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扰动

生物扰动

生物扰动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普通生物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51743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一届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等;生物扰动的相关文献由35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刚、房岩、花修艺等。

生物扰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1743 占比:99.97%

总计:351858篇

生物扰动—发文趋势图

生物扰动

-研究学者

  • 孙刚
  • 房岩
  • 花修艺
  • 董德明
  • 梁大鹏
  • 吕继涛
  • 郭志勇
  • 牛永斌
  • 张志南
  • 田胜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根久; 宋新民; 刘波; 石开波
    • 摘要: 生物扰动可改变碳酸盐岩原始沉积组构,影响后期成岩作用,导致生物潜穴与基质间存在物性差异,进而增强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在大量岩心、薄片观察和点渗透率等多种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Kh2段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Kh2段发育海生迹(Thalassinoides)、蛇形迹(Ophiomorpha)、古藻迹(Paleophycus)等3种主要遗迹组构。Thalassinoides潜穴外壁光滑,不具有衬壁结构,呈三维网状连通管形,单个潜穴直径为5~25 mm;Ophiomorpha潜穴呈“T”形管状,多呈水平分布,部分发育泥质衬壁结构,直径为5~15 mm;Palaeophycus潜穴呈圆形—椭圆形的轻微弯曲—直管,直径为2.5~10 mm,主要呈水平分布,不具有衬壁结构。②由于物性差异导致的含油性差异,岩心具有明显的斑块状特征,同时不同含油级别区域分布与生物遗迹组构的形态及空间展布相关,这表明Kh2段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生物扰动作用的控制。③Kh2段不同沉积环境下发育不同的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导致潜穴与基质的原始组构及沉积介质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形成潜穴与基质之间的孔隙结构差异,在此基础上,叠加后期成岩差异(胶结、溶蚀、压实等),进而导致Kh2段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性类型。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绿藻生屑滩,潜穴内受到准同生溶蚀而形成大量铸模孔,基质部分受到早期强烈的胶结作用。Ophiomporpha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中—低能浅滩,潜穴内因颗粒充填而发育粒间孔,基质部分灰泥含量高。Palaeophycu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颗粒滩,潜穴内颗粒含量高,且早期胶结作用受到抑制;随着海平面下降,大气淡水优先进入潜穴通道进行溶蚀。
    • 韩勇; 付斯一; 陈洪德; 苏中堂; 赵俊兴; 张成弓; 侯林君
    • 摘要: 在岩石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痕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以及锶同位素的研究,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第四段(简称“马四段”)白云岩的成因。结果表明:马四段白云岩主要由泥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残余)砂砾屑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组成。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均与泥晶灰岩相似,且Sr同位素值及碳氧同位值均位于同期海水范围内,表明白云石化流体与海水密切相关。其中泥微晶白云岩在镜下可见晶型较好的硬石膏与之伴生,同时δ^(13)C_(PDB)与δ^(18)O_(PDB)值较泥晶灰岩偏高,显示其高盐度沉积环境。粉-细晶白云岩及(残余)砂砾屑白云岩Fe、Mn含量相对较高,Sr含量较低,δ^(18)O_(PDB)值比泥微晶白云岩低,说明受到了一定埋藏作用的影响;而斑状白云岩虽具有相对较低的Fe、Mn含量,但较泥晶灰岩相对偏大,在镜下可见雾心亮边结构,表明其后期也遭受了一定的埋藏作用,同时,在岩心表面见生物扰动构造和生物钻孔,表明其在前期受到了生物活动的影响,并为流体提供了通道。综合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指标以及古地理背景,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四段泥微晶白云岩具有蒸发泵成因模式的特征,(残余)砂砾屑白云岩与粉-细晶白云岩是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叠加埋藏效应的结果,而斑状白云岩则属于典型的生物扰动型成因。
    • 王根久; 宋新民; 刘波; 石开波; 刘航宇
    • 摘要: 伊拉克A油田白垩系孔隙型碳酸盐岩高渗透储层具有分布普遍、类型复杂、成因多样等特征。岩石类型主要为泥晶生屑砂屑灰岩、亮晶生屑砂屑灰岩及泥晶生屑灰岩;生物扰动加剧了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导致高渗透储层在全油田广泛分布。通过岩心观察、常规薄片和铸体薄片的观察和测量,孔隙度、渗透率和毛管压力的测定,综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发现高渗层的形成受层序演化、次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环境、硬底形成、生物扰动及(准)同生期暴露淋滤等复杂多因素共同控制。高渗透储层形成模式表现为Khasib组沉积时期为晚高位域期,在Kh2-1-2L段上部沉积过程中,发生首次次级相对海平面下降,形成沉积间断。沉积间断期间硬底和区域规模性的生物扰动同时发育,在Kh2-1-2L段硬底尚未被胶结的相对疏松的基质中掘穴,形成厚几十厘米、迂曲状互相贯通的生物扰动通道。沉积间断结束后,在晚期高位域层序背景下,次级相对海平面上升,松散生屑砂屑充填扰动通道。由于沉积物堆积速率较快,限制了胶结作用的发生,使扰动通道内充填物能够发育连通性好的粒间孔,而后次级相对海平面再次下降,发生(准)同生期暴露淋滤。由于扰动部位连通性好,成为溶蚀流体优势通道,导致沿扰动部位发育溶孔及扩溶缝,形成了“粒间孔+溶孔+溶缝”高渗透网络。A油田高渗透储层物性表现出发育强烈生物扰动的部位具有明显高渗特征,其孔喉较粗,排驱压力低,孔喉配位数高、连通性好。高渗层全区稳定发育,由西至东厚度逐渐增大,高渗层的分布对油田单井产量、含水上升和油田采出程度影响较大。
    • 孙楠; 蔡振兴; 祁博伟; 王梓健
    • 摘要: 稻蟹共作模式经济效益高,发展迅速。蟹等底栖生物扰动作用可能促进稻田底泥中菲(PHE)的释放,存在环境风险。水稻及水生生物在生物扰动下对PHE的富集程度和机制尚不清楚。基于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3种方法探讨稻-蟹共作、稻-鳅共作、稻-蟹-鳅共作30 d后,底泥中PHE的释放和生物富集机制。结果表明,水稻和水生生物在生物扰动下对菲的富集程度均高于无生物扰动组。同时,底栖生物的存在增加底泥中PHE的损失。蟹扰动显著增加环境中悬浮物(TSS)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生物扰动通过增加TSS和DOC浓度提高稻田中PHE生物有效性。研究对稻蟹共作模式的环境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李浩; 武淑霞; 王洪媛; 刘宏斌; 徐洋; 李伟晶; 雷秋良; 马思琪
    • 摘要: 关注稻田养殖生物的生存状况有利于促进水稻与水产养殖生物稳产与高产。河蟹生长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水稻田间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稻蟹共生模式目前主要采用人工管理,农事活动会对河蟹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该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距离因子、水位因子以及施肥因子,分析比较田块到主路不同距离、稻田灌水和施肥等因素对河蟹筑穴习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使得靠近主路处理田块蟹洞数量显著增加,河蟹成活率下降5.34百分点,产量降低10.58%。同时,田面水深与稻田蟹洞个数呈显著负相关,水浅导致河蟹筑穴行为增加;施氮量与河蟹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施氮量与蟹洞个数无相关性,河蟹筑穴行为影响不大,且河蟹的大部分生育期内田面水铵氮含量也不超标。通过适当调节田间管理措施,如减少人类活动和增加田面水深等措施可达到在稻田养蟹过程中提高河蟹产量的目的。
    • 何为; 房景辉; 梁博; 蒋增杰; 毛玉泽; 方建光; 姜娓娓; 高亚平
    • 摘要: 潮汐更替对潮间带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影响显著,底内动物可以通过行为过程建立适宜的微环境适应潮间带环境变化。本实验运用行为学观测装置研究了双齿围沙蚕对潮汐更替的行为响应特征。实验设置3个温度梯度(15°C、20°C和25°C)和4个时间段(T1:退潮前、T2:退潮后、T3:涨潮30 min内和T4:涨潮30 min后),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段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径向起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和头尾对调次数呈增大的趋势,头尾对调一次的时间逐渐缩短。同一温度下,双齿围沙蚕在T3时间段内的径向起伏频率、轴向爬行速度、径向起伏泵水速率、径向起伏泵水效率、轴向爬行时间和头尾对调次数均高于其他时间段,头尾对调一次的时间均有短于其他时间段的趋势;T1和T4时间段内的所有运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0°C时,双齿围沙蚕在T3时间段比T1时间段的径向起伏频率和泵水速率的增幅均高于15°C和25°C时。同一时间段内,双齿围沙蚕径向起伏时间的最大值和轴向爬行时间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0°C。15°C和20°C时,双齿围沙蚕在T1和T3时间段内的轴向爬行速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25°C时,T3时间段内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显著高于T1时间段(p<0.05)。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运动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水温为20°C时,其在沉积物中的运动状态较佳。退潮后双齿围沙蚕轴向爬行运动较为缓慢;刚涨潮时,双齿围沙蚕的运动强度显著增加;涨潮30 min后,双齿围沙蚕的运动逐渐恢复到与退潮前相近的状态。双齿围沙蚕可以通过一系列运动行为应对潮汐更替产生的不利条件。
    • 孙家君; 李乾岗; 魏婷; 王洪杰; 张光明; 曹宏斌
    • 摘要: 为了解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生物扰动对白洋淀水质的影响,通过模拟构建湿地,考察了低(4 g/L)、中(12 g/L)、高(20 g/L)密度三角帆蚌对COD和N,P,植物色素积累以及水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表明,中、高密度三角帆蚌会增加水体COD,TN,NH3-N和TP,但低密度三角帆蚌对水质没有影响(P>0.05);三角帆蚌增加了水体中变形菌门丰度,促进了水中NO3--N,NO2--N及可溶性磷酸盐积累;三角帆蚌促进了轮叶黑藻色素的增加,中密度组促进最明显(P<0.05).研究显示,低密度三角帆蚌生物扰动有助于改善湿地水生态.
    • 丁叶菲
    • 摘要: 本研究采用底栖藻毯联合底泥覆盖的方式对水丝蚓的生物扰动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发现在水丝蚓能够穿透1cm的沸石覆盖层,提高了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底栖藻毯的存在明显抑制了水丝蚓对覆盖层的破坏作用,氮磷浓度大幅降低.说明底栖藻毯的形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丝蚓挖掘对覆盖层破坏带来的负面效应.该研究结果对采用底泥覆盖方式控制内源污染释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江凯禧; 林春明; 李晓光; 李铁军; 黄舒雅; 张妮; 赵雪培; 夏长发; 张新培; 樊佐春
    • 摘要: 为探究陆相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生物扰动特征,以辽河拗陷大民屯凹陷沈检5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遗迹化石进行了鉴定,统计了垂向剖面上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的分布特征.依据主微量元素参数反映的沉积条件,探讨了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与沉积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沈检5井S34Ⅱ和S34Ⅰ油层组发育生物扰动构造,生物遗迹化石以古藻迹(Palaeophycus)和漫游迹(Planolites)占优势为特征.生物扰动构造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沉积物中,扰动层厚度在5~51 cm,扰动指数以3~5级为主.主微量元素参数分析表明S34Ⅱ和S34Ⅰ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生产力、古盐度和古水深条件相近,即为相对温湿的古气候、低古生产力、淡水—微咸水盐度条件和浅水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变化幅度小是造成S34Ⅱ油层组与S34Ⅰ油层组发育的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研究还难以明确单个油层组内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变化的主控因素.该项研究加深了对陆相浅水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遗迹化石组成和生物扰动指数变化特征的认识.
    • 李峰峰; 王振彪; 郭睿; 刘立峰; 余义常; 宋世琦
    • 摘要: 以伊拉克M油田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为例,基于岩心和铸体薄片资料,研究生物扰动对沉积环境的选择性、生物扰动程度的表征方法,充填物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及生物扰动对储层物性的改造机制.结果表明:M油田Mishrif组为缓坡-弱镶边台地沉积环境,生物扰动倾向于在低能安静的局限水体环境中发育,其中潟湖环境中生物扰动现象最为普遍;根据扰动面积与岩心切面面积比值,以20%、50%和80%为界,辅以描述扰动连通性的术语,将生物扰动划分为Ⅰ级斑状扰动、Ⅱ级纹层状扰动、Ⅲ级迷宫状扰动和Ⅳ级层状扰动4个等级;生物扰动通道中充填物包括同生碎屑颗粒、白云石和方解石,其中同生碎屑颗粒为物理成因,受沉积作用控制,而白云石和方解石为后期成岩作用产物.白云石成因机制复杂、晶体形态多样,其中微晶离散状白云石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小,自形细晶白云石有利于改造储层物性,而自形—半自形镶嵌状白云石降低储层物性;综合沉积物岩石学特征、生物扰动程度、充填物质差异及对储层物性影响等因素,建立M油田Mishrif组生物扰动模式;沉积环境决定了生物扰动的底质和保存程度,生物扰动程度反映了储层改造强度,后期充填物质和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改造性质,生物扰动强度越大,自形细晶白云石发育程度越高,溶蚀作用越强,储层物性越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