麦可属水华形成的重要因素,光温模型可以为麦可属水华预警提供依据。
    • 张建宇; 王艳辉; 吕征; 陈庆安; 陈亚宇; 李河宗
    • 摘要: 将冷轧Ti/Al层状复合材料在525~625°C温度范围内退火0~128 h,并对复合材料的界面显微组织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仅金属间化合物TiAl_(3)相在Ti/Al界面形成,大多数TiAl_(3)晶粒为细小的等轴晶,其平均尺寸从数百纳米到数微米,且随温度和/或退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退火温度对晶粒尺寸的影响远大于退火时间的影响。TiAl_(3)相的生长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TiAl_(3)相的生长由化学反应控制,反应激活能为195.75 kJ/mol,另外,由于冷轧方法制备的Ti/Al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与新鲜表面结合,TiAl_(3)相的反应速率常数较大;在第二阶段,TiAl_(3)相的生长由扩散控制,扩散激活能为33.69 kJ/mol,另外,由于TiAl_(3)相晶粒尺寸细小,TiAl_(3)相的扩散生长速率常数由晶界扩散决定。
    • 张子叶; 刘丽敏; 王晔茹; 丁甜; 方婷; 李长城
    • 摘要: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危害烤鸭等熟肉制品食用安全的常见病原菌之一。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烤鸭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特性,构建并比较相关动态生长预测模型。将含有两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接种至烤鸭样品,然后分别置于12,16,20,25,30和35°C条件下培养,测定其生长曲线。通过一步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构建同时包含初级模型(Huang模型或Baranyi模型或Two Compartment模型)与二级模型(Huang Square Root,HSR模型)的组合生长模型。结果表明:Huang-HSR模型、Baranyi-HSR模型、Two Compartment-HSR模型具有同等的拟合效果,由3个组合模型估计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生长温度和最大生长浓度分别为8.29,8.74,8.74°C和9.31,9.32,9.32 lg(CFU/g)。通过另设的4组波动温度状态下烤鸭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试验,对Huang-HSR模型及参数进行验证,其RMSE介于(0.28~0.40)lg(CFU/g)范围,表明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结合实际采集的烤鸭店环境温度和人为设置的波动温度,通过Huang-HSR模型模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动态生长,以证明其潜在的应用性。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可用于烤鸭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预测。
    • 张冠星; 龙伟民; 沈元勋; 张雷; 王蒙; 董宏伟
    • 摘要: 针对梯度钎料轧制过程中易出现撕裂的问题,借助扫描电镜、EDS能谱仪、万能力学试验机等手段研究气保护热压复合BAg40CuZnNi/CuMn2/BAg40CuZnNiMnCo梯度三明治复合钎料均匀化退火工艺对界面扩散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探明复合界面生长行为,为优化退火工艺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热压复合界面扩散层主要为富铜相、富银相;随均匀化退火时间的延长,界面两侧元素不断发生互扩散,界面结合强度有所下降,当保温时间在5~18 h时强度稳定在180 MPa左右。继续延长时间,界面扩散层厚度超过20μm,脆性的AgZn;相尺寸不断粗化增大,强度由初始态的260 MPa下降到100 MPa左右,导致复合钎料在轧制过程中出现开裂。退火不同时间后,界面扩散层厚度逐渐增加,其趋势符合抛物线法则;当退火温度达823 K,保温18 h时,扩散层厚度由原来的12.5μm增加到22.4μm;运用Arrhenius方程计算得出界面扩散层生长激活能为20.8108 kJ/mol,并获得其生长动力学模型,通过此模型可对扩散层厚度进行初步计算。
    • 卫燕红; 白红娟; 薛海龙; 杨官娥; 吕宁; 胡锦俊; 宋雨
    • 摘要: 光合细菌作为环境友好型有益菌,具有生物修复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功能,在环保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将光合细菌中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H菌株)、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N菌株)和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ium rubrum,M菌株)进行混合培养,优化了培养条件,分析了光合细菌混合菌的生长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混合菌的适宜培养条件为接种量(接种后的初始培养菌含量)1.7×10^(9) CFU/mL、培养基初始pH值为7、培养温度30°C和光照厌氧.在此条件下,光合细菌混合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最大,延滞期最短,活菌数最高.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光合细菌混合菌的生长规律均符合修正的Gompertz动力学方程;且光合细菌混合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较球形红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或深红红螺菌3种单一纯菌株分别增大了0.003 h^(-1),0.006 h^(-1)及0.003 h^(-1),延滞期λ分别减小了11.1 h,12.7 h及10.6 h.通过混合培养,提高了光合细菌的活菌数.
    • 陈雪莲; 巨博; 焦琥珀; 李燕; 钟玉洁
    • 摘要: 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十二烷二酸(DDDA)配体,在室温下采用配体辅助再沉淀法制备CsPbBr_(3)钙钛矿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等对纳米晶的相结构、微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有纳米晶产物均为立方相结构;而纳米晶形貌会随着DDDA浓度的增加从纳米立方块逐渐转变为厚度均一的纳米片,同时光致发光光谱从绿光区移至蓝光区.结合实验室搭建的具有超高时间分辨率(约100 ms)的原位光致发光装置,实时监测了不同形貌纳米晶在形成过程中光致发光光谱的演变.结果表明:未使用DDDA时前驱体经历了快速成核和尺寸分布聚焦生长后生成纳米立方块;DDDA的出现促进了纳米晶在形成早期生成各向异性的纳米片,然而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具有不对称结构的纳米片会通过溶解-再结晶方式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纳米立方块.本工作对形貌可控的钙钛矿纳米晶的精准合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李鹏; 邹存柱; 董红刚; 吴宝生; 李超; 杨跃森; 闫德俊
    • 摘要: 采用真空扩散连接方法研究Fe/Al异质金属接头界面组织演变规律、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生长动力学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焊接温度为550°C时,接头界面无IMC生成,当焊接温度超过575°C时,界面由Fe_(2)Al_(5)及少量FeAl_(3) IMC构成,且随焊接温度升高IMC层迅速长大。在120 min保温时间条件下,接头剪切强度随焊接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当焊接温度为575°C时,接头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37 MPa。在550~625°C范围内,基于热力学分析得出Fe_(2)Al_(5)的吉布斯自由能ΔG_(Fe-Al)最低,而FeAl_(3)的ΔG_(Fe-Al)次之,在接头界面处IMC生成顺序为Fe_(2)Al_(5)→FeAl_(3)。Fe/Al接头界面IMC的生长随焊接温度呈抛物线规律,其生长激活能为282.6 kJ·mol^(-1)。在575,600,625°C条件下,界面IMC的生长速率分别为1.13×10^(-14),3.59×10^(-14),1.21×10^(-13) m^(2)·s^(-1)。
    • 朱天孝; 徐林冲; 朱勇; 白丽娟; 袁爱群; 黄增尉
    • 摘要: 以重质碳酸钙(CaCO_(3))为核,以硅酸钠为壳层硅源,以并流法制备核-壳结构的CaCO_(3)@SiO_(2);采用单因素法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pH、碳酸钙初始质量浓度、 SiO_(2)质量分数、陈化时间、搅拌速率等工艺参数对核-壳结构耐酸性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降低产品酸溶率,提高碳酸钙的耐酸性能;采用SEM、 TEM、 XRD、 XPS、 FT-IR等手段表征CaCO_(3)@SiO_(2)产物,在不同pH条件下进行壳层SiO_(2)的生长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90°C、反应时间为120 min、 pH为9.5~10、碳酸钙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g/L、 SiO_(2)质量分数为6%、陈化时间为36 h、搅拌速率为250 r/min时,制备的CaCO_(3)@SiO_(2)的酸溶率可达到最低值17.92%;碳酸钙颗粒表面是一种无定形SiO_(2)纳米壳,且以Ca—O—Si键合在其表面;pH对CaCO_(3)表面壳层SiO_(2)的生长影响较大,当pH为10时的壳层生长速率大约是pH为7时的2倍。
    • 王小明; 张福勤
    • 摘要: 通过设计低含量PO_(4)^(3−)和高含量B_(4)O_(7)^(2−)离子电解液,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动电位极化等方法研究Ti6Al4V合金微弧氧化(MAO)涂层的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B_(4)O_(7)^(2−)离子提高放电火花强度,在高温下溶解大部分氧化物,在涂层/基态界面上形成较厚的阻挡层,从而提高涂层的极化电阻。低浓度PO_(4)^(3−)离子促进微弧氧化涂层的均匀生长和外沉积层帽状孔洞的形成。在火花放电阶段,Na_(2)B_(4)O_(7)电解液中形成的MAO涂层厚度随时间呈指数增长,而在磷酸盐和四硼酸盐混合电解液中形成的MAO涂层厚度随PO_(4)^(3−)离子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
    • 胡绪尧
    • 摘要: 研究了碳纳米管材料CNT-1,在CNT-1-水体系中甲烷的生长动力学特征,考察了CNT-1添加量、初始实验压力等宏观因素对甲烷水合物生长动力学的影响。另外,从水合物初始反应推动力、水合物在CNT-1孔道的形成以及多孔吸附性等角度分析了CNT-1对甲烷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NT-1的孔道主要分布在介孔与大孔区域;当初始压力不高于5.0 MPa时,CNT-1的存在抑制了甲烷水合物的生成,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抑制效果表现的更为明显;但在进气压力为6.5 MPa时,CNT-1的存在有利于甲烷水合物的快速生成;在相同CNT-1添加量条件下,初始压力对甲烷水合物生长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相似,均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加耗气量逐渐增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