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理性批判

理性批判

理性批判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欧洲哲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53篇;相关期刊264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北方论丛、新华文摘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化学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全国“普通与实验心理学”2007年学术年会等;理性批判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敏、张汝伦、林夕等。

理性批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8 占比:14.2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853 占比:85.63%

总计:2164篇

理性批判—发文趋势图

理性批判

-研究学者

  • 张敏
  • 张汝伦
  • 林夕
  • 刘少杰
  • 刘进
  • 刘进田
  • 刘阳
  • 卢德友
  • 宋清华
  • 庞立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纪
    • 摘要: 维特根斯坦哲学与康德哲学有某种深刻联系。尽管维特根斯坦的研究风格与康德迥异,但是许多当代哲学家仍愿意把维特根斯坦称为“康德式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均以“划界”为首要任务。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思想之间是具有同构性的,比较的平台是存在的。本文只在“划界问题”上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比较和分析。
    • 邵发军; 蒋松伟
    • 摘要: 马克思的早期反贫困思想孕育于启蒙理性和宗教道德的熏陶之下,发端于对社会现实的政治批判之中,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实践的观点,饱含着对贫苦阶层的人文关怀。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国家理性主义的影响,但社会底层贫困的现实与国家理性的冲突成为动摇他先前世界观的支点。对贫困问题的分析使马克思逐渐剥离黑格尔“虚幻”的国家外衣,而“物质利益”问题的思考则推动他廓清了思辨的国家理性主义迷雾,逐渐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厘清早期反贫困思想的演进脉络,能够重现马克思彼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整体发展样貌,还原他超越前人思想藩篱的过程;同时,深挖早期反贫困思想演进过程中的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线索,能够明晰这一思想的演进与世界观转向之间的复杂联系。
    • 仰海峰
    • 摘要: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曾这样描述资本带来的社会转型:“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这是一次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社会意识的全面的社会转型,资本推动着西方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改变着社会结构、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于社会转型,学术界一般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将之理解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结构性转变。马克思经过从理性批判、异化逻辑批判、生产逻辑的建构到资本逻辑批判等思想发展阶段.
    • 宋清华; 杨晨
    • 摘要: 学术界总是对法国的启蒙思想多有微词,但法国启蒙思想对人类思想的贡献毋庸置疑,其所取得的成就与法国启蒙思想的三种特征相关,一是法国启蒙理性更关注现实世界,不喜欢超验世界之物;二是这种关注是建立在批判和反叛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使它更能发挥影响力;三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它寻求构建自己的普遍意识或普遍性理论。这种理论包括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价值观、进步历史观和社会政治等一系列思想理论。
    • 王昱淇
    • 摘要: 维柯从科学与人性双重路径中将历史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在理性批判中奠定了历史编纂客观性的哲学根基,指出要把历史作为客体进行考察;黑格尔提出在自由意志与世界精神的统摄下让史实客体自我规定.实证主义史学在历史编纂中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直接移植进来,出现了唯科学化的符合论倾向,弱化了史家的主体性.兰克则主张在历史编纂中"如实直书",叙述客观历史对象时避免先入为主.柯林武德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反对用普遍规律解释历史现象,主张以史家主体观念涵盖客观性,以主体验证史实,因而形成了质疑历史编纂客观性的历史相对主义思潮.后现代哲学中叙事主义将历史编纂限制在文本书写中,试图回避客观性问题.为了协调各种理论之间的冲突,沃尔什提出了视域融合论与配景理论,但对视域范围进行了限定.伽达默尔则将历史编纂视为史家主体与史实客体相互规定的开放性过程,主张破除历史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区隔,在多元视域的融合中提升对客观性的深度认识.
    • 王新芳
    • 摘要: 对学生进行"提有价值的问题"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他们养成检索信息、深入文本、对比勾连的习惯。针对初中学生有时会提出"浅问题""假问题"的现实,教师需营造友好氛围、给予心理慰藉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发现与质疑的勇气,并鼓励其注意梯度、不断追问,以实现逻辑自洽、理性批判
    • 周洋
    • 摘要: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时,捷尔吉?卢卡奇的相关理论及思想是研究重点,其所著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对历史及其主体以及物化问题提出了见解,论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阐述了对辩证法本质的研究.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卢卡奇的思想研究成果在理论界有较高的地位,对辩证法的主体性思想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卢卡奇的主体性思想进行研究,加强对主体性思想的重视,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温馨
    • 摘要: 威廉·戈尔丁是20世纪西方的重要作家.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见证者,戈尔丁的作品常以人性恶为主题,对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想进行批判.其中,象征是戈尔丁在小说中表达主题、批判理性的重要手法.文章从福柯《词与物》中的理性批判观点出发,对戈尔丁的早期作品《品彻·马丁》进行分析.在《品彻·马丁》中,戈尔丁将"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通过突出"点名""对话"等行为以及其失效,隐喻地表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理性在认识上的有限性,并以此引起读者对一种绝对理性的认识模式影响的警惕.
    • 贾丽媛
    • 摘要: 新媒体时代,社交平台成了大众表达自我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市场逻辑的大举进军、传播权利的广泛扩散、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等原因,导致社交媒体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对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公民的理性批判能力、大众传媒的公信力等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从社交平台、媒体用户、大众传媒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治理策略,只有这三方形成合力,才能使社交媒体在有趣又有益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 景海峰; Hou Jian
    • 摘要: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中,回归经典、阅读经典已蔚然成风,尤其是儒家的经典已有了相当的普及和影响。但我们今天面对经典时,应该怀抱什么样的理念?是完全崇信,还是秉持理性批判的精神?是将信将疑、信疑参半,还是彻底的回到古人“尊经”的态度?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十分复杂的,往往也难下定断。因为这里面既牵涉文化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引导,也涉及如何看待经典和怎样理解经典的问题,经典在我们的观念和心目中是什么样的,我们就会有与此相应的态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