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海相油气地质》 >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生物扰动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生物扰动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摘要

生物扰动可改变碳酸盐岩原始沉积组构,影响后期成岩作用,导致生物潜穴与基质间存在物性差异,进而增强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在大量岩心、薄片观察和点渗透率等多种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Kh2段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Kh2段发育海生迹(Thalassinoides)、蛇形迹(Ophiomorpha)、古藻迹(Paleophycus)等3种主要遗迹组构。Thalassinoides潜穴外壁光滑,不具有衬壁结构,呈三维网状连通管形,单个潜穴直径为5~25 mm;Ophiomorpha潜穴呈“T”形管状,多呈水平分布,部分发育泥质衬壁结构,直径为5~15 mm;Palaeophycus潜穴呈圆形—椭圆形的轻微弯曲—直管,直径为2.5~10 mm,主要呈水平分布,不具有衬壁结构。②由于物性差异导致的含油性差异,岩心具有明显的斑块状特征,同时不同含油级别区域分布与生物遗迹组构的形态及空间展布相关,这表明Kh2段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生物扰动作用的控制。③Kh2段不同沉积环境下发育不同的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导致潜穴与基质的原始组构及沉积介质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形成潜穴与基质之间的孔隙结构差异,在此基础上,叠加后期成岩差异(胶结、溶蚀、压实等),进而导致Kh2段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性类型。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绿藻生屑滩,潜穴内受到准同生溶蚀而形成大量铸模孔,基质部分受到早期强烈的胶结作用。Ophiomporpha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中—低能浅滩,潜穴内因颗粒充填而发育粒间孔,基质部分灰泥含量高。Palaeophycu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颗粒滩,潜穴内颗粒含量高,且早期胶结作用受到抑制;随着海平面下降,大气淡水优先进入潜穴通道进行溶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